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饮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sl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起源于何时?从《神农本草经》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原名荼)而解之”。由此可知,茶的发现和利用迄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据《诗经》、《尔雅》、陆羽《茶经》等记载:茶,古称为“荼”,后称“茶”,亦称“桢”、“莪”、“茗”和“荈”。此外,还有“葭荼”、“苦荼”、“酪奴”等称呼。
  《诗经》中有七首诗写到了茶!《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诗经》在《出其东门》中说:“有女如荼”,把见到的妇女,比作又轻又白的茶花。“荼”是我国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现今的“茶”字源于“荼”字。
  正如中国书法大师启功有诗云:“古称荼苦近称茶,今古形殊义不差。
  而茶产地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则是汉中《华阳国志》云: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秦巴山地)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之珍品,是茶的最早记述。由此证明,陕南及周边广大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一直作为贡品载入史册。
  按照唐朝的茶产地,陆羽《茶经》中的道名和道界,山南道:大致是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蟠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郧水以西,自四川、重庆市至湖南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再按《茶经述评》中的注释细分:梁州,在今汉中包括安康、陕西西乡、镇巴、城固、汉台、洋县、勉县、宁强及商洛南部地区等整个汉水流域。
  按照唐时把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十道,也就是现在省级行政区,地域过于宽阔,为便于治理又划分出:山南东道,治所在襄阳;山南西道,治所在汉中(包括了古金州等,今安康市辖区等)。
  山南东道茶文化历史不详,在此不表。打开山南西道的汉中、安康的地方志,均有以茶为珍品,向朝廷作为土贡纳贡的史载,正如《华阳国志》所载,秦巴山区茶历朝均是贡品,不过在唐朝,更是名噪一时。据汉中市茶专家李大算所著《陕南(西乡)茶话》一书所考所载,唐朝文武百官以饮山南道茶为时尚,尤其是嗜好西乡的“团月”、“毛尖”茶为甚。从而使山南道茶在大唐王朝空前强盛、繁荣下,声名远播,成为大唐士、庶喜爱的国饮。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山南道茶:其核心就是汉中仙毫一西乡午子仙毫也,包括古金州茶(今安康紫阳茶系列)。
  这个中国古名茶之后,注定有着不同凡响的“贵族血统”和“名门之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地理的渊源。
  陕南茶历史之厚重
  仅从中国名茶汉中仙豪的源头——午子仙毫产地西乡县说起。
  西乡县古称洋州(因泾洋河得名),后因战乱城池损毁迁至今洋县。其茶史追溯,历史悠久,史载“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百姓是“男废耕,女废织,其民制茶不休”,具有厚重的茶文化底蕴。
  但从历代在汉中为官为宦的文人墨客们留下诗词中,就看出西乡(洋州)茶叶发达兴旺之势。
  苏轼[题洋州三十景:茶蘼洞]“长忆故山寒食夜,野茶蘼发暗香来。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瘃浸玉醅。”苏轼大约在宋嘉佑五年(1060-1066)出任凤翔府判官之职,有山南之游,并写下这首题咏洋州茶蘼洞(西乡县太白洞)的诗作。古时“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两日,“禁火三日”,禁生火做饭,但不禁止饮茶。洋州(西乡)气候温暖,清明节前已可采摘明前茶,苏东坡的茶山之夜焉能不饮茶?何况山茶“暗香”浮动,爱茶的苏东坡是不会错过机会的,他不仅饮了洋州的茶,还茶助诗兴,写了这首洋州“茶蘼洞”诗。“野茶”一说,非指原始野生茶树,而是山民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精细植茶,却仗其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任茶树飞籽成林,自由生长。这种原始的植茶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其弟苏辙也有诗赞:[洋州三十景:茶蘼洞]“猗猗翠蔓长,蔼蔼繁香足。绮席堕残英,芳樽清余馥。天香分外清,玉色无奈白。谁向瑶池游,依稀太真宅。”古洋州今西乡县、辖洋县等地。三十景包括冰池、书轩、披锦寺、横湖、望云楼、茶蘼洞等。古洋州茶蘼洞在今西乡境内,名太白洞,位于县城东茶镇境内。峭壁之上三洞并列,洞外原有两层十多间的太白庙,可容百余游人食宿。历代文人墨客于品茗对弈之余,在壁间留下不少题咏。苏辙曾任职洋州(辖西乡、兴道、真符等)知事,对山南茶区有些了解。其《栾城集》云:“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这首诗即写洋州山南茶的优秀品质,其香味既“繁”且“足”,意思是说产于洋州的山南茶香味浓郁醇厚。“芳樽清余馥”,这里的“樽”不是酒具,而指茶器,喝了山南茶后馨香馥郁,令人心旷神怡。饮此茶如游瑶池,畅饮琼浆玉液。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人的潜意识里,饮此茶如同亲唐玄宗的贵妃娘娘杨太真的芳泽,茶汤是“天香”、“玉色”,杨太真是“国色天香”。古洋州(西乡)康熙年间还曾是华南虎出没的天堂,在如此好的生态环境里长出的茶叶,其品质还能不优秀!
  陕南茶产地域气候得天独厚
  陕南,位处秦岭之南部区域,秦岭就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秦岭以南为秦巴山区;秦岭以北是关中平原典型黄土地。大自然神奇就在于,一山之隔,南部云雾缭绕,山清水秀,雨水充沛,河、塘星罗棋布,种水稻,吃大米;山北部关中平原,典型温带气候,半干旱地带,黄土地,种小麦,吃面食。
  正是这种奇特的气候,造就了秦巴山区人间瑞草——午子仙毫茶的不同凡响的品质。它可以称之为中国名茶之珍品。生长期长,其味浓,其色清,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等特点。
  优点一,生长期长,味道佳,耐冲泡。在秦巴腹地汉中的西乡午子仙毫,正如生长在北方小麦一般,生长期长,味道天下独有。其因如北方小麦生长期长,淀粉含量足,面粉黏度强劲道,不像南方小麦温度高,成长期短,早熟,淀粉不足,面粉黏度差零散一般。秦巴山区的午子仙毫就是在这种南北过渡性气候上,气温略低,自然比“纯”南方茶生长期要长,其吸足了天地之精华,味道自然是茶上乘之精品,尤其自古被誉美的清明茶,又叫明前茶。
  优点二,不生虫,不用农药,无污染。生长在秦巴腹地汉中的西乡午子仙毫及整个汉中茶系、包括安康紫阳、汉阴、石泉等地整个陕南茶区,因所在地理位置特殊,处在南北气候分隔带上,这些地方冬天仍然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寒流来照样翻过秦岭,下雪,积冰,对万物进行一次天然除菌、消毒,这就是为什么陕南茶有别于“纯”南方茶的优点。不用人工杀虫,除害,自然不用各种化学药剂,因为虫害被“老天爷”给消灭掉了。其天然性,是其优于其它名茶的主因。   笔者一筑路之人,走南跨北,对茶不是精于此道,但也有所耳闻目睹。午子仙毫优点无茶能及。
  云南茶天下闻名吧,但在2002年云南思茅市江城哈尼族自治县筑路期间,亲眼所见十几万亩茶园,喷洒农药666粉,漫山遍野均是用这种药物喷撒。该农药在60、70年代在中国广泛应用,但因其残留期长,不易降解,危害大,逐渐淘汰,如今却仍在云南广泛使用。不是亲历,绝不会相信。由于该地区四季如春,及利于茶树生长,也利于虫害繁衍,大片茶园生长红蜘蛛,商人在利益驱动下,利润最大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置消费者健康不顾,使用过去淘汰但便宜,成本低廉,杀伤力大,残留时间长的农药666粉。以此窥见一斑,你可以想想整个南方茶系。
  所以,尽管全国各地名茶也不少,但我是不甚喜欢,唯独喜嗜午子仙毫等陕南茶系。其因生于斯,长于斯,知道其生长情况,没有人打过农药,也不需要打农药,目前也仅仅是使用一些茶树生长的微量元素的肥料,过去连肥料都是不用的,均是自然生长。不信你从苏辙兄弟的古诗中也可以看出其传统、自然、原始的种植方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科院曾检验中国名茶陕南午子仙毫时,检测不出来农药残留原因。汉中、安康一带的茶叶,根本就不需要农药。这一优点,对于今日视健康为第一的现代人来来讲,是最为重要、珍贵的。饮茶为了健康,为了健康就最好是选择名茶午子仙毫;整个陕南茶均是好茶之人首选的健康饮品。因其具有天生丽质!
  陕南茶产地地质状况天下无双
  陕南汉中西乡午子仙毫等茶系,上天赐予了其福地,有其优质的生长环境。按照国家地矿分布图,从安康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镇巴、城固、勉县、宁强等地一直到略阳,自东到西几百公里,形成一个硒矿带上。硒,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杀癌、防癌医药作用。从此看出中国名茶——汉中西乡午子仙毫,以及所有汉中、安康等陕南茶系,其得天独厚,全国罕有的生长环境,是其它地方南、北名茶系所未具有的优质土壤。
  就这样神奇的土地,生长、孕育出了名茶午子仙毫其优秀的品质,从过去皇家贡茶,到如今漂洋过海,出口到食品药品管理苛刻欧洲、瑞典、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老话,好山,好水,出名茶。到过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秦巴山区汉中、安康为什么能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按照茶圣陆羽全国沏茶之名水,“……,汉水位处十三……,”就是过去古人公认用汉江之水,直接烧开沏茶,位居全国泡茶的好水第十三位。在这里要告诉北京的朋友们,汉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好水,不用人为添加药剂。同时,也要劝劝北京的同胞,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汉水流域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以来,为确保首都人民健康生活,一泓清泉供北京,秦巴地区人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无工业优势,经济条件薄弱,基础建设落后,在此,也希望南水北调受惠地的人民、政府要对水源地有所反哺,使名茶之地,美丽茶乡,沿着环境、经济可持续健康现代发展之路继续一路高歌。
  陕西各级政府重视
  产业做大、茶人英才辈出
  从建国初期、百废待新之时,山南道茶产地,秦巴茶区,陕南茶叶源产地汉中、安康,也是不甘落后,重振雄风,整治茶园,扩大茶播栽面积,壮大名茶声势,强化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功不可没……
  比如汉中仙毫(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从建国初期就被国家确定100强产茶大县以来,乘改革的东风,进入大发展、大开发时期,使中国名茶午子仙毫名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冲出西北、扬名中国、走向世界……
  正是陕西省、市、县各级政府,推波助澜,将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午子仙毫)仙豪等,推到历史空前发展的高度和大形势下……
  尤其是中国名茶——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下,在西乡县城东建起迄今为止陕南最大的茶贸集市,并在茶市广场供奉起了茶圣——陆羽品茶的雕像,以示西乡人民感恩的心情,惜茶、喜茶的民风民俗。
  在西乡县秦巴茶市广场的地砖上,有被陕西茶界誉为“东茶有丁文(紫阳茶),西茶有李大算(西乡茶)”的知名汉中市茶专家、茶文化研究学者李大算的题词、西乡县文化馆馆长王旭书写的“西乡地界南北,茶传今古。秦岭流碧,巴山滴翠,牧河涵泳,汉水滋润,天造地就‘雨洗青山四季春,阴晴云雾漫山川’之宜茶息壤。茶史悠悠,文化厚重。周上有贡,秦汉始兴,唐宋鼎盛,明清繁荣。及至今日,上下同心,集众智,合群力,积二十万亩之规模,成二百多家之厂商;茶农砥砺,龙头运筹,赛艺斗美;文人墨客,著述立说,赋诗作画,蔚成一幅盛世画卷。午子仙毫,茶中珍品;西乡炒青,醇香醉人。含锌富硒无污染,香高味浓耐冲泡。泰斗垂青,世人倍惜。华夏创优,海外夺魁,屡获大奖,盛名远播。传统产业,薪火以承,强县富民,康庄永铸。”
  此文。从古贯今,说明了几千年来,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仙毫(西乡午子仙毫),前世、今生、明天……
  以闻名全国的名茶之乡——午子仙毫源产西乡,这个茶叶大县的一角,就看出陕西省在茶叶开发、产业调整,把陕南茶产业做强、做大中,各级政府,大批茶叶、农业专家、学者及茶农付出的卓绝努力和巨大心血。
  同时,在此,笔者也期盼家乡,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要借鉴皖南芜湖繁昌县“江南第一茶市”的成功经验,把陕南汉中西乡县的秦巴茶市,打造成“西北第一茶市”;并成为“西南茶市的桥头堡”,响彻全国;并能成为影响中国茶市交易的“风向标”。
  在此,祝愿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午子仙毫)仙毫)等陕南茶系、秦巴茶域的茶叶,借国势,跨四洲,游五洋,扬名茗于番域外,滋润各色人种,铭刻东方茶文化于其脑里心头。
  写到这我想起茶圣人陆羽的《六羡歌》,诗曰:“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以茶圣人不慕名利、甘于淡雅宁静人生境界。
  愿天下!嗜茶之人悟性……事茶之人结缘……
其他文献
造天、造地、造人、造万物的耶和华神,因一时疏忽,在伊甸园中栽了一棵本不该栽的“分别善恶”的树,使地上的人“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神“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不和恶人计较”的神决定用洪水灭掉世上只繁衍了短短一千六百五十六年的人们。  神认为不管父母、姊妹死活的挪亚是个义人,神对他说:你要造一只“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一肘半米)的“大”船,我要洪水灭世了,“你同你的妻
期刊
修鞋老人  以独有的方式造型  被岁月之手  雕塑成风景  一双简单的手  操作简单的工具  把生活打制得更简单  路的哲学很深  他知道  鞋可以走路  城市正年轻  而他老了  他以碑的姿势  矗立着  为岁月守墓  拾荒者  再美的城市  也是荒田  荒田上有  他们生活的残羹  多元的世界  注定了命运  他们是文明衣裳  失落的纽扣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如同吐纳空气  他们的动作  
期刊
嘎嘎作响的老水车  摇醒了林间的静寂  大雁扑棱着翅膀飞回来了  飞回来  北大荒的春天就来了  荒原深处的稗草  几十年了  黄黄绿绿站立成一面旗帜  攒动的身影  沼泽中的篝火  白桦林的帐棚  幔帐下的情爱  是噼啪啪生命的节拍  这个季节不再宁静  一畦畦蛙鸣  是黑土地匍匐的歌人  那粗糙的手虔诚地  拨动荒原喧嚣的旋律  远远地  像跳动的音符  清晰地勾勒出最原始的清明上河图  谛造
期刊
编者按:大学扩招后,除了确有80年代“千军万马冲过独木桥”实力的优秀学子们,许多所谓的大学生没有珍惜国家普及大学教育的大好时机去圆父辈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梦,以“天子骄子”自居,由父母承担着一切费用在大学里“小学而大玩”,不少人不但素质没有提高反而道德滑坡。如下三个片段绝对没有以偏概全之嫌,却足以提醒全国大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图书室占座VS图舒适占桌?  大学图书馆期刊室早有“请勿占座”、
期刊
本文记载的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至今重温仍感敲心击腹。它所揭示的真理,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一笔极为罕得的宝贵财富。  公元30年4月4日,耶稣进入了耶路撒冷。在举办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当着众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出卖我了。”随之,耶稣拿起一个饼掰开,送给旁边的人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他又端起杯来,递给在桌的人说:“这是我身上的血,为多数人流出来的。”  晚餐
期刊
薄雾浅尘涂天,  春雷隆隆,  细雨滴滴点点。  白桃羞,  青枣闪,  层林排山归南雁。  凝眉问鼓蛙,  何日虹龙穹庐转?  孤月单影深院。  暗香难解千千结,  天地一线顾鹊牵。  举杯荡愁云,  沉吟醉碧潭。  晓风依依,  吹落一帘珍珠泪。  阿里山,  今夜幽梦欢!  美丽新开封  看那龙亭湖黄叶上悬舞的蜻蜓  看那禹王台樱枝间双飞的蝶蛾  看那铁塔旁落日下接天的莲叶  看那包公祠青天
期刊
晃眼。像日生于空。和黄莺  对视了长长的一秒钟,一眨眼,一片白云急转  而去。伸手摸摸,二胡还在,空气还在  没有人。场院轻如一只柔掌  不停地擦拭着太阳、月亮、镜子和乳名  肉脚接着了地气,暖和起来了  试探着,朝墙外的风中扔了块石头  听不见回音,直到一对燕子带着亮光返回了旧巢  门始终为谁敞着。雨伞依旧斜靠在风里
期刊
内蒙古著名作家贺政民先生曾在一部长篇小说开篇写到:“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名胜,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景致。”后来有人套用此话,将地方改为城市,就成了: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名胜,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景致。只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设计者已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城市的风格。于是,中国大地在20年间涌现出了以高楼大厦为主体的座座城市,只是这些城市从外表看如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一样,基本没有自己的特色可言。当然,区别
期刊
岁月的风呼啸而去  冰封的人生失却灵动的印迹  春光和蔼中的鸟鸣啾啾  轻易打动的是人性的复活  光与影长久的对舞  演绎几出婀娜的剧幕  在时间的深处  在寂寞的深处  是我  受冻的灵魂  捡拾一路的泪珠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香港著名诗人、作家蔡丽双博士是近些年才开始涉笔歌词创作的。记得,当我第一次从有关报刊上看到她的歌词作品时,真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激动——须知,自将平生主要精力投注于歌词以来的漫长岁月里,我对于诗人、作家们介入歌词领域的期望,始终异常殷切而又始终如一。自然,面对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丽双博士的歌词作品,我更加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我在想,一位文坛名家能够对歌词给以关注,这无疑是歌词艺术的一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