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撬动学校教育的变革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较一下网络传递与学校传递,可以发现在内容、形式、传递者、学生的自主性等方面,互联网都把学校教育“甩下几条街”。就传递内容而论,学校教育传授的主要是人类的间接经验,而网络传递则是多元并存。就傳递形式来看,学校教育主要局限于语言传递(教材的书面语言和师生的口头语言),而网络传递则是“声光化电”无所不包。学校教育的传递者主要是教师,而网络的传递者包括影视明星、政治人物、普通大众等。学生在学校里选择权是有限的;但在网络世界里,他是主人,一切听任他的自由选择。
  然而,当今的教育学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模式,却是建立在几百年来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的,有其显著特征,如知识中心、科层管理、规模化等,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公共性、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的终身性等要求。试想,如果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得到比学校更高质量的教育、更高品质的发展和更有意义的生活经验,那么,学生还有必要到学校接受教育吗?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互联网就这样把学校教育逼到生死存亡的边缘!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学校要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改弦易张,既要超越工业时代的局限,又要正视网络时代的挑战:做网络所不能做的;网络能做的,学校要做得更好!
  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上百万的儿童在家学习,在网上学习,不用每天到学校,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被称之为HOME-SCHOOL;在我国,已有几千的学生尝试自主教育、互助教育,根本不必听任学校课程计划的摆布。这些说明了什么?预示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014年9月4号,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于“三十八年不变”的高考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时间表。为此,教育部于2014年12月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我参与了其中的一个课题组。这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对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应对。无论学校,还是互联网,其对学生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其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谁做得更好,谁就将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最好的教育是爱与自由!  ——题记  “秀孩子与夸孩子,是自己挠腋窝的痒痒——自己特舒服,別人看着不雅。我的《立》,不秀也不夸,只是恨教育。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与食品一样含毒太多,我是母亲,我要抵抗,就这么简单。”池莉如此解释自己的写作初衷。  《立》是池莉为女儿亦池写的一本散文集。实际上,也是她们母女相依为命、共同跋涉的成长史,更是一本个人的教育史,也可以说一本并不高深的家教指导书。翻开书,扑面而来
坪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著名的东江纵队曾在这片沃土抛头颅洒热血,辛亥革命的庚子首义第一枪也在马峦山上打响。为继承坪山的优秀革命传统,学校结合当今社会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确立了“崇德尚本,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崇德”意指尊重、推崇、提高品德品行之意;“尚本”则指要尊崇事物的根本。“崇德尚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树立,不仅事关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更是有关学校的发展。因此,在内容上,我们齐头并
常有人感慨:学校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戏谑中隐含几丝无奈。身为教育局局长,常逢生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德育能真正影响学生,会影响到什么程度,又能影响多长时间。问题源于实践,同样也需要在实践中得以解决。多年的艰辛摸索使他意识到,德育实践是从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开始的,好的德育一定是与个体心灵对接的德育。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他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寻触及灵魂、滋养
蔡润圃  山东省莱州市教体局局长  :蔡局长,您好!2013年底,习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作为莱州教育的领头人,请谈谈您心中的“教育梦”。  蔡润圃:教育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的“教育梦”是我的“中国梦”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一个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特别希望能
中国德育:唐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经开区从2011年开始打造幸福教育,在这四年里经开区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诗人海子的诗里有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请问您如何理解幸福?  唐保华: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是个体的心理体验。对于同一个事物或事件,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对于半瓶水,有的人看见后欣喜异常,有的人却抱怨怎么还剩半瓶水而不是一瓶水。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有的教师
“双有”活动充分保持对孩子自我选择权的尊重与信任,强调儿童的主动和发展,强调儿童的创造性,强调差异即个性,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尊重儿童自由的特质。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家国情怀是人立身养德之本。爱国,是我国少年儿童德育的核心所在,为了让爱国主义真正融入到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
摘 要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的出现,中国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生活方式已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认知以至价值观念。  关 键 词 微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陈燕红,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  据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
2005年的一天,几位家长满面怒气地冲进我的办公室。原来,几个孩子在追逐玩耍时,一个小女孩不慎摔倒,双方家长一致认为错在学校管理疏忽。事实上,关于安全问题班主任可谓是千叮万嘱,可是学生却并不在意。不单是这个班,其他班级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以口头说教为代表的“被教育”无法入耳、入心。如何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套路,使德育工作既贴心,又具实效呢?我们尝试着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让德育工作“活”起来。
采访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时,记者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德育,需要营造一种生态,一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学校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涵盖面极广,环境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活动文化……皆可列于其中。田保华说:“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教育生态,教育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南方人与北方人相貌不同,就是因为南方与北方生态不同。”  郑州市中小学校自2008年掀起的“找魂运动”,即源自营造学校文化生态的初衷。
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有张小纸条从本子里飘了出来.我拿起一看,原来是纸“短信”:  尊敬的政治老师:  你好,你今天在课堂上怎么会记不起我的名字呢?你不是说你下次就能够记住我的名字了吗?我今天回答你的问题时表现得不是很好,让你失望了,我下次一定表现得更好,请老师相信我。  你的学生:周成  读完这张小纸条上的“短信”,我感慨万千。那是在一节思品课上,当一个问题提出来后,有好几个同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