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褪去青皮之后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6852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俊明:许红军你好!近些年包括楚雄在内,云南“出产”了很多优秀的青年诗人。你是80后,是在 2015年才开始写诗的。从写作年龄上来说你是一个诗歌初习者。按照你的年龄,在这个年纪写诗已经不太年轻了。那么是什么动因使得你开始诗歌这一文体的写作?在此之前你的生活和文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许红军:谢谢霍老师! 1994年,我磕磕绊绊读了第一本课外书:《窦尔敦外传》,作者不记得了,那时候少年容易感动,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后便慢慢认识了西门吹雪、小鱼儿、郭靖和黄蓉。这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因为 90年代的乡下,找本课外书实在太困难。我二叔识得几个字,也跟我说起精彩纷呈的古龙武侠故事,这让我有了去他卧房偷读书的机会。一直到大学,才真正有时间和条件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大学前三年,我的时间很有规律,除了上课吃饭读书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时间去和暗恋的女孩说说话。其间大多时候读的是散文和小说,认识了贾平凹、王蒙、路遥、张贤亮、从维熙、梁晓声等等,后期看得最多的恐怕当属池莉和金庸,我对池莉敏锐细腻的内心和笔触有些痴迷,到现在依然如此,她的作品几乎读完了。得益于此,不知不觉培养了经常读书的习惯,闲时,自己也会写一些,但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浮躁小文,大学时光,情感和生活体验太少,对生命本意的独特和高贵认识还处于发展阶段,作品生存空间很小,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展示平台。
  霍俊明:每个人的写作都离不开阅读。尽管我们并不是一代人,但是你所提到的阅读经历我深有体会。在 1990年代找一本书来阅读尤其是在乡村是非常难的,那时集市和朋友间传播的就是盗版的武侠小说。也是在 1994年我开始读大学的时候才在图书馆里接触到了更多的文本。乡村阅读,让我想到我所在的华北一个村庄,几乎没有任何书可以读。我的启蒙读物一个是三舅的保存在一个铁盒子里的连环画,另一个就是压在家里大座钟下的红色塑料封皮的毛泽东选集。你现在是在小学当老师对吧!既然读了那么多诗歌之外的文本,也说说你对它们的认识吧!
  许红军:2006年,我到乡下做了人民教师,不忘文学之初心,有时候,会掉进一些优美文字的漩涡里,或者说是一种对孤独依赖。源于对文字的敏感,工作期间,也写些感悟小文,供己观赏,难免俗于潮流,但后来遗失了。因工作性质约束,加之对文坛或者说对文学潮流的疏远,写便慢慢搁浅了很长时间,只剩下读。一直到2015年 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了查姆诗会,认识了李长平、苏轼冰、董树平等几位本土诗人作家,才又逐渐找回了一些创作激情。
  我更钟情于散文和小说,我觉得优秀散文类似于听别人说心里话,小说则是一个立体的生活画面,故事性极强。诗歌像安魂曲,讲究形义立体,有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味。
  霍俊明:你阅读了很多的小说和散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诗歌,或者说最终被诗歌选定。那么,最初的读诗、写诗,发表诗歌有什么感受?
  许红军:2015年第五期《哀牢山文艺》刊发了我的两首小诗,虽然只是县内刊物,发行量很小,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同时,在董树平老师和县文联的支持和鼓励下,相继在第六期和 2016年第一期发诗二十多首。这给我一个信念:我也能进行诗歌创作!怀着对诗歌的敬畏之心,我努力读诗,读大家名家,闲暇时就自己揣摩,友人的督促帮助,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套路。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是《核桃蜕皮记》。在乡下,核桃交易需要把绿皮壳去掉,家里核桃多,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天天来做,据说她有四个儿子却不管她吃饱。到别家里干活早晚两顿都给她饱撑,有天有人逗她说吃一顿饭要给五块钱,她便再也不在我家里吃饭了。初时写完后,觉得还满意,友人也赞同,于是诗歌创作就开始了。创作的过程需要文字和生活的积累,不去刻意模仿哪个名家大家,我觉得这样可能会走进别人的影子里,我喜欢好诗里面她独到的纹理和智慧的语言,阅读是一种特殊享受,好诗尤是如此。
  霍俊明:每个人都会有阅读期和模仿学习阶段,我同意你刚才说的不要刻意去模仿任何人,要在诗歌中完成自己。当然,这对于你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要经受各种考验,比如生活自身的,比如诗歌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等等。那么,既然写诗,就谈谈你对诗歌文体自身的认识吧!
  许红军:写诗是自己给自己生产的气候,跟个人的性格喜好有关,我不知道好诗的标准是什么,那些能够让我在阅读上产生美感的诗,我都认为是好诗。诗歌是高于生活的。在我的认识里,她更接近于灵魂,介乎于平淡生活和更高生命体验之间的一种存在。
  在我看来,现代诗歌是相对开放但又绝对集中的一种文体,没有固定的格式(古体诗除外),创作方式相对自由,我没有研究过诗歌理论,讲不出框套,所以只能泛泛而谈。
  霍俊明:是的,一首诗必须首先感到写诗人自己,反之,如何能够由己及人呢?现代诗歌的写作难度越来越大。这在于当下的阅读渠道和发
  表平台已经相当便利,而且在历时性的角度看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从诗歌内质来说都已经有很多伟大的诗歌文本摆放在那里。写作的残酷性恰恰在于“诗人”是“发现”“创设”的同义语,但是“发现”“创设”太艰难了,因为“每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都被写过了”。更多的时候诗人只是在“重述”“复述”“转述”,无论是写作任何一种题材和所涉及到的情感、经验都能在历时性的诗歌谱系那里找到对应与精神共振。在这一点上而言诗人并不是去“发明”一个世界,最多是重新“发现”一个世界。这样,如何表现、如何表述就成为了诗人的本职工作。写作的残酷性还在于“死亡”“孤独”“未知”“偶然”“变故”“虚无谵妄”“无能为力的事物”“无物之阵”对诗人经验和想象力的挑战。诗歌必然对难以把握甚至永生遥不可及事物进行有效的探询——尽管最终并没有答案,诗人要遭逢那些“衰败”“凋零”“残缺”的严寒时刻。那么,说说诗歌与你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现实之间的关系吧!
  许红军:我想,我能够写出诗来,也许是因为现实太过感动,或者是太过残忍。然而,写作并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纯粹喜爱。于我而言,诗歌是灵魂的结晶,她应该纯粹圣洁,有感染力。我喜欢安静的生活,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阅读,像流淌在身体里的另一种神秘力量。   跟很多人说的一样,诗创作的源动力还是阅读和思考,偶尔有灵光乍现时,就随手记录下来,在安静的氛围里用其他语句勾勒,好比繁花配上绿叶一般。然后读别人的诗,相互对比。世界高速前进,世事逐年清冷,我有些像哆嗦的人,被风雪推到队伍的末尾。我喜欢山水鸟语,喜欢花朵静开,无心与外人争胜。因此,阅读和写作已经是生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夸张地说,甚至是一种信仰。有时候喜欢对细腻的人事仔细研究,我想,这可能是我能写诗的一部分因素吧。
  霍俊明:写作到现在,有困惑吗?我注意到你的诗歌多为短诗,实际上短诗的写作难度同样巨大,也就是说如何在短小的形制中生成有效的精神空间。现代诗歌所透露出来的经验和涉及到的空间远比古代诗歌更为复杂。但是新诗的问题
  一百年来很多仍然未能有效解决。
  许红军:在写作过程中,我常有困惑。我的创作感受是,诗歌创作应当是某个时刻偶然的灵感迸发。时常会这样:写好了,自己觉得满意,过两天回头读,会发现一些问题,再过几天回头读,则会发现很多问题。我觉得,诗歌创作既需要激情,也需要冷静。要思考好自己的写作方向和个性,调整好心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辨能力。我更倾向于读短诗,也喜欢写短诗,这可能和我的教育状况有关,古体诗接触的比较多,古体诗有意向有画面还有哲思,我觉得我写长诗会有冗余累赘的嫌疑,同时会削弱诗的意向和观赏性。诗与人之间的内在真实情感联系是诗的核心,语句干净,创作中不要太全,即面面俱到,诗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诗歌作品是艺术品,太全就会像教科书一样索然无味。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像动听的歌曲,留下无穷的余音,诗和歌本是同体。
  我的诗是存在问题的。一是内心意向和言辞修饰之间的契合点,二是洞察力和诗意捕捉不足的问题,三是构思存在缺陷,创作时框架结构或诗内在衔接有些生涩。哲学常说:内容和形式要统一,我想,对于诗而言,应该是指作品在有生活有情感的基础上,再运用形式和技巧加以修饰渲染,这是一个蜕变和升华的过程,要求变,就得慢慢堆积。
  霍俊明:任何一个初学者都会对自我不满足,不够满意,但是能够像你这样慢慢发现和总结自己的写作问题已经很难得了。像你这个阶段,我觉得可以写得量大一些,在写作过程中一些问题会随之解决,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许红军:我想,无论何时,我都不会放弃读诗写诗,源于真挚的热爱,好坏不论,但追求上进则是一种目标,在经济和诗歌高速发展的时代,我需要沉静下来,不将诗歌作为商品交易或者让她具有政治派性,能满足自己就好,当然,最大程度就是尽量不让读者失望。
  霍俊明:生活和写作都不轻松。希望下次再读到你的新作。
  许红军:谢谢霍老师!
其他文献
我给鹰拍了几张照片,和依布拉音去阿合奇县城办事时,挑了一张最满意的放大冲洗,并加了框装裱了起来。我在县城办事,相框由依布拉音带了回去。不料没过几天,伊布拉音捎话来说,鹰从照片中认出了自己,叫得高兴得不得了,你赶紧回来看吧。  有这样有意思的事,我当然要赶紧回去看看。依布拉音把我当作更好的朋友,我刚踏进他家门,他便端来了早早地备好的奶茶和油筛子,我端起奶茶一饮而尽,刚放下碗,依布拉音的老婆又端来清炖
期刊
依布拉音拿来针线,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羽毛缝了起来,然后像拎小鸡似的把它们拎了出去。我望着他的背影,觉得他一点都不爱惜鹰,经常可以看见他粗鲁的动作。好多天之后我给他说起我的这一意见,他呵呵一笑说,没事,没事,鹰经得起摔打呢!我把它们多摔打摔打,把皮肉摔打结实了,以后它们就可以少受些罪。  三只鹰被他拎到了屋外,我发现鹰居然不适应明亮的阳光,都闭上了眼睛,浑身还发出颤抖。依布拉音用手抚摸着它们的
期刊
依布拉音高兴地说:“到了黄羊下山的时候了,咱们捕它几只去。”我觉得黄羊是大物,猎鹰恐怕抓不住它们,但我的这个疑问在依布拉音眼里却不算什么,他说:“公鸡不尿尿,各有各窍道。黄羊是大动物,但它们同样可以被猎鹰拿下,你只需跟着我去就行了。”  出门时,他才告诉我,我们这一趟出去要到一个牧场,还要在牧场住几天,把该带的东西带好。我带上了相机,墨镜和太阳帽,他看了看直摇头,觉得我带的都是多余的东西。多余就多
期刊
我和依布拉音生了一堆火,烧了一壶奶茶,一边喝一边烤火,身上慢慢暖和起来。我无意间一回头,发现身后不远处有一只小动物,它不知何时到了我们身后,露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我们。我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便示意依布拉音,身后有东西。他回头去看,我从他的神情上断定他也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它有一点像兔子,但露在嘴唇外的两根长牙又提醒我它不是兔子。它的神情看上去很怪异,有一丝冷漠,也有一丝凶残,但因为它对我和
期刊
雨又下了起来,我和依布拉音冒雨返回阿合塔拉。这一趟出来,雨始终像不肯罢休的调皮鬼一样纠缠着我们,不让我们顺利捕猎,还天天把我们浇湿。这几天,我们一面承受着空无所获的失落,一面又承受着湿漉漉的寒意,滋味着实是不好受。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依布拉音的家里有火炉、奶茶、拉条子(拌面),还有松软的床,回去后我要好好休息一下。  依布拉音胳膊上架着鹰走在前面,我牵着马走在后面,地上的草叶上挂着露水,被我们的双
期刊
牧场上接连几天都在下雨,鹰一直都没有捕猎,加之在我的劝说下放了那只红狐,所以依布拉音这趟出来只捕到了一只黄羊。那只黄羊被我俩剥了皮后放在一块石头上,依布拉音的儿子在第二天放羊时要经过那儿,估计现在已把黄羊弄回家了,一家人正吃着香喷喷的黄羊肉呢。  看着依布拉音脸上不悦的神情,我有些内疚,如果不放走那只红狐,他这次回去就有一大笔收入,但我却因为太喜欢那只红狐,怜悯它的美,建议依布拉音把它放了。我干了
期刊
到了牧场上,依布拉音和我搭了一个“霍斯”(帐篷)住了下来。  牛羊都在安安静静地吃草,牧民们坐在帐篷门口懒懒地晒太阳。突然,有人高呼一声,快看,那头牛干啥哩?众人看过去,见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头牛在追一只红色的狐狸,有石堆和杂草不时出现在牛的蹄下,但它却并不躲避,只是飞  快地从上面一跃而过,继续追那只红色的狐狸。  “是米西提的牛。”  “不是,是买买提的。”  “都不对,是约提克尔的。”  牧民们
期刊
写散文要有两个准备:语言和叙事。好的散文是两方面的结合,诗的语言,小说的叙事方式。散文 essay英文解释为 shortpieceofwriting,“写作片断”,essay在词典里有三种文体“论说文、随笔、小品文”,我采取“随笔”来对应散文,“片段式写作”比较符合我的散文写作倾向。忧郁是事物的特定状态(鲍德里亚语)。凡事物,它有一股忧郁之气,这是事物吸引人、迷人的地方。我写事物,一定是它的忧郁之
期刊
关羽  三弟翼德拎着一副新的锁子甲晃晃悠悠来到我住所的时候,已经是夜半时分了,我正在屋子里静静地端坐,沉浸于另外的世界里。这么多年来,我已习惯于在入睡之前,静心地冥想半个时辰,每当我达到深处之时,我总是变得十分平静。有人说静坐会使人焕发神奇的力量,让人的眼力穿透古今,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我只是习惯将白天的烦乱的纤尘抖落下来,就像让混浊的水沉淀下泥浆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务
期刊
之所以这篇文章叫“初读”许红军,一则在于我对这位从 2015年才开始诗歌写作的年轻诗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再有他的诗歌自身也带有“最初”的状貌,所以说“初读”是比较确切的。而多年来《滇池》以及“诗手册”所秉承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推荐优秀的、有潜力的“无名”青年诗人。  在新世纪以来,云南青年诗群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让人惊讶。我也一直在寻找原因,是什么力量突然使得这些人用诗歌这一特殊的文体来集体发声呢?高原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