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与慈善捐款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n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盖茨、巴菲特等人的慈善事业,已经是众所周知。美国的“大款”,确实非常慷慨。当然,许多中国人会说:我要是成了盖茨、巴菲特,我也会捐。问题是我哪里来那么多钱?我们当然先要赚了钱以后再讲仁义道德。孟子不也是讲“衣食足而后知礼仪”吗?
  我们很难责怪说这些话的人。但是,在美国,捐款的并不只是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大款”,一般老百姓的慷慨才最是感人。你会读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一生省吃俭用、穿旧衣服、买减价商品的工薪层,突然捐出上百万美元来。一般人甚至想不通拿这样的工资怎么可能攒出这么多钱来。最近《华尔街日报》上有一篇文章,题为“Giving till it hurts”(直译是“捐到疼为止”),报道的就是这样的人。盖茨和巴菲特不管怎么捐,他们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不会受影响,乃至有人在电视上质问盖茨:“当今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一天不到一美元的水平上。你住那么个豪宅,你觉得自己是老几?”
  那些普通人的捐助,则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为代价。比如纽约大都市博物馆的一个馆员 谷信子,从事布料收藏达37年。她生活清贫,走路上班,从不去餐馆吃饭。但是,退休后两年,居然给曼哈顿的亚洲文化委员会捐了一百万美元!一个人在37年中,靠一年几万的工资,在纽约这一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生活,怎么能省出这么多钱呢?她為了使自己的捐助成为可能,计划把自己早年买下的曼哈顿的公寓卖掉;而在战时日本长大的她,也习惯了在极端状态下节衣缩食。有个老年洗衣妇,1995年捐给南密西西比大学15万美元的奖学金。根据许多慈善机构的报告,这种挑战自己财政极限的捐助最近越来越多,捐助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小。甚至有学者对捐款人进行研究,得出了越捐越幸福、越捐越富裕的结论。因为捐助的需要给捐助人提供新的生活动力,使他们为了捐钱而更努力工作,最后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更加成功。有位大学教授甚至算出:在2000年每一美元的慈善捐助,会导致捐款人收入水平提高3.75美元。
  这种慈善行为,当然和从小培养的价值观念有关。Joe Engle是在俄亥俄州一个小镇中长大的企业家。他清楚地记得,35年前生活得紧巴巴的父亲捐出大量的钱给教会,但除了俄亥俄大学外(本州州立大学的费用一般不及私立大学的一半),支付不起学费让他这个当儿子的上更好的大学。如今85岁的他,和妻子一起作出决定:把几千万美元的资产如数捐出,并告诉儿子他们不认同继承遗产这类行为。儿子则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在财政上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从五岁、十岁,或十五、二十岁就开始想这些问题,你很可能会有一个不幸福、没有成就的人生。”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由“看不见的手”所支配的君子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为他人带来幸福,成了许多人终生追求的目标。
   云舒摘自《今晚报》
   编辑/叶琪
其他文献
我经常告诉我的孩子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阅读。你不必囫囵吞枣,但是如果一天过去了,而你什么也没有读,那么你从2000多年积累的知识中什么也没有学到。如果你碰到你的秘书,她说一句:“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不是吗?”这就是你一天的全部收获。事实上,你连天气也没有学到很多。  有些人读书,但不是真读书,因为他们没有从书中记下任何东西。他们只是一目十行,什么也没有记住。  我永远忘不了我读三年级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期刊
《绘画史事》  作者:  [法]阿拉斯  译者:孙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读到本书中这些关于西方艺术史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会想得到,作者竟然是一个已经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无多的人。《绘画史事》是阿拉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为听众们准备的文化节目内容。一个致力于最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专家,要完成一个挑战:将倾其一生研究的精华与成果,用最平淡又最投入的语气,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娓
期刊
当我对比  我所获得与我所失掉,  我所错过与我所达到,  简直没有什么可自豪。    我觉察出  我无端虚掷了多少时光;  美好的意愿如同一支箭,  中途落下了,或飞向一旁。    可是谁敢  用这种方式来衡量得失?  失败可能是变相的胜利,  最低潮就是高潮的开始。    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 ,诗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缅因
期刊
给制鞋公司的信  西尔斯和罗伯克公司:  你们寄来的旅游鞋很好,又保暖又耐穿。如果我穿着合适的话,那我就更爱它了。可是不合适。我的脚还是我以前告诉你们的那么大。你们认为是我说错了?在你们的邮购所柜台里有人认为我的脚趾伸缩自如吗?我的脚趾是弯曲的,但不能伸缩自如。除非用你们送给我的斧子把鞋子后跟劈开,我才能穿上。这把斧子是我计划在西班牙野营时劈柴用的。可是鞋子穿着不合适。邮购所的柜台是木头做的吗?我
期刊
李开复,1961年生于台湾。曾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
期刊
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19岁的小伙子,姓阮,就是因为听说有人一笔佣金就拿了3.6万元后,来到保险公司面试。可是,这个返沪的新疆知青孩子,对于上海,人生地不熟,怎么开展业务?虽然心里已经否定了,但依照程序,我還是请小阮在纸上写下了他在上海能联系到的朋友的名字,大概只有十几个,有当服务员的,还有念书的。  “小阮,依照你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能用你的。因为你会很辛苦。你先去找其他的工作,等你有了两三年的经验
期刊
徐志摩与陆小曼本是天造的爱侣,两人都有天纵英才。徐是大家公认的诗人,而陆上世纪30年代在女画界已经小有名气,中国的第一个女子美术家团体“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酝酿成立时,她就是发起人之一。两人性情也同是一派天真浪漫,热爱文学艺术,热爱美好事物。   但二人世界的浪漫缱绻,好景不长。两人虽性情相通,生活的琐碎真实却令爱情的罅隙越来越宽。小曼好奢华,徐志摩尽力而为,同时在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
期刊
城下,是十万铁骑,漫天黄沙,远处可见战火烽烟;城内,是老弱残兵,满地狼藉,近处可听见凄凄啼哭声。却有浣浣琴声有如滔滔黄河,又如深沉大海,时而平静如七月湖水,时而喧嚣如战场厮杀。琴声中仿佛暗藏千万大军。弹者屏气,听者留心。忽城门开,似是迎敌入城;弦突断,听者暗惊,率十万铁骑逃回营。  没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好一个弦断!诸葛亮还是紧张的,那紧要关头的弦断,若是常人,便会浅显地理解为紧张,可对
期刊
古代有些身份的中国人死后有墓志铭,通常是刻在一块碑石上放进墓穴。但国外的墓志铭就有所不同:第一,它是刻在墓碑上,人人可得而观之;第二,它不在乎身份,贵如总统,贱如大盗、平民百姓,墓碑上均刻上那么几句话,有些颇为幽默,有些则意味隽永。所以说形成了一种墓地文化,一点儿也不过分。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碑文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这
期刊
谁的孩子  儿子回家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今天上课时老师说,一个孩子吃河马的奶,一个月长了二十多斤。”  爸爸大声吼道:“胡说八道,哪有这回事,是谁家的孩子?”  儿子认真地回答:“就是河马的孩子啊。”    再见,妈妈  一个年轻人在超市购物时,发现一个老太太总是跟在他左右,并且一直盯着他看。最后,她走到他面前,说:“我希望我没有使你觉得不自在。我这么冒失,是因为你长得太像我已故的儿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