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科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_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科学世界,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如何才能提高我们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借鉴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高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1],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而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可见,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科学学习的一种内因。而我们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形式、内容设计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电动机》这一节的教学导入中,笔者先利用“四驱赛车最关键的零件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电动机,紧接着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电动机。这个问题设计很简单,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进行了回答。这样简单而实际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于是笔者又设计了这么一问:“你想自己制作一个小的电动机吗?”学生都表示“想”。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导:“我们要制造一台电动机,那就要先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学完了这节课你就可以自己制造一个电动机了,你想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同时为了实现自己做一个电动机的这一目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所以会积极而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预设教学铺垫
  (一) 提出质疑,预设教学铺垫
  “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是对现有结论的深入和探究”[2],也能为后面的教学预设好铺垫。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有一教师在教学“水的沸腾”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在沸腾前、沸腾时和沸腾后温度计的读数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沸腾前,水温在慢慢地升高;沸腾时,温度达到100℃;以后虽然加热,但水温却不再提高。这时,有学生提出:“水是不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才沸腾?沸腾后,虽继续加热,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却不再上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就有了自己的探索目标。[2]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后面的教学预设好了铺垫。
  (二) 利用梯形体验平台,预设教学铺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做一做、看一看、试一试,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深化他们的感知。
  例如,“力”是最基本的科学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级体验平台:感受“力”→探索“力”→体会“力”。然后,在体验平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如通过用力拉伸一束橡皮筋、双人拔河比赛等活动直观感受“力”;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做一做”(磁铁与铁钉的相互作用)、“看一看”(课件模拟、演示实验等)、“试一试”(提供各种器材)等自主学习方式,在相互合作交往中体验、反思、探索“力”;通过课外实践性活动进一步体会“力”的科学内涵。[3]
  又如,“分子”是一个微观概念,而且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概念,要让学生在分子的基础上理解分子的热运动,更是难上加难。这时,为了学生更好理解这些概念,教师不妨从家中拿来一瓶香水,在教室里喷一喷,让学生闻一闻,然后教师及时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水的气味?”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明白这是分子的热运动。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梯形体验平台,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来,真真切切地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创设教学情境
  只有发生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才显得愈发独特,也愈能引发学生的深刻体验。科学教学应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
  (一) 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情境
  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觉得有意义,产生亲近感,并从心里产生对事物由熟知到真知再到深知的渴求。
  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探究活动,可由生活事例引入:“烧菜时放入了很多的食盐,吃菜时并没有感觉到整粒的食盐,这是为什么?”又如在学到“月相的成因”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在晴朗的夜空,只要你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天上的月亮每天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月相。同学们想想,在农历的初一、十五及初七初八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样的?”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月相的含义、月相分别有哪些类型等教学内容上。
  (二) 利用生活模型创设情境
  利用生活模型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杠杆”教学的新课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得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的模型。但实际上杠杆具体样式多样,并非都是直棒。对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可以让学生找出老虎钳、羊角锤、剪刀、托盘天平、瓶盖起子、指甲钳、钓鱼竿、铁锹以及脚踏式垃圾桶等使用了杠杆原理的材料,并附上辅助材料如铁钉、布、啤酒瓶等,让学生使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杠杆,并分析它们的结构。在使用这些杠杆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体会模型的深刻性,多数学生能在练习中排除干扰因素,找到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杠杆。
  四、 适时引导体验
  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但要严防过于直截了当,以帮助学生的体验朝健康方向发展。
  如关于“月球”的知识,学生比较了解。月球上的概况如没有空气、没有水、昼夜温差大等知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知识,一位教师对其中的一小块知识点“月球上的引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师说:“下面请出我们班最瘦小的一位男生。”在同学们的推搡下,这位男生走上了讲台。教师又开口了:“现在我要拿出一样接近90千克重的物体。”学生们互相看看,眼睛在教室里扫视,心中都充满了疑问:这么重的物体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我自己。”教师慢吞吞地吐出了这几个字。学生们看了看老师矮胖的身躯,不禁哄堂大笑,异常兴奋。“你们猜猜,这位男同学能否背得动我?”教师问道。“能!”“不能!”“可能吧!”“他都快被你压扁了!”学生们纷纷猜测。教师趴在那位男生身上,只见那位男生气喘吁吁,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背着我跳几下,快跳几下!”老师发出了指令。“啊!”下面的学生都是一片嘘声。背着走已经很累了,还要跳几下?想想肯定不可能。教师从那位男生的背上跳下来,让那位男生说了说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就顺理成章:“要在月球上,我保证他不仅能背我,还能很轻松地跳动。”……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适时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都有了深切的体验,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 教育心理学原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117.
  [2] 汪波. 创造性思维在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培养[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5A).
  [3] 叶镇源. 让学生在体验平台上感悟科学[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7A).
其他文献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说:“历史实际,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即历史学,是主观的。”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历史教育应当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这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核心功能。笔者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运用多元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索。   一、多元史观引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观是指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
期刊
陆国民,男,1967年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现任德清县高级中学校长。陆国民曾荣获浙江省优秀教师,2004年湖州市名教师,德清县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十佳树新风标兵和50件新人新事先进个人。  自1995起,陆国民主持参与了市县级三项课题,并都荣获了省级二、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德育教育》《政治课教学》《政治教育》《浙江教育报》。  从教23年来,陆国民认真做好了学科教师
期刊
我们知道,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需要命题。同样,只要有命题,就必然会有解题;有解题,当然就存在着析题。为此,不少学校、众多教师,都把“命题·析题·解题”当作师资培养、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抓手。其实,我们更应该作一点“上位”思考,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命题·析题·解题”的重要性。因为,“命题·析题·解题”关乎日常教学的展开与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与成长,涉及全体学生的学
期刊
自2009学年以来,杭垓小学教育集团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切实尊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和谐健康校园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规范加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以“美丽学生”“美丽教师”“美丽班级”为主要内容的“美丽校园”。我们紧紧围绕“和美”二字,打造学校德育品牌,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并充分利用“几何生态法”,塑造“美丽班级”,积极开展以“我争我邮,我有我优”为主题的杭小争邮评价活
期刊
【名师档案】周红阳,男,1956年12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浙师大人文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正高级待遇),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浙江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系浙江省优秀教研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语会理事、浙江省高考试卷评价组成员。多次参加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命题,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十余年。自1986年迄今,已在公开发行的
期刊
各类高考复习研讨会和专题报告是高三年级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各类高三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将近期的高考目标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能切实帮助教师切准高考脉搏,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近六年来,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不断探索“六题三课”系列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试图将这两个基本任务统一起来。  一、“六题”明方
期刊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时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探究,使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
期刊
真,对高中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终极的要求。这种既基本又终极的两重性,使得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难企,竟有一种众说纷纭、玄妙难寻之感。几年来,笔者也学习、模仿、反思,冀能探索一条接触“真”的途径。  一、 探寻名作之“真”  在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真”的一点认识之前,笔者想先交代一下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几部作品,因为自己的一点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而来的。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作
期刊
在中学语文界流行已久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创立的,它对现代语文教学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被一些人发挥到极致后,成了僵化落后的阅读教学教条。这种教法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如从文章结构入手的手术式解剖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流程大多限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
期刊
【名师档案】罗进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5月获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温州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过全国优秀作文指导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温州市第三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浙江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温州市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