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 优化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要关注文体特征、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的要求。教学《草原》这样的叙事类作品时,教师应从叙事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出发,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促进学生的积极语用,帮助学生构建起一般的阅读模型,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6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部分,分别对叙事、诗歌、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这样的表述与前两个学段相比,文体意识逐渐增强。崔峦指出:“高年級的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针对占据小学教材大部分篇幅的叙事类课文,我们的教学尤其需要从其文体特征出发,围绕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目标,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破译其表达密码,引领学生感知母语魅力,为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以及言语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下面,笔者以《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叙事类文本时的一些策略。

一、阅读初体验: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信息的占有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阅读素养评估项目(PISA)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叙事类课文因其有着生动丰富的情节结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意境悠远的环境描写、积极向上的审美主题,而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教材这个优质“例子”,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期待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草原》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其开篇的教学形式可谓缤纷多彩,如图片导入、视频激趣、歌曲渲染、背景介绍等。这些属于文本资料之外的阅读拓展,从PISA评估视角来看,对于学生的课文阅读并无多大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还削弱了课文的吸引力,消减了学生对文字阅读的热情。我们知道,学生在刚刚接触一篇课文时,总是有着好奇心和陌生感的,此时完全可以单凭课文的魅力抓住他们的眼球,而不必借助其他辅助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叙事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应当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了解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这一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初阅读时就能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在主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初始环节,笔者删繁就简,设计了这样的阅读交流话题:(1)通过阅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2)老舍笔下的草原与你想象中的草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3)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老舍所说的场面吗?(4)猜一猜:老舍写草原,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态度?四个话题,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从意到情,主题明确。这让学生的阅读也从草原“宽广”“碧绿”“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这些粗略的感知,逐步走向了具体的“蓝天”“白云”“绿草”“野花”“马牛羊”,感受到了一片静谧、唯美的诗意境界;从“远远迎接”“热情招待”“载歌载舞”等场面,捕捉到了蒙古人民的淳朴、好客……而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概括的方式,将所有的场景串联起来,使学生既明白了课文的表达顺序,又形成了自身的概括能力。当学生将冗长的课文内容最终凝练为“风光美、人情美”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最后的猜一猜环节,更是唤起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和情感汇聚。有学生饶有趣味地揣测:老舍赞美草原美,赞美蒙古人民热情,是要我们民族团结;有学生根据作家代表团一行从大兴安岭的林海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陈巴尔虎旗的经历,猜测老舍是想介绍少数民族的风情……无论怎么想象,都是学生根据手头信息大胆推想的结果,都是有效的“思维体操”。经过这么一番浏览、通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运用能力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了提升。

二、言语细品味: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叙事类文本往往有着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带着学生去涵泳、品味,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方是“有根可依”的生长性学习。教学中,笔者积极发掘文本中可助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生长点,搭建体验、对话、交流、质疑、思辨、探究的语言、思维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了他们心中的探索欲望,促进了他们阅读素养的发展。
  如《草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笔者抛开常规的对逐个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做法,以“来到草原后,老舍为啥先想高歌一曲,后又想低吟一首小诗?按照常理,我们该越看越兴奋,先低吟后高歌才对”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辨,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在深度阅读中抓住草原景物的个性与共性特点,知晓老舍心情的变化——从开始的无限兴奋到被草原安静的氛围深深陶醉。而后,笔者借助草原视频的播放和草原歌曲串烧,再现了草原粗犷掩盖下的柔美,继而让学生回顾关于草原的古典诗词,饱蘸情感、声情并茂地吟诵出来,为学生心中积淀的情感、找到了合适的宣泄口。
  再如,课文将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河流比作“像玻璃的带子”,把前来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飞过来。这些精巧的比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学意象如“接天莲叶无穷碧”“中国元素”“潭面无风镜未磨”“水平如镜”“彩虹桥”等,去悟得叙事类文本中的景色描写对于主题的烘托作用,感受中华文化的意蕴美。关于盛情款待部分,笔者则从“握手”和“敬酒”的细节引导学生对话,通过“且说且评”的形式,从蒙古人民的表现与行动,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敬酒再敬酒”等,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的阅读体验,想象联想,多角度、多层面地感受蒙古人民待客的热忱。

三、表达再迁移:促进学生积极语用


  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实现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文质兼美的叙事类课文恰恰有着规范的文字表达,满满正能量的精神引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好资源。教学中,我们应当捕捉那些情意共生的话语,引领学生进行表达形式的积累与运用,在真切的言语实践中提高学生积极语用的能力。   如《草原》一课中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一句,笔者让学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当学生说出“人们不停地给客人敬酒”“纷纷举杯”“不断举杯”“接连不断”后,笔者再通过句式替换“人们向我们敬酒,我们也回敬他们”,让学生比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表达的情意共生:笼统的表达,只是写出了事实,但不能表现人们的情感。老舍这样分开来写,从干部开始,到老人,再到主人,突出说明了蒙古人民对客人的尊重;干部、老翁、主人不断回敬,说明了他们热情满满……,笔者让学生将这种表达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习作表达中,从而让句子充满了情感温度:“我一来到姑妈家,姑妈就提着崭新的绒毛拖鞋给我换,姑父一手拿牛奶,一手拿苹果,直往我手里塞,小表弟也手捧心爱的玩具拉着我一起玩。”由此,将姑妈一家人的盛情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出来。
  对于课文的谋篇布局,笔者也设计了几个话题供学生辨析:(1)老舍主要是赞美蒙古人民的热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那为什么还要详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呢?(2)蒙古人民接待老舍一行,还表演了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同時,客人们也体验了草原骑马的经历。这些老舍为什么不详细写出来?如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选材和布局的更深刻的思考层面。学生发现:美丽的草原恰恰衬托了草原人民的美,他们生长在这片诗情画意的草原上,也变得格外的美。老舍抓住蒙古人民与众不同的迎接客人的方式、盛情满满的招待过程,已经能够体现蒙古族人民的品质和蒙汉两族的情谊,如果再详写其他事情,反而显得累赘、冗长,冲淡了主题。

四、方法再回顾:构建一般阅读模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导学模块中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真切体验、迁移内化之后,还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反思,在归纳、总结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方式。
  如学完《草原》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回忆本课阅读时自己习得的方法,而后进行梳理、归纳,构建出一般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模型。在学法的交流分享中,学生认为,刚刚接触新课时捕捉感兴趣的情节,可以很好地收集信息,拓宽视野;将一个个画面串联,可以厘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根据自己的疑问再次阅读,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将作者写得好的句子积累起来,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等。笔者再给他们补充:根据文字内容去想象场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去对照,可以让阅读充满情趣;读后假想:如果是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安排情节?最后,师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以上的交流内容加以梳理呈现:

  这样,学生在每次阅读叙事类文本时,就能够有模型可依,又能根据文本进行创造性发挥,在运用模型、超越模型中深度阅读,深刻品悟,实现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以及反思总结能力的不断增强。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同一类型的文本往往有着共同的表达规律,也就是文本的特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带着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更能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更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申世荣.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3] 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1).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那些身体肥胖、饮食毫无节制者,可能还在为自己尚且正常的血糖指标庆幸,觉得糖尿病离自己还有距离。事实上,这个时候,很可能你的胰岛已经处于“失代偿”的边缘,血糖异常很可能是分分钟的事。  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都有代偿能力,所谓“代偿”,就是指器官组织会调遣出最后的潜力力保健康。具体到胰岛细胞,它们会用尽全力保证血糖正常,而你拿到的血糖正常指標,很可能靠的是胰岛细胞的最后一点力气。  所以,预防糖尿病的战
应宁波旅游局以及上海《旅游时报》邀请,跟随几位作家朋友,风光摄影师朋友一起,赴宁波奉化、东钱湖旅游开发区采风,参加了东钱湖(国际)湖泊休闲论坛,收获颇丰,非常高兴。尤其对于宁波美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解相思多年的宁波老味道。  我曾经写过一篇书评,是为一位当时并不认识的作者写的,是他火热的文字打动了我。虽然只是文字,大约是吃不到的缘故,当时我被迷得昏头七冲,记忆的闸门打开,又联想到家里的三位宁波老太
扒拉香,碰碰香、摸摸香、扑喽香……小薄荷,很多人家很多办公室都有它的身影,一种不起眼的花,很便宜,很皮实,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普货。  你可知道,它学名绒毛香茶菜,欧洲还有人称维克香草,当然在中国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触留香(楚留香)。  是菜,便可吃,打汁加蜜生食缓解嗓子疼,煮茶缓解胀气及感冒,捣烂消炎肿,敷脸护肤养颜,泡茶泡酒煲汤炒菜凉拌,兹要恁喜欢这特异的香味,可以任意发挥。但它不是薄荷。  该
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而你又一定很好奇……  最长寿小镇的秘密  意大利一个名为阿西亚罗利的小镇有700位居民,其中有81位居民年龄超过100岁,占比超过1/10,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小镇”。科学家们最近在小镇住了6个月,调查小镇居民长寿的秘密,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当地人每天食用大量的迷迭香,而且还自己种植。迷迭香可以提高大脑功能。除此之外,当地人还非常喜欢运动,生
中国搞富豪榜古已有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  “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一是范蠡,一是子贡。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后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散去,世号陶朱公。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亿(臆)则屡中”,就是推测商品的行情变化非常准确。  从战国到汉代的富豪,单纯从事商品贸易的还有很多,如魏国的白圭,曾为相国,后转向农业产品。但更多的富豪具有产业基础,
繁忙的都市生活让人觉得很烦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平静、化繁为简的家居生活。  高级灰,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表现高雅极致风格的最好色彩,在平静的空间中缔造出深沉的高贵风情,跳脱了艳俗的尘埃之气。可以说是家居色彩最易上手、最具亲和度的色彩选择了。  这浅浅的灰色真的让人无法抵抗啊,但是,还有不少人不敢尝试,认为公共场所可以,家里不太敢用。担心用不好像极了一堵水泥墙。  其实掌握搭配要领,高级灰色不会让
和老李两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意识到,直男真是一种基因无法改良的物种。  当然,直男也有他的优点,比如大脑沟回少,骂他两句转头就忘,不会记仇;比如心眼少,钱财上缴,拿点回扣感激涕零;比如怕麻烦,觉得和一个女人相处已经太费脑力,花花肠子止于偷瞄马路上的大腿;比如情绪稳定,不会突然受到神的指示,背起行囊浪迹天涯……  老李在我两年的悉心调教下,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老公。让他胖,他不敢吃素;让他走,他不敢
一起四年未破的涉枪命案,引起公安部的高度重视。  经周密侦查,办案人员发现当地存在一个涉恶犯罪团伙。这些恶势力频繁利用各种关系网,采用多种手段,寻衅滋事,竭力阻挠破案,给当地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嚴重影响。  国家行动,拔剑而出。  专案组在全国多地同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抓捕行动……  1聂树远从监狱出来后,到处扬言要杀刘元。刘元没什么反应,刘元的哥哥刘唐却十分担忧。  刘唐所担忧的不是怕聂树远去杀他
说到亲人的整治,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的父母就是挟亲情整治女儿的极品;而《亲爱的翻译官》里程家阳的妈妈则强势号令儿子,不从就以“为他好”之名往死里整!  好多人对外人还知道把情绪、表达、方式做个包装;而对自家人,完全放开由着性子来,高兴就是秧歌戏,不高兴就是满城风雨,不考虑家人的心理承受,只顾自己痛快发泄,拿家里人当垃圾桶了,只管倾倒,不计后果。  说话、做事一定要考虑最直接面对的人,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凸显“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给第二、第三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教师应合理取舍,着眼课堂整体的建构,本着为核心目标服务的设计宗旨,化孤立为融合;设计讨论内容时要适度开放,能体现层次性;同时,更要进行精妙的点拨引领,促进合作的提升,真正“还学与生”,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