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摄影作品进入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而通过高科技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也极大的提高了摄影的数量和速度,在此期间西方世界第摄影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关键词】:摄影;传统;手工印相
导论:
摄影术1938年问世,此后100多年时间里,摄影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1990年開始,数字化影像开始逐渐代替原有传统摄影技术成为当下摄影的热门,而数字影像和Photoshop已然成为媒体文化产业炙手可热的工具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依然有很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们不愿意放弃手工影像艺术,即使已经熟练地掌握数字影像,他们依旧更加迷恋这种古老繁复又极难掌控的技术。依据图像显示、影像锐度及色彩效果而言,数字影像技术所得到的照片品质已经远远超越传统的银盐影像;又好比现今市场上的一般数码单反相机都可以与传统顶级120胶片相机相媲美。那么,传统工艺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我在学习手工印相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一、手工印相技术的兴衰
手工印相技术可以说是摄影学的基础,在归属关系上来做分析,它应该属于传统摄影后期技术的衍生门类,1938年摄影术问世,在过后的50年中,手工印相技术被热门发现和掌握,并且走向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这种手工艺术在全欧洲盛行,而对于当时在全欧洲的繁荣程度可以从手工印相其中的一种技法得以体现——“蛋白法技艺”。“蛋白法技艺”中有过这样历史记载:1880年之间,在德国Dresden的一家公司,每年有超过600万个鸡蛋被用于蛋白法感光纸涂层的制作中,数据显示蛋白印相法在它作为商业化生产50多年中的总生产量,只有彩色相纸超过了这个数量,而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这是惊人的,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对于手工印相所追捧的程度是何其大的。
当时间进入到20世纪,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的高度银盐工艺出现,伴随着的就是传统工艺印相技术逐渐被代替。
二、手工印相的特殊性
早期手工照片是作坊性质,具有很强的手工性和实验性,制作照片的人也不固定,可能是某个化学工程师,或是材料学的教授,或是一名具有物理常识的工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名牙科医生,这种情况表明了一下两点,第一,掌握手工印相工艺技术需要学习许多相关的学科,比如需要光学、化学、材料学知识,并与手工技术相结合;第二,制作这种工艺照片的人员,不仅仅是艺术家,而且可能是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人,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条件都可以尝试做出工艺手工的图像。由于其工艺手段的多样性和操作性,使这类的摄影作品完全实现了艺术品与手工艺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相对于早期的手工印相作品,今天的手工印相更具手工化。同时要说到,早期时候,工厂只生产原料提供给制作人作为原材料,而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工厂会专门为某一个手工个印相工艺而生产某种特定的原材料,一切基本都是靠个人本身完成。比方说现在要制作一张印相照片,需要到化工厂去采购所需要的药物及容器,通过自己的化学知识、特定配方去配制所需要的药剂:感光剂、显影液、定影液等等,不用放大机,底片与相纸接触,进行曝光完成印制,这才算是完成了这张照片。按照配方与工艺显影到定影,从底片制作到每道工序的温度、湿度以及时间把控,都需要由严格步骤和丰富经验完成,一丝疏忽都会前功尽弃,但与此同时,制作者又可以随意调控改变其中环节,以寻找新的样式,才可以得到一张近乎完美的作品,这或许唯一性的最直接体验。
三、手工印相的门类衍生工艺
传统的印相工艺包括很多种技法,形式不同,效果也有明显差异,但其中的原理并不复杂,按照感光剂性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光剂有明显的颜色属性,即这一类的感光剂自身具有显色性,通过感光后再显影定影来固定影像,这一类代表如银盐工艺、铂、钯工艺等;第二类是重铬酸钾、铵类感光剂,此类感光剂原理是依靠固化有色的粘合剂来制造影像,代表有明胶法、奶酪法等等,这一类由于会用到其他的染色颜料,因此也是早期制作彩色照片的方法。在第二类感光剂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另一种工艺技法,这种方法与第二种原理基本类似,都属于重铬酸盐类,运用重铬酸盐和粘合剂硬化后形成有厚度的凹凸板,再进行印制照片,这种工艺与现在胶板印刷原理相似,代表为感光树脂凹板工艺、铜凹板印相工艺等。
四、手工印相的发展
上面提到过在摄影术被发明后的50年里,手工印相逐渐盛行,而那些种类繁多的工艺类型,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当时的艺术创作者们广泛使用。通过科学试验,科学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们利用不同的化学、光学手法来制作他们“心仪”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成像的工艺方法是在20世纪后半叶进行改变和尝试才得以完善的,如范·戴克工艺、碳转印工艺、奶酪色素工艺等都有新的改良和发现。要知道这时期的手工印相已经是衰落时期,并没有被很多艺术家们所关注。
五、学习手工印相所引出的其他因素
手工印相可以根据摄影师的要求自行选择可变的因素,如纸张的种类或其他介质。纸张分为上浆纸和非上浆纸,从纸张的特质上又可以分为水彩纸、素描纸、报纸、宣纸等,有些工艺甚至可以印在布或者木板上,具体情况也是由工艺的本质属性决定如颜色单一、且对比度较高的工艺,可用一些较薄较脆的细纹纸张。根据显影配方与具体操作要求,会有特定的选择方案,但其可操控性并不会由此减弱,因为照片的制作基准仍是由艺术家本人决定,为了得到某种特效,艺术家本人也会尝试非常规的手段。
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胶片的厚度和密度、温度控制以及室内潮湿程度和水的PH值,都会成为影响因素。制作手工印相作品也可以培养艺术家的记录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
六、如何看待手工印相工艺
据资料显示,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古典手工印相工艺已经成熟,而早期的手工印相技术在摄影术还没有万川的传入中国时,就被第一代摄影工业作品代替了,1970年代,手工印相再次盛行,美国很多高校将这些传统的工艺作为艺术摄影课程之一,而此时国内正经历文革,几乎与西方世界断绝了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摄影作品进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而通过高科技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也极大的提高了摄影的数量和速度,在此期间西方世界第摄影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也涌现出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艺术家如罗兰·巴特、本雅明等等,这个庞大的群体开始重新思考摄影呈现方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高速的复制照片是一种缺乏思考的表现,对摄影缺乏思考,无疑是一种怠慢,他们主张表现手法与呈现出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这种推敲就是源于艺术家本人的思考和投入,艺术家们需要投入精力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提升作品本身的高度,而摄影作品的产生需要经过时间以及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理念共同塑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摄影艺术家重新的找回传统的手工技法,制作这种严格、精准、细腻的手工照片,虽然这种技法难度系数很高,但会很好的表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结语:
虽然手工印相是复制照片时代的反叛者,但实现艺术中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或许正是现代艺术所需要的,极大的可变性和唯一性或许是对艺术审美的一个新标准,这种“原始”的魅力,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摄影图片制作工艺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于翔《湿版火棉胶》(中国摄影出版社)
[3]钟建明、山姆·王(美)等《经典手工影像》(浙江摄影出版社)
【关键词】:摄影;传统;手工印相
导论:
摄影术1938年问世,此后100多年时间里,摄影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1990年開始,数字化影像开始逐渐代替原有传统摄影技术成为当下摄影的热门,而数字影像和Photoshop已然成为媒体文化产业炙手可热的工具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依然有很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们不愿意放弃手工影像艺术,即使已经熟练地掌握数字影像,他们依旧更加迷恋这种古老繁复又极难掌控的技术。依据图像显示、影像锐度及色彩效果而言,数字影像技术所得到的照片品质已经远远超越传统的银盐影像;又好比现今市场上的一般数码单反相机都可以与传统顶级120胶片相机相媲美。那么,传统工艺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我在学习手工印相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一、手工印相技术的兴衰
手工印相技术可以说是摄影学的基础,在归属关系上来做分析,它应该属于传统摄影后期技术的衍生门类,1938年摄影术问世,在过后的50年中,手工印相技术被热门发现和掌握,并且走向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这种手工艺术在全欧洲盛行,而对于当时在全欧洲的繁荣程度可以从手工印相其中的一种技法得以体现——“蛋白法技艺”。“蛋白法技艺”中有过这样历史记载:1880年之间,在德国Dresden的一家公司,每年有超过600万个鸡蛋被用于蛋白法感光纸涂层的制作中,数据显示蛋白印相法在它作为商业化生产50多年中的总生产量,只有彩色相纸超过了这个数量,而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这是惊人的,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对于手工印相所追捧的程度是何其大的。
当时间进入到20世纪,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的高度银盐工艺出现,伴随着的就是传统工艺印相技术逐渐被代替。
二、手工印相的特殊性
早期手工照片是作坊性质,具有很强的手工性和实验性,制作照片的人也不固定,可能是某个化学工程师,或是材料学的教授,或是一名具有物理常识的工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名牙科医生,这种情况表明了一下两点,第一,掌握手工印相工艺技术需要学习许多相关的学科,比如需要光学、化学、材料学知识,并与手工技术相结合;第二,制作这种工艺照片的人员,不仅仅是艺术家,而且可能是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人,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条件都可以尝试做出工艺手工的图像。由于其工艺手段的多样性和操作性,使这类的摄影作品完全实现了艺术品与手工艺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相对于早期的手工印相作品,今天的手工印相更具手工化。同时要说到,早期时候,工厂只生产原料提供给制作人作为原材料,而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工厂会专门为某一个手工个印相工艺而生产某种特定的原材料,一切基本都是靠个人本身完成。比方说现在要制作一张印相照片,需要到化工厂去采购所需要的药物及容器,通过自己的化学知识、特定配方去配制所需要的药剂:感光剂、显影液、定影液等等,不用放大机,底片与相纸接触,进行曝光完成印制,这才算是完成了这张照片。按照配方与工艺显影到定影,从底片制作到每道工序的温度、湿度以及时间把控,都需要由严格步骤和丰富经验完成,一丝疏忽都会前功尽弃,但与此同时,制作者又可以随意调控改变其中环节,以寻找新的样式,才可以得到一张近乎完美的作品,这或许唯一性的最直接体验。
三、手工印相的门类衍生工艺
传统的印相工艺包括很多种技法,形式不同,效果也有明显差异,但其中的原理并不复杂,按照感光剂性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光剂有明显的颜色属性,即这一类的感光剂自身具有显色性,通过感光后再显影定影来固定影像,这一类代表如银盐工艺、铂、钯工艺等;第二类是重铬酸钾、铵类感光剂,此类感光剂原理是依靠固化有色的粘合剂来制造影像,代表有明胶法、奶酪法等等,这一类由于会用到其他的染色颜料,因此也是早期制作彩色照片的方法。在第二类感光剂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另一种工艺技法,这种方法与第二种原理基本类似,都属于重铬酸盐类,运用重铬酸盐和粘合剂硬化后形成有厚度的凹凸板,再进行印制照片,这种工艺与现在胶板印刷原理相似,代表为感光树脂凹板工艺、铜凹板印相工艺等。
四、手工印相的发展
上面提到过在摄影术被发明后的50年里,手工印相逐渐盛行,而那些种类繁多的工艺类型,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当时的艺术创作者们广泛使用。通过科学试验,科学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们利用不同的化学、光学手法来制作他们“心仪”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成像的工艺方法是在20世纪后半叶进行改变和尝试才得以完善的,如范·戴克工艺、碳转印工艺、奶酪色素工艺等都有新的改良和发现。要知道这时期的手工印相已经是衰落时期,并没有被很多艺术家们所关注。
五、学习手工印相所引出的其他因素
手工印相可以根据摄影师的要求自行选择可变的因素,如纸张的种类或其他介质。纸张分为上浆纸和非上浆纸,从纸张的特质上又可以分为水彩纸、素描纸、报纸、宣纸等,有些工艺甚至可以印在布或者木板上,具体情况也是由工艺的本质属性决定如颜色单一、且对比度较高的工艺,可用一些较薄较脆的细纹纸张。根据显影配方与具体操作要求,会有特定的选择方案,但其可操控性并不会由此减弱,因为照片的制作基准仍是由艺术家本人决定,为了得到某种特效,艺术家本人也会尝试非常规的手段。
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胶片的厚度和密度、温度控制以及室内潮湿程度和水的PH值,都会成为影响因素。制作手工印相作品也可以培养艺术家的记录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
六、如何看待手工印相工艺
据资料显示,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古典手工印相工艺已经成熟,而早期的手工印相技术在摄影术还没有万川的传入中国时,就被第一代摄影工业作品代替了,1970年代,手工印相再次盛行,美国很多高校将这些传统的工艺作为艺术摄影课程之一,而此时国内正经历文革,几乎与西方世界断绝了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摄影作品进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而通过高科技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也极大的提高了摄影的数量和速度,在此期间西方世界第摄影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也涌现出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艺术家如罗兰·巴特、本雅明等等,这个庞大的群体开始重新思考摄影呈现方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高速的复制照片是一种缺乏思考的表现,对摄影缺乏思考,无疑是一种怠慢,他们主张表现手法与呈现出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这种推敲就是源于艺术家本人的思考和投入,艺术家们需要投入精力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提升作品本身的高度,而摄影作品的产生需要经过时间以及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理念共同塑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摄影艺术家重新的找回传统的手工技法,制作这种严格、精准、细腻的手工照片,虽然这种技法难度系数很高,但会很好的表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结语:
虽然手工印相是复制照片时代的反叛者,但实现艺术中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或许正是现代艺术所需要的,极大的可变性和唯一性或许是对艺术审美的一个新标准,这种“原始”的魅力,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摄影图片制作工艺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于翔《湿版火棉胶》(中国摄影出版社)
[3]钟建明、山姆·王(美)等《经典手工影像》(浙江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