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16年4月23日,因着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的逝世而成为世界文学领域里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4月23日,还因着另外一些著名作家的出生或离开,让我们一直纪念着。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从此,我们有一个专属的日子,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从此,我们有一个机会,鼓励每个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
自1995年以来,这一节日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响应:每年4月23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人们都会走上街头欢庆、游行,大街小巷布满书摊和玫瑰摊,售出的每一本书都附赠一枝芬芳的玫瑰;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1996年开始,美国将每年4月定为“全国诗月”;韩国政府一般在 4月23日会发行“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把阅读和写作的风气,透过一枚枚精美的邮票,随信件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也渐渐地被社会公众所知晓和接受,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率还显得差强人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几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即便有热爱读书者,却也因为夹杂了太多功利因素,使读书脱离了常态。而求快阅读泛滥,不仅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人青睐,更是颠覆了优良的读书传统。
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而我们已将不读书演变为习惯。且不说我们要从浩瀚的书海中得到多么丰富的财富,只需看看我们的灵魂在这个日渐浮躁日渐功利的时代里,有多么贫瘠。沉聚几千年的书香被我们尘封,继而狠狠抛弃。
为什么要孜孜不倦读书?每个人都能说出若干言之凿凿的理由。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离书本越来越远,离自我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带来持续的新革命狂潮,对书本柔软质地的眷恋则被打上了怀旧的印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都知道读书于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只是,我们总是无暇读书,因为忙,平和的心态总是缺失。
然而即使不读书,我们也没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而持续的,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据说,“世界读书日”还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因此得到了公主回赠的一本书。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我们是否也要完成这样的一次发挥勇士精神的自我“救赎”——解救禁锢的书籍,释放久违的书香,抚慰苍白的灵魂。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世界读书日”发布时的主旨宣言,也是“世界读书日”13年来遵循的准则。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悄然到来了,让我们摒弃浮躁和快餐阅读,摒弃冠冕堂皇的借口,认真地读一本书吧!而我们的愿景是,每一天都是“读书节”,这也是时代深远的呼唤。
●“世界读书日”来历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两个让人忧心的段子
“一半书”:印好的书一半没卖出,卖出的书一半没人看,看了的书一半没理解,理解的书一半没实践。
读书“八恨”:读正版书恨书价宰人,读盗版书恨错漏太多,读精装书恨不方便卧读,读简装书恨插图尽除,读多卷书恨淋漓注水,读名家书恨一牌多洗,读纪实书恨小说笔法,读传记书恨为传主讳。
编辑/朱文栋 美编/周姝
自1995年以来,这一节日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响应:每年4月23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人们都会走上街头欢庆、游行,大街小巷布满书摊和玫瑰摊,售出的每一本书都附赠一枝芬芳的玫瑰;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1996年开始,美国将每年4月定为“全国诗月”;韩国政府一般在 4月23日会发行“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把阅读和写作的风气,透过一枚枚精美的邮票,随信件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也渐渐地被社会公众所知晓和接受,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率还显得差强人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几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即便有热爱读书者,却也因为夹杂了太多功利因素,使读书脱离了常态。而求快阅读泛滥,不仅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人青睐,更是颠覆了优良的读书传统。
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而我们已将不读书演变为习惯。且不说我们要从浩瀚的书海中得到多么丰富的财富,只需看看我们的灵魂在这个日渐浮躁日渐功利的时代里,有多么贫瘠。沉聚几千年的书香被我们尘封,继而狠狠抛弃。
为什么要孜孜不倦读书?每个人都能说出若干言之凿凿的理由。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离书本越来越远,离自我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带来持续的新革命狂潮,对书本柔软质地的眷恋则被打上了怀旧的印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都知道读书于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只是,我们总是无暇读书,因为忙,平和的心态总是缺失。
然而即使不读书,我们也没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而持续的,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据说,“世界读书日”还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因此得到了公主回赠的一本书。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我们是否也要完成这样的一次发挥勇士精神的自我“救赎”——解救禁锢的书籍,释放久违的书香,抚慰苍白的灵魂。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世界读书日”发布时的主旨宣言,也是“世界读书日”13年来遵循的准则。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悄然到来了,让我们摒弃浮躁和快餐阅读,摒弃冠冕堂皇的借口,认真地读一本书吧!而我们的愿景是,每一天都是“读书节”,这也是时代深远的呼唤。
●“世界读书日”来历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两个让人忧心的段子
“一半书”:印好的书一半没卖出,卖出的书一半没人看,看了的书一半没理解,理解的书一半没实践。
读书“八恨”:读正版书恨书价宰人,读盗版书恨错漏太多,读精装书恨不方便卧读,读简装书恨插图尽除,读多卷书恨淋漓注水,读名家书恨一牌多洗,读纪实书恨小说笔法,读传记书恨为传主讳。
编辑/朱文栋 美编/周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