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隐形的翅膀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插图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英语教师应有相关思考。本刊就“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策略”刊发两篇文章,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背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插图,只关注语言文字,认为只要语言点讲解到位,学生就能理解。这样的观点存在问题:第一,只关注文字,殊不知教材是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第二,过分关注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忽略非语言文字信息的作用,但其实圖文结合的信息在人脑中驻留的时间和强度远比纯文本信息要久。
  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插图,有的放在课文后面的彩页里,有的穿插在文本中,形式丰富,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如三年级下册Unit 5 Parts of the Body Part B一课,用卡通人物维尼熊营造了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故事情境;又如,Unit 6 Clothes Part B的插图,描绘了多个卡通动物在运动会上穿衣服的情节。这些插图在排版上没有和文字分离,而是在图中融入文字,更具背景感,能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形式上让教材更像绘本。第二类是实物图,即课文描述内容的真实写照,如Summer Vacation 一课中的插图“大本钟”“长城”,Winter Activities 一课中的“扬子江”等。第三类插图则是与课文事件场景相符的图画,呈现出相同的事件情境,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把生动形象的课文插图运用于英语教学环节,能更好地补充文字描述的空白,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语言内容。本文拟结合闽教版教材和教学实例,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插图优势,引导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一、以图开篇,设置悬念,“乐”在其中
  在教学导入阶段,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开展活动,能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对课文产生的预想,被称之为“阅读期待”,这与学生的认知、审美、兴趣等因素有关。阅读期待如果与所看到的内容契合,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从而能快速进入学习,形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因而在教学中以图导入,设置悬念,能有效唤起学生阅读兴趣,满足其阅读期待。
  以闽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6 Asking the Way Part A一课为例,大多数教师在导入“Asking the Way”这一课题时,不是直接给出课题,就是绞尽脑汁创设文本以外非真实的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其实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依据文本的情境进行导入。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图1),通过对图中人物的观察,猜测他们可能谈论的话题。
  师生对话如下。
  T: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
  S1:I can see a woman.
  S2:I can see Yang Ming.
  T:Ye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Can you guess?
  S1:Mayb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rain station.
  T:Great. The woman is new here. She wants to go to the train station. What can she do?
  Ss:She can ask the way.
  T:Yes,so today our topic is asking the way. (引出课题)
  小学生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通过图片的场景以及图中女士手中的行李箱猜测她可能要去车站(火车站)、去宾馆等,从而引出问路这一主题。这样以图导入的方式能既简单又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对即将学习的文本充满期待。
  二、图文结合,文化渗透,“融”于其中
  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小学英语》中提到,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语言得以发展和成长的土壤,是语言运用的社会基础。语言学习需要关注文化意识的习得。
  以闽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3 Planning a Trip Part A一课为例,本课讲述的是小主人公计划假期去台湾旅行的故事。课文第二幅插图中的台北101大楼在台湾很有代表性,是其标志性建筑。若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图片的形式把台北101大楼呈现给学生,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台湾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对去台湾旅行的憧憬与向往。当然去旅行自然少不了交通工具,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讲述的是Sally与王涛正讨论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去台湾。通过观察,有的学生说他们会乘坐飞机,有的说他们会乘坐轮船。借此契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Can we go there by bus/train?Why?”然后再结合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告诉学生去台湾只有飞机和轮船两种交通工具。这样运用课文插图辅助教学,挖掘其中的隐性因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渗透文化,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三、借图生情,发挥想象,“趣”在其中
  叶圣陶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帮助理解文本情境是插图最突出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插图为学生创设更为真实的场景,借助图画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景。   闽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6 Asking the Way Part A课文的最后两幅插图很有意思。初看这两幅图时,感觉它们在逻辑上有些自相矛盾。图2描述的场景是杨明告诉问路的女士可以乘坐60路或90路公交车,按常理图3应该是女士乘坐60路或90路车的场景,可结果图3中的女士却乘坐了出租车。某教师利用两幅图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进行提问:“Why does she go to the train station by taxi at last?”。有了图片的提示,加上问题的引导,眼尖的学生关注到了图画中女士手中的行李箱,争先恐后地说道:“Maybe the box is too heavy. ”“Maybe the taxi is coming. ”“Maybe the taxi is fast. ”“Maybe the woman will be late. ”等。
  案例中教师借助课文插图,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简单的话语材料,很好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常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开展语言交流。
  四、以图促说,内化语言,“意”在其中
  闽教版教材中的插图还具有简单、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新知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梳理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思考,展开想象进行看图说话。这样在加深对文本记忆的同时也将本课所学的语言自然地运用在交际中,能内化所学语言。
  例如某位教师在上闽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 4 Weekend Activities的单元复习课时,很好地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就图描述已学知识,教学环节如下。
  1. 教师出示本单元Part A的课文插图,并提出三个问题——
  (1)When is it?
  (2)Where will they go?
  (3)What will they do?
  通過回答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复述Part A的课文内容:“It’s Sunday. They will go to the cinema. They will watch a 3D film.”。
  2. 教师再出示本单元Part B的课文插图,同样提出三个问题:
  (1)Where will they go?
  (2)What can they see?
  (3)What can robot do?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答案,复述Part B的课文内容:“They will go the Science Museum. They see a robot. The robot can cook. It can clean. It can play football. It can play chess.”。
  这样的复习方法与以往的有所不同,不是把学过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是通过关键词when,where,what,结合课文的插图,以“图”促说,引导学生很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重复、重组,培养学生基本的语用输出能力。
  插图作为课程资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插图的优势,做到图文结合,用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使学生在形象化的氛围中产生语言表达欲望,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其他文献
收到新教育元老储昌楼校长转来的许偲艺的书稿。昌楼告诉我,这是时凤英准备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个序言。  结婚赠书,似乎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一道特有的风景。前年,同样在昆山的新教育人高子阳,在女儿结婚时,也是赠送了一本书。子阳还把这本书的稿费捐赠给了新教育基金会。  时凤英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也是当年“教育在线”的骨干,我愉快地答应了昌楼。我希望我也能够为在新教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送上
期刊
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已有的事实经验是深度学习不可忽视的内生资源。那么,如何让深度学习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真正发生呢?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诊断经验,发现问题,让深度学习有方向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认真考虑分析学生已有经验,把握学习起点,确
期刊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法治教育。2016年,教育部把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在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规则是条文式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 
期刊
自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中便开展了1+x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从1到x建立的是从此到彼之间的联系,因此,找准拓展点,就是建立联系,丰厚语文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找准拓展点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些许的尝试。  一、同主题拓展  同主题拓展契合的是思维的整体性与意义性的感知。有了相同主题的关联,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课内课外得到了链接,书本与生活实现了相融,学生
期刊
自教育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这一股强劲的风吹来,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如火如荼。电子白板结合移动授课终端、视频展台、反馈器等一起使用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它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二下“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融合电子白板技术实现高效课堂。  一、融入“白板”
期刊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之后,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监测新宠真正进入了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野。  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是由文字、图片、表格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所以难,就难在其内容虽一目了然,但蕴含跳跃的、巨大的信息量。学生要读懂非连续性文本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一定的阅
期刊
传统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能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钱老师的练习课也围绕这两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回忆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二是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三是三道加减混合算式比大小并计算;四是再次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五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填数练习。简简单单的五个环节,处处体现了钱老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与渗透,真正体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领域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综合,也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其使命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现状堪忧。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尝试,旨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一、寻觅丰富的阅读材料
期刊
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其中评鉴能力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并且属于阅读教学中比较薄弱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培养的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往往以文教文,教学在阅读内容的理解上打转,没有依据文章体式进行分类教学。閱读教学相对模糊、零碎,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内容化”的浅显阅读教学中。因此,学生阅读评鉴能力在阅读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