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通常会把有没有开展合作学习作为判断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自主学习是否体现的评价标准之一。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合作学习”大多都流于表面,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镜头一:目标不明确。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合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抱怨,任务目标表述不清晰,自己不清楚究竟要做什么?
镜头二:关系不融洽。学生完成任务时速度会有快有慢、内容会有多有少,小组成员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告状声层出不穷。
镜头三:分工不合理。各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通常都由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动手示范,其他成员只需要看着别人做、听别人汇报,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难以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镜头四:评价不到位。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由于教师过于偏重合作这种形式,认为它能“包治百病”,往往就忽视了各种评价激励手段的合理运用,造成组内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滥竽充数”。
如何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扎实、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一、确立创新探究合作目标——“效”之方向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个人觉得合作学习应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简而言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科学灵活地选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其他学习方式难以实现或效果有落差的,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同时,合作学习也要达到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目标,这也是彼此间互动、交流、分享的好时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涵素养养成的好平台。
二、组建趣味相投合作团体——“效”之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对新班级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在听取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后,尽量将学习目标接近、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校机房的具体情况以及男女生搭配的比例,可以确定每个小组为5人左右。接着选定小组长,小组长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因此确定人选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方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及交流,这是组建合作小组的基础。在开展小组合作前,每位小组成员都必须明确职责,在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时要求尽量照顾到那些不爱表达的学生,优先让这部分学生先说、多做。当小组学生发言时,其他成员应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别人观点表述完成后再补充发言,这样可以促进小组更好地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计精妙独到合作任务——“效”之关键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形式可以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进行个人的、小组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新技能的形成和拓展。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设计就更为重要。这样的任务既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又能让学生倍感亲切,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且能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应该具有生活性、真实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快乐的小猫》一课时,先让学生熟悉本课所需掌握的“移到”“面向”“平滑移动”这几个动作命令,再让他们分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的小游戏。组内成员分工,仿造经典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阳光”“僵尸”“子弹”这三个角色的脚本设计,小组成员再一起合作,将这三个角色融合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通过这样一个任务的设计,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Scratch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在这一实例中。这一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充分调动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主动学习。这样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巩固新知,获取技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理论的内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抓住适切时机合作指导——“效”之保障
合作学习是以组内学生合作为中心,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将一切任务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适时的指导、鼓励和监督等教学引导行为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亲历与体验过程,适时加以指导,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难点,即时解决。
仍以《快乐的小猫》一课为例。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植物大战僵尸”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太阳”和“子弹”角色设计时运用的“移动”和“平滑移动”命令不恰当,这时可以立即进行指导,说明“阳光”从上面落下来时,我们要使用“平滑移动”命令,能看清“阳光”移动的路线,而收集阳光时,我们需要使用的是“移动”命令。通过“阳光”角色的设计就能让学生体会“移动”和“平滑移动”的区别。教师的及时指导,让好多学生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合作学习设计的游戏成功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五、开展丰富多样合作评价——“效”之动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因此在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元的,可以针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度、積极性,也可以是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等。教师应针对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相应的“合作交流表现”评价指标。坚持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激发其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为今后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收集和表达信息》,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网络知识后的一节主题活动课,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环节后都能对自己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真实的、客观的评价。如“搜索、存储信息”这一环节,要求合作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并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学生进行操作前出示评价标准:(1)主题明确;(2)有效分析、搜索结果;(3)文字表述简洁有效。这既可以作为学生操作活动的指导,也可以是对学生操作后的评价,让学生评价时有所借鉴。
信息技术学科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通过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实实在在落地生根的。合作学习作为伴随新课程改革而倡导推广的学习形式,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的无限空间,同时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教与学形式。我们相信,只要心系学生、情寄课堂,就一定能探求到合作学习强有力的支撑点,一定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鲸塘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镜头一:目标不明确。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合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抱怨,任务目标表述不清晰,自己不清楚究竟要做什么?
镜头二:关系不融洽。学生完成任务时速度会有快有慢、内容会有多有少,小组成员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告状声层出不穷。
镜头三:分工不合理。各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通常都由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动手示范,其他成员只需要看着别人做、听别人汇报,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难以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镜头四:评价不到位。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由于教师过于偏重合作这种形式,认为它能“包治百病”,往往就忽视了各种评价激励手段的合理运用,造成组内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滥竽充数”。
如何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扎实、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一、确立创新探究合作目标——“效”之方向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个人觉得合作学习应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简而言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科学灵活地选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其他学习方式难以实现或效果有落差的,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同时,合作学习也要达到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目标,这也是彼此间互动、交流、分享的好时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涵素养养成的好平台。
二、组建趣味相投合作团体——“效”之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对新班级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在听取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后,尽量将学习目标接近、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校机房的具体情况以及男女生搭配的比例,可以确定每个小组为5人左右。接着选定小组长,小组长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因此确定人选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方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及交流,这是组建合作小组的基础。在开展小组合作前,每位小组成员都必须明确职责,在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时要求尽量照顾到那些不爱表达的学生,优先让这部分学生先说、多做。当小组学生发言时,其他成员应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别人观点表述完成后再补充发言,这样可以促进小组更好地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计精妙独到合作任务——“效”之关键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形式可以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进行个人的、小组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新技能的形成和拓展。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设计就更为重要。这样的任务既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又能让学生倍感亲切,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且能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应该具有生活性、真实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快乐的小猫》一课时,先让学生熟悉本课所需掌握的“移到”“面向”“平滑移动”这几个动作命令,再让他们分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的小游戏。组内成员分工,仿造经典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阳光”“僵尸”“子弹”这三个角色的脚本设计,小组成员再一起合作,将这三个角色融合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通过这样一个任务的设计,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Scratch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在这一实例中。这一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充分调动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主动学习。这样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巩固新知,获取技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理论的内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抓住适切时机合作指导——“效”之保障
合作学习是以组内学生合作为中心,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将一切任务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适时的指导、鼓励和监督等教学引导行为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亲历与体验过程,适时加以指导,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难点,即时解决。
仍以《快乐的小猫》一课为例。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植物大战僵尸”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太阳”和“子弹”角色设计时运用的“移动”和“平滑移动”命令不恰当,这时可以立即进行指导,说明“阳光”从上面落下来时,我们要使用“平滑移动”命令,能看清“阳光”移动的路线,而收集阳光时,我们需要使用的是“移动”命令。通过“阳光”角色的设计就能让学生体会“移动”和“平滑移动”的区别。教师的及时指导,让好多学生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合作学习设计的游戏成功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五、开展丰富多样合作评价——“效”之动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因此在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元的,可以针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度、積极性,也可以是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等。教师应针对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相应的“合作交流表现”评价指标。坚持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激发其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为今后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收集和表达信息》,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网络知识后的一节主题活动课,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环节后都能对自己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真实的、客观的评价。如“搜索、存储信息”这一环节,要求合作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并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学生进行操作前出示评价标准:(1)主题明确;(2)有效分析、搜索结果;(3)文字表述简洁有效。这既可以作为学生操作活动的指导,也可以是对学生操作后的评价,让学生评价时有所借鉴。
信息技术学科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通过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实实在在落地生根的。合作学习作为伴随新课程改革而倡导推广的学习形式,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的无限空间,同时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教与学形式。我们相信,只要心系学生、情寄课堂,就一定能探求到合作学习强有力的支撑点,一定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鲸塘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