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的思考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ma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都有独到深刻的思考:海德格尔的“无”是对存在的阐释,其最终是为了以“无”为媒介追问存在的意义,让人得以诗意栖居;而老子则是一反儒家思想传统,脱离传统伦理道德领域,预设了一个存在的根源“道”,提倡“天人合一”的“无”境界,主张人应“清静无为”,回归人的原初本性。他们的思想探寻中都蕴藏着对人类、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海德格尔;老子;“无”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65-02
  
  海德格尔和老子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对“无”都有深刻的思考,寄予着人性的关怀。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曾受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在他所处的时代,人类的无家可归状态日益严重,人失却了归宿感。人遗忘了存在,只重视存在者,遮蔽了有背后的“无”(超越有限,在世界上存在只是被遮蔽了而已,有待澄明)。于是海德格尔的“无”呼之欲出。
  而老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五千言的《老子》中预设了存在的根源“道”。他关心人类如何消解社会矛盾与纠纷,关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期望人类的一切行为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清静无为,让人们返回到真诚朴质的原初本性的生活形态与心境。《老子》中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而“无”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有”,超越“有”。老子的“无”凸显出来。
  一、海德格尔对“无”的思考:追问存在、诗意栖居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海德格尔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问题所在”。[1]“无”的问题摆在了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高度上。在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是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其它问题我们都无从下手,所以“无”的问题是一个“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的问题。
  海德格尔的“无”是与其存在思想相贯通的。因为存在者的被过度重视,人类遗忘了存在,所以人对于存在的追问是必须的,而存在显现为虚无。虚无不是没有,而是让存在去存在。只有在“无”中,存在才得以从遮蔽到无蔽,得到澄明。思“无”,就是思存在。“无”从遮蔽状态不断澄明,从当前在场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无”作为存在的澄明状态,有待于超越“有”,即眼前存在者、有限物、不自由、不本真状态,从而得以诗意栖居。但是“无”的澄明,作为一种对当前存在者的超越,却并不是抛弃和消解当前存在者,更不是从此一存在者转向彼一存在者,而是超越有限性,超越在场的东西,超越现实眼前的一切看似澄明的存在物,从而超越到事物所遮蔽于其中的蕴含的无限性、自由性、本真性、原初性境域。于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的诗意栖居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追寻。从遮蔽走向澄明,就可以使人类不再沉迷于物质的繁荣枷锁,不再被技术所束缚,不再局限于每天所面对的一切现实实体,作为一个与天地神并存的人而独立于宇宙中。这样从“有”超越而来的“无”的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本真的、审美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二、老子对“无”的思考:探寻道体,自然无为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其五千言的《老子》共81章,其中有42章明确地出现“无”,可见对“无”的思考是老子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老子思“无”是与其预设的“道”分不开的。《老子》一书就是由“道”而展开,“道”是一个虚拟问题,但却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或始源。
  《老子》一开篇就以“有”、“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无”和“有”在此处是指称“道”的,它超越现象界,是从本体界而言的。陈鼓应如是说:“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是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是的一个过程。无并不是等于零,只是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3]“有”是现存的,缺乏创造力;“无”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储藏量是无穷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从“有”与“无”统一中,“道”呈现其样态。“道”虽是老子预设的,但它代表着万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着一切神意与天志;“道”在时间上与空间中都是无限的,它永远存在于宇宙中,代表着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万物离不开“道”,同样“道”的存在也依赖于万物;“道”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的,看不见摸不着,它超越我们的日常感官所能感知的范围,但在本性上还是认识的,即它超越于认识又囿于认识中。
  现象界的事物展现在人面前,是“有”;隐藏于人面前,是“无”。但有无是相反相成的,缺一不可。没有“有”,何处来“无”;没有“无”,何处有“有”。也许正是受老子此处“有”“无”的影响,后世绘画、书法中除了实有之外,总会留有空白,这样有无相生,相得益彰。园林台榭的建造除了建筑物,总会采取手段留下想象的空间,透过有限追求无限。于此,老子提出了他的政治论思想“无为”。“无为”即是顺其自然,不妄为,也可以说是自由状态,回归人与物的本性。老子认为,人应该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应保持心灵的纯真朴质,并以无为的方式去为、去做,便于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外在束缚人心智的事务。“无”是“无为”,是自由,是让人与物健康发展。老子常常是以退为进,以后为先的处世态度,他在政治上就宣扬清静无为。
  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物的实有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其空虚的作用。老子则特别彰显“无”的作用。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但是为一般人所不易察觉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甚至没有它,则物就失去了其价值。正是“无”使“有”得以显现存在,甚至规定了“有”。无限的虚空与充塞于无限虚空中的事事物物一同组成了宇宙这一大全。
  三、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的思考的比较
  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的思考,是跨越两千年左右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是中西思想火光的碰撞与共鸣。同中有异,异外趋同。
  海德格尔与老子都为“无”设置了一个最高的本体:海德格尔的“无”是对存在的阐述,其最终是为了以“无”为媒介追问存在的意义,让人得以诗意栖居;老子的“无”是一反儒家思想传统,脱离传统伦理道德领域,预设了一个存在的根源“道”,提倡“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人应“清净无为”,回归人与物的原初本性。虽然设置的最高主体不同:一为存在,一为道,但是对于最高主体的阐述都是通过有无关系论证了存在与道的无限可能性。有无之间,相反相成。有中孕育着无,无中潜藏着有。“无”,超越“有”的局限性,排斥一切现成物,但却离不开现成物。“无”终归还是要回到现实中,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单纯的“无”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无”必须以“有”作为凭借。单纯的“有”太实在、呆板,必须有“无”填充。“有”,就有了责任,有了负担,有了欲念,有痛苦,有欢乐……人就可能被遮蔽,人就可能干涉一切并沉沦其中;“无”,作为“有”的超越,不为欲念所困,不为世俗所累,心地空明,人心虚静。“有”的境界是现实境界,生成境界,自困境界,而“无”的境界则是超越境界,始源境界,自由境界。于是存在与道在“有”“无”中展现了其无限的现实可能性。海德格尔通过“无”,追问存在,期待人的诗意栖居;老子通过“无”探寻道体,期待自然无为。这都是一种人生理想、人生境界,都是对生存于世的人的思考,都是对人性的关怀。但是他们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海德格尔是显隐的思维方式,老子是肯定-否定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却是一样的。显于隐中,隐中显中;肯定中潜藏着否定,否定中证明肯定。总之都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问题的思考,有着内在和谐的亲缘关系。但是海德格尔与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寻与追思!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 形而上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
  [2][3]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上海:中华书局,1984:53;6.
其他文献
摘 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口语交际教学的经验,以美国、日本为重点,主要介绍了两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方式,希望从中找出有利于我国口语交际教材建设的有效经验。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介绍了美国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第二节,介绍了日本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第三节,介绍了韩国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程标准;话法  文章编号:97
摘 要:随着全球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所吸引,他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最佳的学习环境就是中国的高校,高校对外宣传所承担的作用不仅仅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展示和宣传。所以,高校的对外宣传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高校;对外宣传;网页;沟通与理解  文章编号
根据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分公司对现有1#~6#灰库干灰散装机进行除尘改造,增加除尘装置。除了落差因素,落灰与吸尘通道共用、吸尘管联通库顶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82例,血肿量≤40 ml;按入院前后次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
石油化工行业中的油罐保温节能早已被各界所重视。但是,如何将保温的效果调整到最佳、保温最科学、热能的利用率最高、散热量最少,是石油储运界最为关心的重要课题。针对大罐
摘 要: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并以此为基础,将自己的影响扩展至整个社会生活領域,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历史的存在,“市场经济”同样是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的矛盾统一体,本文将其称为“市场经济”的悖论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化;悖论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8-03     “市场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要认识“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4例。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U,腹壁皮下注射,1次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对91例老年(I〉60)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60—79岁组66例,≥80岁组25例)、观察期间有无并发心脑血管事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教育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青年一代政治人格与政治素养的形成。从当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