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同时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古诗词欣赏特别是佳句欣赏成了中考的考察热点之一。近几年来,我市期考乃至中考文言文试题有注重考查古诗佳句欣赏题型。此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诗眼”的理解、诗人的理解、形象的赏析、意境的感悟、语言的品味等。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顺利地正确地判断出此类题目,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抓好古诗佳句欣赏方法就很关键。现就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些佳句作点滴欣赏。
  欣赏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古体诗《望岳》的最后两句。杜甫是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救世的抱负。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望岳》就是这期间写的,也是他的早期作品,写的是望东岳泰山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一句写出了诗人想象登上顶峰后所见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这就是杜甫能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更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因此这首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欣赏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使至塞上》的颈联。众所周知,王维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山水诗,也无论是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的景色。因为没有什么奇观异景,这样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故作“孤烟”,“孤”字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又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的画面,体现了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这其实是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中,可谓是“匠心独运”。画面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欣赏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律《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的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诗以抒情为主,具有超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故李白有“诗仙”之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其中“下”字是动词,说的是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像一面镜子。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描写景色极为新奇。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欣赏四: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的最后两句。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当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生活,劳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但诗人却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这话好像说得太平淡,似乎是因为事情太小,不值得这么强调吧。其实不然,“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也象征了辞官隐居后的诗人全部辛勤困苦,这同做官时比较,如今的生活确实是艰难多了,但詩人不愿多说,一切艰苦都可以忍受,只要不违背自己的人生愿望,他的“愿”就是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这就是“但使愿无为”了。此句突出了诗人厌恶污浊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美,同时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流露了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欣赏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后两句。这首诗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3)冬天,当时诗人已六十八岁。诗的前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直抒胸臆,写他忠心报国的情思。句中“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代指北部边疆。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说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轮台”的志向。上句紧扣诗题,描写雨夜情景:狂风呼啸,急雨敲窗。这情景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诗人由窗外的“风吹雨”联想到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的危险命运。下句写梦的内容:自己骑着身披铁甲的战马,正穿越大漠强渡冰河。这梦境是诗人“戍轮台”志向的具体化,“铁马冰河”又显示诗人渴望为国征战沙场的英雄豪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无由杀敌,一腔爱国激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毫“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合以上五例古诗佳句浅赏,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浅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但总的来说,都包含有诗人的简要生平、作品的背景、意境的感悟、语言的品味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读者把握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思想,而且有利于读者感悟诗人的情怀。课堂上,教师只要把握了教学古诗的方法,并把学习古诗的方法传授于学生,课堂就会充满趣味和活力,教学效果就会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如果把握了浅赏古诗的方法,不仅做练习或者考试就能得心应手,学习效果就会有可喜的提高,而且通过浅赏更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知识上与思想上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鼎尖教案[M].延吉市: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
  [2]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历来是戏剧文学的热门话题。从作品1933年诞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不负责任的感情不是爱”和“仅仅守候不叫爱”这两个方面论证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正的爱这个观点。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我也一样,讲完课后,也让学生们讨论了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大致如
当前的词汇教学,教师还习惯于孤立地教生词,脱离语境地解释词汇的意义,导致学生感到二语难学,感受不到语言的美,课后留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词和知识点。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教学生记忆词典。学生虽能记住甚至默写词汇,却很难在日常的听、说、写中完成词汇知识的内化,学习的效率低下。那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词汇,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呢?笔者觉得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孤立地教生词,要引导学生联想,要重视语境的设置。下
什么是名句呢?就是那些被广为传颂意蕴丰富的句子。可以是唐诗宋词中耳熟能详的,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还可以是诸子百家文集上的名句名篇。如果能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诗词名句,巧妙运用引用在作文中,那么,它们定会如同一颗颗珍珠,在文章中熠熠生辉,夺人眼球,也会使文章灵动飞扬,富有韵味,散发无穷的魅力。  一、引作标题——亮出文采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文题曾作过诸多的比喻与诠释,如“明眸善睐第一瞥”、“文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是上海育才中学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基本形式。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其次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练习,基本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在这四步中,读读是基础,议议是关键,练练是应用,讲讲贯穿始终。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积
年轻的马慧老师到铜陵市20中语文组工作时间不长,但从她精心批改的一百篇作文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优秀教师。作文篇篇都有评语,或详或简,详则百字有余,简则三言两语。但无论详简,都有很强的亲和力,有的是以老师的身份做高屋建瓴的提醒,有的是以大姐姐的身份表示亲切的关爱;有的则透露出一种慈母般的温暖,评语中没有任何说教或训斥的语句但却足以教导学生。  既是作文批语,语文知识及作文相关技巧,当然是
台州市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英语考试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成绩感到不满意,尤其是阅读理解题失分严重,很多学生说能看懂四篇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不过做起选择题时觉得模棱两可,这个选项也行,那个选项也对。本人与学生一起深入地分析了阅读部分,对命题教师的良苦用心深表感谢,因为这部分对我们的教学有不少的启示。通过对试题的分析,总结了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对细节的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针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制定了一系列的方向目标,在其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从大的目标上指明了高中语文学习所应该达到的一个水平。那么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这一部分中,制定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具体目标,虽未详细列出古典诗词的授课目标,但对高中生
怎么教,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呢?语文学科的教学实在是太复杂了。低效课堂令人烦恼,不少教师抱怨“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前辈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性很强。如果抓不住重点,教学时很容易重复、枝蔓,不能扎扎实实地使教学要求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文章内容充分把握后,明确地定位好一个核心目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心。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我们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难以落实,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讲解就是灌输式教学,就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违背;分析内容就是远离语言教学。其实,讲解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内容则是语言的内核。在新课程理念下,必要的讲解与分析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障。文秋芳博士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理解的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读”是何等重要,“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探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就朗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朗读既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创造美,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