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gerfdgcvbrrgf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午九点,我和贾晋卿老师约好在清徐县仁义村小学三层大会议室见面。这里是太原生态工程学校的临时培训点,贾老师负责协调组织这期培训。
  天阴着,伴着季节更替的狂躁不安,大风降温。来培训的学员三三两两结伴上楼,他们穿得鼓鼓囊囊,清一色都是知冷知暖的大爷大娘。我随他们进到会议室,来寻我此次采访的主角——贾晋卿。
  培训还没开始,屋子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像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员大会。大家寒暄来去的热乎劲不一会儿暖了整个场子,我冻紧的神经也渐渐回弹。踮起脚大致扫了一眼,贾老师就进入了我的视线。就像她昨晚电话里对我说过的,这几天实在腾不出时间专门给我做采访,只能让我跟着她边工作边聊,她实在太忙了。
  之前见过相片里的贾老师,细瘦单薄,一头半长不短的白发支棱着,满脸皱纹,地道的农妇形象。她本人与相片毫无二致,不过动起来的她脚底生风,浑身攒着一股劲,神采奕奕的。
  她安排我坐下,说等她安顿好学员再跟我聊。我对此饶有兴致。她站到讲桌后,开始训话。没什么开场白,她举起手机,开口就说事:
  “这是昨天餐厅工作人员拍的照片,我们有些同志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啊。政府给我们提供免费午餐,我们应该感谢政府,怎么能这样浪费呢?”她说着,先把手机屏对着左边,又对着右边的学员,给他们看这些犯了错的证据。下面很快就安静了,不少人站起来抻长了脖子使劲往前看,好瞧一瞧是谁被抓了典型。
  贾老师继续强调纪律,这时大家都已端端正正坐好,安安静静在听了。她说:
  “同志们记住,外出参观学习只能带脚,带口,不能带手。带脚不要掉队,带口不懂就问,千万不能带手去摘个果子,掐片叶子。也不能带袋子啊,见什么好东西都给装回来。对,对,一定要记得带一样东西,卫生纸。吐了痰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走到哪都要显示出咱农民的素质。大家说对不?”
  下面的大爷大娘纷纷点头。贾老师最后很严肃地说一句,“接下来正式上课,我在外面听着。”然后走下讲台。
  她冲我打个手势,我们一起走出去。她请我来到隔壁办公室,抱歉地笑笑说:“不好意思啊,乱哄哄让你来这儿。你不知道,讲课的老师镇不住这些学员,我得镇着他们。”
  刚坐下就有学员来找贾老师。我们的谈话时间严格受限。我想把这有限的时间都交给贾老师,让她好好说说她的故事。
  贾晋卿1959年生于清徐县集义乡中辽西村,后嫁到清徐县清源镇西关村,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务农。
  她是农民,却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业内有名的农业技师。她的科研成果数不胜数,所获奖项也不胜枚举。她这样一个乡村农妇,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1977年,贾晋卿高考意外落榜,她回到老家中辽西村务农。上学时她是远近闻名的好学生,得知她回村后,附近村子的好多学校向她抛出了橄榄枝,请她去做教员。贾晋卿都一一回绝了。理由只一个,她喜欢务农。
  务农哪有当教员好!家里人都劝她,闺女家干干净净坐办公室,省得风吹日晒泥里来水里去地活受罪。当教员百里挑一,再顶个文化人的官帽,多好。家里祖祖辈辈当泥腿子务农,能有啥出息嘛……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结果可想而知。谁都说不动贾晋卿,她就是一根筋铁了心:除了务农她啥也不干,她就是喜欢田地,喜欢庄稼。
  当时中辽西村的农田里玉米钻心虫泛滥成灾,村民们都叫苦不迭又无计可施。贾晋卿决心研制一种治虫良方,既无毒还能杀虫。村大队有一间简陋的农科实验室,贾晋卿一有空就泡在里面,她用县里派发的菌种反复实验,半年后成功培养出了专治玉米钻心虫的“白僵菌”,把这种菌撒到玉米田里,那些钻心虫立刻就变直变僵,一命呜呼了。因为白僵菌杀虫效果显著,轰动了全乡。这种技术很快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贾晋卿本人也因此被评为了集义乡的“新长征突击手”,那是她初出茅庐的第一份荣誉。“以菌治虫”的绿色理念放到现今社会都够先进,贾晋卿的思维意识从一开始就是超前的。
  1981年结婚后,贾晋卿应邀去清源镇农科站工作。两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清徐,贾晋卿又动起了“科技兴农致富”的脑筋,她再次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她和爱人张学亮志同道合,是高山流水的知音夫妻。他们两人在西关村承包了两亩田地做试验田,正式搞起了农业研究。
  为了拓宽自己的农业视野和种植知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贾晋卿夫妇订阅了几十种农科报刊,他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经验心得。邻居们视他俩为怪人,还有人在背后揶揄,他们哪里是种地,分明是想在土里刨金子!嘿嘿,土里能有金子?咱咋不知道!
  贾晋卿夫妇亲那两亩地不亚于亲他们的孩子,俩人从早到晚在地里忙个不停。每一把土他们都仔细捻过,闻过;每一株植物他们都能记住样子。研究土质、试验播期、嫁接育苗、防治病虫害……种地有多少学问啊,一辈子都研究不完。每天晚上,等孩子睡熟后,贾晋卿都要挑灯夜战,美美地在她的科技世界里遨游。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贾晋卿攒下了几百本学习笔记。这哪是农民干的事!村里人爱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没错,贾晋卿从来都是西关村的一只“怪鸟”,背着书包奔地头,拿着笔杆干农活,她从来不管别人的眼光。
  1984年,对于清徐的农民来说,地膜覆盖还是写在书上的事。贾晋卿想,这样好的东西何不拿来一用?于是她和爱人坐长途车去太原,辗转上百里扛回了一卷塑料地膜。邻居们早就帮他们算了账:不算人力,来回公交5块,地膜5块,10块钱呐,心疼。
  贾晋卿夫妇在西红柿田里忙着铺地膜的时候,乡邻们就在远远近近的地里观望。这两口子又鼓捣啥呢?把地都用塑料包起来,那不把种子给捂死了?大家种西红柿种了这么些年,没见过这样种的。
  那年春寒,到了谷雨,气温还稳不住。西红柿苗就这么哆哆嗦嗦打着冷战出土了。好不容易探出土寸把高,一天夜里霜冻突袭,九成的幼苗都给冻死了。乡邻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坐在地头,骂该死的老天爷害死人了。不多时他们发现贾晋卿地膜下的西红柿苗竟然毫发无伤悠哉游哉,那油亮油亮的光泽分明卯着一股劲,在狠狠地向上蹿。大家都明白了,这地膜不仅起到了保温的作用,还保存了水分,对作物的生长太有帮助了。   到了夏天,乡邻们的西红柿因为挨了冻,几乎绝收。本就物以稀为贵,再加上贾晋卿的西红柿个大肥实,卖相好,夫妻俩稳赚了一笔。
  地膜覆盖成功后,西关村的村民们都来讨要经验。贾晋卿毫不保留,和盘托出全传授给了乡邻们。渐渐地,其他村镇的农民也来问询,贾晋卿一视同仁,来者不拒。隔壁的邻居悄悄提醒她,大家都用了地膜,明年你还能挣到钱?你呀,不会算账,傻愣傻愣的。贾晋卿就笑着说,没办法,我这傻是天生的,想变灵光得让我妈重养我一次。
  “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我就想让科学技术遍地开花,想让土里长出金子来,想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贾老师说到此处激动得站了起来,我从她眼里看到了一片金灿灿的希望,闪闪发光。她问我能不能理解她。我点头说,“能。因为您是共产党员”。贾老师立刻释然,脸上再度露出了笑容。
  说说种“秋菜花”吧。
  北方人冬天的菜向来比较单调,除了白菜、萝卜、土豆再无其他。贾晋卿一直都想丰富一下人们餐桌上的菜品。经过学习研究,她把目标放在了菜花上。要是能种出一种“秋菜花”就好了,贾晋卿想,夏菜冬吃,利润一定可观。
  秋菜花的诞生,颇为周折。连贾晋卿的爱人张学亮都佩服她的耐心。失败了重来,没有这种打不死的精神不能做试验。一次次投入种子、肥料,一天天照料下来,眼睁睁看着打了水漂。贾晋卿眉头紧锁,爱人心疼她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怕她熬坏身子,一个劲儿劝她,算了吧,菜花本来就不是冬天的菜,它要按它的规律生长,这一点,它不听你的。
  贾晋卿偏就不爱听这些话,他越是劝她放弃,她越是坚持不放。每一次失败后,她都认真记录,反思,寻找改进办法。那一年,她头发掉了不少,人也瘦了十来斤。工夫不负有心人,贾晋卿终于试出了菜花的播期规律,成功种出了“秋菜花”。这种菜不仅给人们冬天的餐桌上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为贾晋卿带来了她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这以后,越来越多的乡亲学聪明了,常常是贾晋卿种成了什么,他们就跟着种,跟着挣钱。
  “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局面,你不知道,我看见村里的受苦人辛苦一年挣不到钱,心里着急得不行。”此时的贾老师得意而神气,像个孩子。
  再说种生菜吧。
  1990年清徐人的餐桌上还没有生菜。贾晋卿就是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她看到书刊上对这种菜的描述,心动得很。贾晋卿一向都是雷厉风行的,想做什么一分钟也不能耽搁。她和爱人又背上干粮,坐上长途车,去到太原各大菜市场去看生菜。他们了解到,市场上所有的生菜无一例外都是从南方空运来的,贾晋卿问那些菜贩,难道这方圆百里就没一个种生菜的?菜贩笑她没见识,说,咱这地方根本就种不出生菜,明白不?
  夫妻两人对比了品相,问询了产地,设法买来了生菜种子。邻居们得知贾晋卿要种生菜,又有好心的邻居来劝她,这不是秋菜花,这东西大家没见过,没吃过,只怕种出来也没人要。
  贾晋卿笑而不答,就当没听见。她犟得很。
  种生菜很顺利。事实证明,我们的气候土壤是非常适合种植生菜的。贾老师说:“那生菜长得比太原菜市场卖的生菜还要好,鲜嫩水灵,我们两个都乐开花了。”
  但种植成功只等于成功了一半,你得把它卖掉才算真正的成功。收获那天,贾晋卿夫妻推了一平车水嫩水嫩的生菜去了清徐城西门坡菜场,很多乡邻们也在那儿卖菜,他们有卖黄瓜西红柿的,有卖西葫芦茄子的,有卖豆角菠菜的,只有贾晋卿卖的是生菜。结果真让她的邻居说中了,人们来买黄瓜、西红柿、茄子……就是没人买生菜。
  左右卖菜的乡邻说,生菜是外地菜,本地人不会吃。不多一会儿,他们一个一个都把手里的菜卖完了,收摊了,偌大的菜场上就只留下了贾晋卿夫妇。
  偏偏那天的太阳比过去的炼钢炉还厉害,连蒸带烤,要把整个世界都焙干似的。原来饱满鼓胀的生菜叶子刷刷地往下蔫儿,夫妻二人急得团团转,他们没有车,生菜运不到太原去,这可怎么好。
  正犯愁的时候,有人在他们身边停了车。这人是个菜贩,去太原恰好经过西门坡,他看到了他们一平车的生菜,不由停了脚。这菜贩呵呵笑着说,新鲜了,清徐竟然能种出生菜!你俩真能耐!他又打量了一下旁边的贾晋卿,这个女人裤管高高卷起,两脚都是泥,头发奓着,一张脸晒得黝黑,邋遢得不像样子,真看不出还有这份脑筋。他说:“生菜我全要了,女人家嘛,种地太遭罪,快回去拾掇拾掇去吧!”
  贾晋卿激动得流下泪来,她的脸上有汗,有泥,还有泪,好不热闹。那人不知道,那一刻,她比任何时候都开心。
  菜贩还说,真没想到在清徐见到了这么好的生菜,今天算是捡到宝了。以后好好种,有的是钱赚。
  “后来,慢慢地,咱清徐人就都学会种生菜、吃生菜了。”
  贾晋卿的眼光和技术一传十,十传百,她的毫不保留、待人热情为她赢得了金不换的口碑。来自太原小店区的、尖草坪区的、阳曲县的,还有交城、祁县的农民都来向她取经,有的还请她亲自去指导种植。她总是自己先试,种成功了,挣钱了,就把经验方法都教给人。种不成功,她自己赔了钱,自己认。
  20世纪90年代,本地菜市场只有茴子白,没有紫甘蓝。贾晋卿去太原市场做了调研,茴子白五分钱一斤,紫甘蓝五毛钱一斤。同样的地要是种上紫甘蓝,利润可以是原来的十倍。于是,她率先引进了紫甘蓝;哈密瓜從新疆运过来,需要很高的成本,价格贵得吓人。她又引进了哈密瓜,带领乡亲们挣了大钱。
  成功当然甜蜜,失败也同样心酸。要说失败,最惨的是种植“洋姑娘”,成本很高,期待更高,结果种是种出来了,一颗都没卖掉,几乎血本无归啊。贾老师说:“你看,就是现在,咱这儿的人也很少听说洋姑娘吧,太超前也会带来风险。失败是教训,不经历失败,人不知道一切需从实际出发,要脚踏实地。”
  此时的贾晋卿已算得上是一位农科专家,她看到有的农民仍然固执守旧不愿改变,年年辛苦种地,年年收入微薄,心里着急得很。她想让他们明白科技的力量,想把她的经验技术全都变成种子,播撒到这一方土地上。这一次,她真的动了想做教员的心。   说干就干。贾晋卿夫妻二人就在自己家的小院里挂上了黑板,安上了投影仪,然后挨家挨户去动员,让乡亲们都来上她的农业科技课。为此,她还打印了厚厚的一摞图册,把它们免费发放给农民们。她说村里人文化底子薄,看书看不懂,种地遇到困难只能干着急。要是把这些实用的种田技术用直观的图片表达出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她编的图册《蔬菜病害看、问、查、分、诊断方法》,共两册,图文并茂,简单易学,她还去各家的田间地头手把手去教……真可谓用心良苦。
  她就是这样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那些土里刨食的农民,中国有那么多农民,她想讓他们都富起来,让祖国富起来。
  到了课间休息时分,很多学员过来找贾老师。她起身对我连说抱歉,不得不失陪,她要去看她的学员。
  会议室里又是熙熙攘攘的一片,学员们有说有笑,热乎得不得了。太原生态工程学校的老师在前面指导学员下载APP,填写信息,贾老师在后面指挥大家轮流照相。我找了个中间的位置坐下,跟学员们聊了起来。
  我问他们,今天学的什么。他们抢着告诉我学的是葡萄种植,修剪、嫁接、施肥、打药什么的。仁义村地处马峪边山,这一带是清徐最负盛名的葡萄产地。
  这些仁义村的大爷大娘,都是种了一辈子葡萄的行家里手。我问他们,老师讲得好不好?有用不?他们都说,讲得好。
  一位大爷说,老师给我们纠正了以前的好多错误做法。另一位大爷点点头,接着说,剪葡萄不能舍不得,剪对尺寸才是关键。
  对对,又一位大娘接了话,追肥还有节令,9月到10月追上肥,葡萄吸收得就是好。
  还有打药,一定注意防护。另一位大娘凑过来说。其实青青早提醒过我们,还给我们示范户发过不少雨鞋、雨衣。
  青青?我的脑海里现出了一片无垠的青草地,那样绿意盎然,风动如波。
  青青,就是和你聊半天的晋卿么!
  哦,我恍然大悟。忽然觉得青青二字跟她更配,那是她最爱的蔬果的颜色,也是她生命的颜色。
  近几年,因为农村改造,山区农民大多移民搬迁至县城周边,贾晋卿家所在的西关村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实施改造拆迁后,她自己成了无地的农民,家也搬到了仁义村。于是,贾晋卿的心里又开始着急了。年轻人很多进了工厂,山上的葡萄只得让老人打理,青黄不接呀。还有农民下山后没技术难找工作,这也是个问题。
  六十多岁的贾晋卿为这些事操碎了心。好在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和其他一些公益培训机构跟她常有联系,她便邀请他们来为农民们上课,除了种植技术培训,还有蛋糕烘焙之类的职业技术培训。她从西关村搬到仁义村仅仅三个月,仁义村的老百姓就都认准了她,跟定了她。这不,这期培训还没完,下期的学员已经报满了。她说党的政策好,国家惦记着农民,而她愿意做桥梁、做纽带,再为乡亲们发挥发挥余热。
  拆迁时,贾晋卿把自己培育的三十多种珍贵苗木无偿捐给了太原植物园。她说,她为她的那些“孩子”找了一个好家,她心里高兴。
  1987年,贾晋卿在大棚内种植茄子,创下了亩产值7500元的纪录;后来,她又在大棚内种植我国特有的木本蔬菜香椿,创下了亩产值12000元的纪录;1996年,她第一个在大棚内种植哈密瓜,创下了亩产值39000元的纪录。
  我惊叹,她是个见过大钱的人。可眼前的贾晋卿,荆钗布裙,跟所有来培训的农民大婶一样素朴。她是把自己的智力之肥,洒到了全村、全县的田里。
  又到上课时间。贾老师送我出来,说等我有时间,咱俩再好好聊聊。我说,那咱们加个微信吧。
  手机一扫,我看到了她的微信名:青青。
  责任编辑 高 璟
  作者简介:
  李小娟,太原清徐人,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发表于《都市》及其他文学刊物或平台。
其他文献
多数河南人固执地认为,脚下这片土地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且不是之一,这里的艺术家也总是把作品中能够呈现历史文化的内涵看作自己的责任甚至是一种必须的担当.从河南摄影人走上中国摄影舞台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南一群雄心勃勃的青年摄影人就一直专注于专题性的纪实摄影,“萨尔加多式”的宏大叙事成为潮流,而姜健就在这时候出现了.
期刊
观演关系问题,是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创作主体如何处理与观众群体的美学距离,如何满足又应怎样引导观众的审美,这是当代戏曲创新创作仍要应对的难题.一个世纪以前,梅兰芳先生通过民国初年的新戏排演活动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就面对复杂观众群体创作新题材、新形式戏剧进行了有效尝试.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内,梅兰芳新戏排演活动的成果不仅在于剧目本身,更体现在排演过程中动态平衡的观演关系上.
期刊
打破英雄角色所在空间壁垒,将不同类型的英雄置于同一世界中开展角逐与斗争,是近年来好莱坞英雄电影的趋势之一,而当它发生在怪兽电影中,便形成了怪兽电影宇宙(MonsterVerse),从而诞生了《哥斯拉大战金刚》.在该电影中,哥斯拉与金刚是宿敌,二者因为人类的反自然性发明而选择共同联手,击败了失控的“机械哥斯拉”,具有生态隐喻;而在怪兽、人类、科技三者并置的空间中,三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却显示出很大区别,体现出不同的生态观念.
期刊
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表演,也离不开精彩的作曲.而精彩的作曲则离不开作曲家精心创作的旋律和音色布局.音色布局属于编曲时一门很重要的技术——配器,不同的配器呈现出来的音响色彩效果大不相同.由于笔者是作曲专业,在观摩大型话剧《兵团》时,便特别关注了这部作品的音乐写作.演出落下帷幕后,这部剧的主题曲仍然环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退散……作曲家通过精湛的配器技术,给观众呈现了一首豪情万丈的主题曲,统一的音乐风格、丰富的音响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剧情与音乐相得益彰,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期刊
一rn《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创作的八首七律组诗,是他怀念长安的作品.这是杜甫最为知名的七言律诗之一,是诗圣的“绝唱”.rn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主要是因为他不仅用诗记录了他亲历大唐三朝的兴衰,还把整个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都写入了诗中,并随物赋形,为我们留下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后人无论写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能从杜甫多样的诗体中,汲取营养,找到范本和学习的路径.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望岳》《曲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等,
期刊
主流影视作品作为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文化载体,一方面以鲜明态度呈现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巨大感召力;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探索社会万象,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主流影视作品成为兼具导向性与商业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特殊文化消费产品,是否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与能否完成教育导向使命逐渐成为评判主流影视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而此次两部抗疫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正是将弘扬主流文化与满足市场需求较好结合在一起,在弘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对探索主流影视发展新路径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刊
2021年4月7日晚,驻马店青少年宫,观众们冒着淅淅沥沥的雨雾接踵而至.连绵不断将近一周的阴雨并没有浇熄观众的热情,从观众席中不断传来欢呼声“猴子,猴子”,掌声此起彼伏……rn《猴子王》作为为数不多的儿童剧参加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该剧是河南艺术中心的原创作品,是中心为河南小朋友精心打造的一份童年礼物,参赛前曾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对台文化交流项目之一,赴中国台湾参加展演,并入选“中原文化大舞台”文化惠民演出项目,已在全国各地巡演一年.
期刊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科幻题材相关的电影也屡登银屏.2020年,国家电影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必将促使国内科幻影视类型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科幻影视作品也会迎来创作高潮.
期刊
上周李荷香来了鼓鼓囊囊一封信,里面有几页字体迥然不同的信纸,我以为是谁错塞进去的。仔细查看了落款,是我并不认识的一个名字姚文清,直到我找到首页,发现确实是写给我的,因为起头写着:  “陆大辉你好!”  最后我急急忙忙看了李荷香的信才终于弄清楚,这是李荷香的母亲亲自写来的。李荷香在信中说:“你想来,就来一趟,但我想你来了估计也没用,看来我母亲不可能同意咱们。”而署名姚文清的信里拉拉杂杂写了许多,最后
期刊
梅·萨藤在《独居日记》中写道:“不知是我内心的努力取得了进展还是由于秋天的光线,我开始觉得又回到了自己的路上,这意味着我在重新找回自己。”  不知从哪一个时刻起,我开始有意识地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生活不应该只是朝向前方的疲于奔命。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前方会有怎样的险境在等待。因此,每一个疲惫奔忙的人,都应该停下脚步,站定片刻,思考并歇息一下,以暂时的喘息时刻,回应命运的不怀好意。同时,为继续前行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