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幼儿美术教育的任务明确提出:在提高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但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大多美术教育活动却仅在绘画技能的训练上,美术欣赏教育不仅缺失而且使幼儿错误的认为绘画就是美术的全部,从而在美术教育观念上出现偏差,使幼儿审美能力缺失。
一、幼儿美术欣赏的作用
1.美术欣赏能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
幼儿进行美术欣赏的基础是视觉,外界审美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为人们所接受,因而视觉是幼儿接受美的窗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冰雹雪雾、斗转星移飞禽走兽等,常常使幼儿沉寂于自得其乐,甚至是忘我之中,幼儿在敏锐的美术欣赏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感知能力,而且感知了自然、社会与生活。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还可用手去触摸,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下,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更为“立体”。通过美术欣赏教育,使幼儿沉浸于艺术之中,逐渐获得对敏锐事物的感知能力。
2.美术欣赏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梵高的“向日葵”使我们知道不同变化的黄色搭配,可以呈现五彩缤纷的金色秋天;徐悲鸿的“奔马”使我们认知到 “墨分五色” 的浓淡干湿焦,可以表现万马奔腾的壮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我们了解了国画笔墨“皴擦点染”技法,可以充分展现北宋时代首都汴京风土人情。美术欣赏中色彩、明暗、构图、透视、解剖等美术造型要素、造型原理,使幼儿的想象能力得以拓展,提高了分析、认识、概括、推理、判断事物的能力,对幼儿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3.美术欣赏能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审美教育和无意识的审美熏陶的结果。深邃的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壮美的米开朗基雕塑“大卫”,活灵活现的齐白石的“虾”,蓬勃向上的莫奈“日出”,它们所具有的各种人类情感、思想,使审美观察者感受和体验到事物的审美特征,认识审美的要素、原理、规律,产生审美愉悦,增强了审美能力。
二、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
1.写实美术作品的选择。
写实美术作品的欣赏大多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并适合幼儿已有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幼儿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生活背景和经验的限制。在选择时要注意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这些基本要素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米勒的《拾穗者》、莱顿的《缠线》、魏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写实作品,幼儿是感兴趣的,也是完全可以欣赏的。
2.抽象美术作品的选择。
抽象美术作品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构图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的内容,揭示了形式语言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如波洛克的《会聚:第十号》、蒙德里安的《红、黄、绿构图》、马蒂斯的《蜗牛》、康定斯基的《抒情诗》、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等现代派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让人们欣赏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幼儿倒是更喜欢和善于与抽象作品展开对话。其原因抽象作品主要是以线、形、色等形式间接地传达意义,幼儿天生具有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感因素的生理基础。因为欣赏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甚至完全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与幼儿期尚完好地保存着的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
3.幼儿美术作品的选择。
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习惯于将自己已经认知到的事物尽量充分地表现在画面上,形成物体之间毫无遮掩、全面展现在画面上的一种造型现象。幼儿在绘画时不考虑对象前后左右、远近大小的关系、随意将物体的空间透视原理任意颠倒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绘画表现的一种违反绘画造型透视规律的行为。幼儿的美术作品在表现技能上还十分粗糙、幼稚、或不完整,但它充满着天真烂漫、稚拙、单纯的情趣。幼儿美术作品中的线条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语言,而且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刚柔、曲直、粗犷等特征。因而幼儿美术作品的选择应该考虑选择具有大胆、夸张、充满灵性与率真的作品为美术欣赏教学服务。
三、幼儿美术欣赏的策略
1.坚持审美性。
审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高尚情感的具体体现。优秀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将生活现象用美术造型的明暗、透视、解剖、色彩、线条、构图等审美语言,呈现给读者的自身审美感受和审美认识,以其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坚持审美性就是要坚持通过美术作品的具体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与艺术特点,培养幼儿感受美的审美感知能力,理解美的审美理解能力,表现美的审美表现能力,判断美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激发创造美的审美创造能力,最终提高审美能力。
2.提倡渐进性。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一定的美术作品具有敏感期。就是说幼儿美术欣赏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敏感期特点,渐进性地系统安排欣赏活动才能事半功倍。因而幼儿美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美术认知经验,选择渐进性美术欣赏作品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表及里的阶梯式安排欣赏活动,使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直接或间接,持续不断地开展,发挥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内涵功能,对幼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体现互动性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要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欣赏与观察相结合,欣赏与动脑相结合,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欣赏与动口相结合,使幼儿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体验快乐,产生追求美的需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涵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幼儿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自己充分的用语言、表情、体态来描绘自己的心情、感受和体验,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在画面上,与同伴分享美术欣赏获得的审美快乐,有效地达到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
总之,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扩展幼儿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满足审美需求,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重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科学地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活动,逐步提高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东.幼儿美术欣赏与表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杜卫.现代美育学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一、幼儿美术欣赏的作用
1.美术欣赏能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
幼儿进行美术欣赏的基础是视觉,外界审美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为人们所接受,因而视觉是幼儿接受美的窗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冰雹雪雾、斗转星移飞禽走兽等,常常使幼儿沉寂于自得其乐,甚至是忘我之中,幼儿在敏锐的美术欣赏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感知能力,而且感知了自然、社会与生活。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还可用手去触摸,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下,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更为“立体”。通过美术欣赏教育,使幼儿沉浸于艺术之中,逐渐获得对敏锐事物的感知能力。
2.美术欣赏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梵高的“向日葵”使我们知道不同变化的黄色搭配,可以呈现五彩缤纷的金色秋天;徐悲鸿的“奔马”使我们认知到 “墨分五色” 的浓淡干湿焦,可以表现万马奔腾的壮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我们了解了国画笔墨“皴擦点染”技法,可以充分展现北宋时代首都汴京风土人情。美术欣赏中色彩、明暗、构图、透视、解剖等美术造型要素、造型原理,使幼儿的想象能力得以拓展,提高了分析、认识、概括、推理、判断事物的能力,对幼儿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3.美术欣赏能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审美教育和无意识的审美熏陶的结果。深邃的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壮美的米开朗基雕塑“大卫”,活灵活现的齐白石的“虾”,蓬勃向上的莫奈“日出”,它们所具有的各种人类情感、思想,使审美观察者感受和体验到事物的审美特征,认识审美的要素、原理、规律,产生审美愉悦,增强了审美能力。
二、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
1.写实美术作品的选择。
写实美术作品的欣赏大多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并适合幼儿已有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幼儿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生活背景和经验的限制。在选择时要注意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这些基本要素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米勒的《拾穗者》、莱顿的《缠线》、魏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写实作品,幼儿是感兴趣的,也是完全可以欣赏的。
2.抽象美术作品的选择。
抽象美术作品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构图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的内容,揭示了形式语言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如波洛克的《会聚:第十号》、蒙德里安的《红、黄、绿构图》、马蒂斯的《蜗牛》、康定斯基的《抒情诗》、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等现代派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让人们欣赏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幼儿倒是更喜欢和善于与抽象作品展开对话。其原因抽象作品主要是以线、形、色等形式间接地传达意义,幼儿天生具有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感因素的生理基础。因为欣赏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甚至完全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与幼儿期尚完好地保存着的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
3.幼儿美术作品的选择。
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习惯于将自己已经认知到的事物尽量充分地表现在画面上,形成物体之间毫无遮掩、全面展现在画面上的一种造型现象。幼儿在绘画时不考虑对象前后左右、远近大小的关系、随意将物体的空间透视原理任意颠倒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绘画表现的一种违反绘画造型透视规律的行为。幼儿的美术作品在表现技能上还十分粗糙、幼稚、或不完整,但它充满着天真烂漫、稚拙、单纯的情趣。幼儿美术作品中的线条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语言,而且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刚柔、曲直、粗犷等特征。因而幼儿美术作品的选择应该考虑选择具有大胆、夸张、充满灵性与率真的作品为美术欣赏教学服务。
三、幼儿美术欣赏的策略
1.坚持审美性。
审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高尚情感的具体体现。优秀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将生活现象用美术造型的明暗、透视、解剖、色彩、线条、构图等审美语言,呈现给读者的自身审美感受和审美认识,以其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坚持审美性就是要坚持通过美术作品的具体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与艺术特点,培养幼儿感受美的审美感知能力,理解美的审美理解能力,表现美的审美表现能力,判断美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激发创造美的审美创造能力,最终提高审美能力。
2.提倡渐进性。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一定的美术作品具有敏感期。就是说幼儿美术欣赏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敏感期特点,渐进性地系统安排欣赏活动才能事半功倍。因而幼儿美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美术认知经验,选择渐进性美术欣赏作品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表及里的阶梯式安排欣赏活动,使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直接或间接,持续不断地开展,发挥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内涵功能,对幼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体现互动性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要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欣赏与观察相结合,欣赏与动脑相结合,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欣赏与动口相结合,使幼儿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体验快乐,产生追求美的需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涵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幼儿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自己充分的用语言、表情、体态来描绘自己的心情、感受和体验,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在画面上,与同伴分享美术欣赏获得的审美快乐,有效地达到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
总之,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扩展幼儿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满足审美需求,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重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科学地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活动,逐步提高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东.幼儿美术欣赏与表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杜卫.现代美育学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