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物理问题深化学习“电生磁”的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物理“电生磁”部分的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先讲奥斯特的电生磁部分,之后再引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判断和右手螺旋定则,为了改进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可以原始物理问题引入来展开“电生磁”的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在“电生磁”部分结合生活小制作等原始物理问题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生磁; 生活小制作;原始物理问题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4-0005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第二十章“电与磁”的第二小节“电生磁”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了奥斯特的“电生磁”部分之后,课本上进而引入了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判断和右手螺旋定则的知识讲解.诚然,我们通过连接通电直导线、电源、开关,并且将直导线南北方向放置,小磁针平行放在直导线下面,然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磁针的运动.这个实验确实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出“电生磁”现象.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就直接进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判定和安培定则的理论知识讲解,达成对于学生“电生磁”部分知识的培养.进而通过课后的习题,来强化学生对于“电生磁”的学习.这样的依靠物理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知识的方式是有待考究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深化学生对于“电生磁”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加上生活小制作演示这一步,并不会浪费很长时间,可能只需要增加课堂五分钟的巧妙展现,就可以清晰地将“电生磁”的物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判断实际物理现象.作者认为在学完“电生磁”之后,加上一个原始物理问题分析,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从现象出发的学科.我们从现象出发,研究物理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在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原始物理问题的引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原始问题的表述形式是对科学现象的描述,它基本上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科学现象,与习题显著不同的是,没有习题中常常给定的已知量、未知量,需要学生根据需要去设置.所以,笔者认为,原始物理问题对于知识的深化的很有帮助,它可以显现出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物理原理,而不是学会了物理习题的“套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电生磁”这一小节中,可以在讲解完安培定则的现象之后,进行原始物理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电生磁”的理解,希冀对这一小节教学有所裨益.
  2 教学的逻辑
  首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连接通电直导线、电源、开关,并且将直导线南北方向放置,小磁针平行放在直导线下面,然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磁针的运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小磁针运动,说明周围存在磁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只有通电,并没有外加磁场,这说明是电流对于小磁针产生了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出是电流产生了磁场,这个磁场对小磁针作用,促使了小磁针运动.)在这一小环节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归纳:实验揭示的是电流的磁效应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生磁”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在电流的周围产生了磁场,而通过磁场的作用使得小磁针发生转动.这就是奥斯特的电生磁实验.
  接着教师会进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判断和安培定则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会判断电生磁.
  进而我们通过生活小制作,展示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基于这个原始物理问题,分析现象,提升物理深度.
  我们选择常见的干电池,作为实验的核心材料.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强磁铁,将其与电池一端相吸,形成电池在上,强磁铁在下的体系.再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铜丝,将铜丝绕制成所需半径的弹簧,具有一定的弹性(如图1所示),根据选择的电池大小有异,我们可以将铜丝绕成比所选电池半径略大的线圈,以使得可将线圈弹簧套在电池周围.再将线圈弹簧上端做出一个突出的线圈头,使弹簧套在电池外侧时,弹簧线圈上端可接触电池的一端电极,而弹簧下端可以接触与电池相连的强磁铁.从而电池、强磁铁、线圈,三者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电与磁”的生活实验中,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现象.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物理问题,这样的现实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它不像物理习题,只是让学生做出一个数学结果,而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物理本质的能力.
  随着电池的摆放、强磁铁极性摆放的不同,实验可能出现如下两种现象:一是弹簧持续上下振动效果;二是弹簧被拉长吸住不动.
  这种弹簧持续上下振动的现象对应的物理原理为:当线圈放在电池外侧时,线圈上端与电池相接触,下端接口与电池下侧磁铁相接触,强磁铁是导电的,所以线圈、强磁铁、电池三者可以接触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由奥斯特提出的“电流的磁效应”可知,这个环形电流的产生会随之产生磁场,由于线圈是顺时针绕行,产生的电流也是顺时针的,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又称安培定则)可知电源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向下的,这个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看作是一个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那么,可以认为铜丝线圈上方为S极,下方为N极.又由于强磁铁是N极在上,S极在下,因为线圈放在强磁铁上方,于是线圈下方的“N极”与强磁铁上方的N极形成同性磁极相对.由于同性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形成“斥”现象,所以弹簧反弹.而后又因为弹簧线圈弹起,使弹簧线圈上端原与电池相接触的接口与电池上端正极相离,使回路不再闭合而变成了断路.在断路中,弹簧线圈没有了电流,也就不存在(由电流产生的)磁场了.线圈受重力作用,所以减速上升到开始下落.从线圈跳起,开始减速到零然后开始向下加速运动,到弹簧线圈上端接口再次与电池上端正极接触,此时回路再次闭合,又形成因弹簧线圈电流产生的磁场,又一次同性磁极相斥,形成反弹.以此循环,最终达到了我们看到的弹簧持续上下强烈振动效果.
  这种弹簧被拉长吸住不发生振动的现象对应的物理原理为:当线圈放在电池外侧时,线圈上端与电池相接触,下端接口与电池下侧磁铁相接触,强磁铁是导电的,所以线圈、强磁铁、电池三者可以接触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由奥斯特提出的“电流的磁效应”可知,这个环形电流的产生会随之产生磁场,由于线圈是顺时针绕行,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又稱安培定则)可知电源电流产生的磁场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看作是一个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那么,可以认为铜丝线圈上方为S极,下方为N极.又由于强磁铁此时N极在下,S极在上,因为线圈放在强磁铁上方,于是线圈下方的“N极”与强磁铁上方的S极形成异性磁极相吸.由于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形成“吸住”现象,所以弹簧被持续吸引.
其他文献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目标、教学、评价具有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利用构思框架表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再对教学过程设计进行细化,形成完整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本文将看似复杂的无序运动,抽象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由浅入深,逐步求解,显示了物理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魅力.
本文分析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四个维度及其要素.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学教学策略:梳理核心概念和规律,形成物理观念;应用物理思维和物理研究方法,培养科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常见模型,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DIS辅助实验,使学生经历动手搭建桥
以物理学史为出发点,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指导,对鲁科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德育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以“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一节为例,借助物理学史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案
可视化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及教育装备改革中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师生创新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
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通过团队智慧拯救地球的故事,自2019年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首映以来,票房异常飙升.作为“物理人”,既能从影片中挖掘出许多的物理
机动车设置了车内行车速度仪和车外行车速度仪,车内行车速度仪采用传统指针式速度仪,车外行车速度仪采用LED数码显示式速度仪;车内和车外的汽车行车速度仪用数据传输导线连接
新一轮课改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核心素养在中学物理课堂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教师教教材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课时紧张、数理不协同、初高中不衔接仍然是中学物
基于交流电、机械能、感应电势、共振等知识,联想实际交流电机存在共振现象,本文提出一种注入交流电流消除交流电机共振方法,成功地把所学电、磁、力等知识串联应用于实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