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共鸣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卷之作,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被李健吾称为最富有现代性的小说。两部作品在主导意象与主题、叙事手法和心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时又体现了两位作家各自独具的艺术特色。本文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主导意象与主题 叙事手法 心理刻画
  詹姆斯·乔伊斯和林徽因分属世界东西两端,但同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积极开拓者和实验者,他们身上有着十分相似的文学创作理念,这一点可以在乔伊斯和林徽因各自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死者》和《九十九度中》里得到有力的佐证,两部作品在主导意象与主题、叙事手法和心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时又体现了两位作家各自独具的艺术特色。
  一
  《死者》与《九十九度中》都选用天气作为主导意象:前者为雪,后者为高温。一个城市的天气就像一幅油画的底色,它可以左右整幅画面的色彩基调,运用天气作为主导意象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控整个城市的氛围。《死者》中对雪的主要描写约有八处,自始至终跟随着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活动。从他一出场雪的意象就相伴而生:“他站在擦鞋垫上,正擦拭着橡胶套鞋上的雪。”从而预设了小说的基调。小说第三部分开头描写了街道上的积雪以及人们关于雪的议论,着重突出了这场覆盖了整个爱尔兰的大雪,雪掩盖了一切,为爱尔兰着上了白茫茫的生活底色,没有任何其它色彩,单调乏味得令人窒息,这为加布里埃尔在虚无、空虚中产生最后的精神顿悟做足了准备。小说结尾主人公的孤独感随着阵阵飘雪达到了顶点,眼前豁然开朗,看清了生活的一切,灵魂僵死、消逝、融化于雪,又在雪中等待重生。雪的意象贯穿整篇小说,构成了丰富的隐喻世界。《九十九度中》对炎热天气的直接描写达十五处之多,几乎所有出场的人物都对天热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下层贫民:张家仆人李贵为天热所引发的种种难题所困扰,担心无法完成东家的任务;杨三的饥饿感使他越发觉得热,气急败坏地顶着太阳去讨债;卖酸梅汤的老头儿抱怨天热冰化的快,耽误他的生意。他们多从生计的角度看待高温,高温天气加剧了其生存条件的恶劣程度。另一类来自悠闲的上层人士:局长夫人刘太太由于天热感觉到自己赴宴的衣服很不合身,望着别人时髦的装束更加烦躁起来;参加寿宴的五少奶奶在牌桌上心不在焉地与其他客人抱怨着天气。这些人本已衣食无忧,对北平高温的满腹牢骚暴露出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寥。一端是强忍着酷热苦求生计的贫民;另一端则是奢侈糜烂、内心空虚的富人,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九十九度的高温意象象征了这一系列矛盾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都柏林人和北平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都采取了极端麻木的态度,这是乔伊斯和林徽因想要揭开的祖国脓疮。《死者》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两位姨妈三十年来一直居住在一栋阴暗凄惨的房子中,她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行为,满腔热情地践行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式,麻木到了极点。艾弗丝小姐虽远比两位姨妈更有活力,但她的整个生活都被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充斥着,不肯接受任何其它事物,瘫痪于民族主义的虚幻中。相对于都柏林人空虚、单调的生活,《九十九度中》里北平国民的愚昧麻木更是随处可见:洋车上的卢二爷悠闲地在脑海中挑选着可口的解暑食品,却根本无视车夫汗流浃背的惨状;寿宴上的权贵们大口吞咽着满桌的美味佳肴,而侍候他们的小丫头寿儿却在挨饿。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读者心底吹起一阵寒心的冷风,这种腐化、麻木最后在丁大夫的见死不救中推向了高潮,挑夫辛辛苦苦为丁大夫等食客挑去美食,却因得不到大夫们的救治而一命呜呼,小报上挑夫毙命的消息就像一根沾了水的荆条,狠狠地抽打着麻木的国民们。乔伊斯和林徽因在混乱的社会现实中发出了自己意在唤醒麻木者的呐喊,形成了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
  二
  乔伊斯与林徽因在两部作品中都摆脱了传统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采用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共同设置了以一日为框架的小说模式。他们将有限的时间扩展成无限的时空,将人物一生的复杂历程出色地展现在小说中的几个小时内。《死者》仅仅描绘了一场普通的圣诞晚宴,却生动地展示出主仆、客人们一生的生存状态,读者甚至可以根据人物们这一夜的亮相就能够猜测出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九十九度中》里的新娘在拜堂时那一小段时间内的回忆就道尽了她多年来的悲苦,往日的辛酸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过整寿的老太太更是在打盹时的一眨眼功夫就历数了近七十年的沉浮。两位作家都充分发掘了时间的艺术功能,但在空间的安排上却有所不同:《死者》的场景少而固定,从两位姨妈阴暗凄惨的房子到覆盖着积雪的街道,最后结束于格雷沙姆旅店,始终跟随着情节的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转移。《九十九度中》则截然不同,其场景地点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视角一开始从挑夫送菜的街角跟随着卢二爷的车夫来到了街头,又切回到摆寿宴的张宅,转念间又随着杨三来到喜宴堂门口找王康要帐,而后进入喜宴等,作者用蒙太奇手法将多个场景像幻灯片一样灵活自如地切换着,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感。这种空间安排的差异主要缘于两位作家选用了不同的空间结构类型。乔伊斯为展现都柏林人的麻木僵化,将作品的空间结构一直控制在线型模式内。各种空间场景随着故事的发展按部就班地依次打开,为人物活动提供着所需的场所。这种单调、简洁的空间结构极易使读者感到生活的枯燥、乏味,进而理解人物的生存状态。林徽因采用的是碎片式的空间结构,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场所同时活动,同步推进。这种结构迫使读者在片刻时间内并置接受不同空间的不同意象,使文本本身足以唤起一种焦躁、迷茫、彷徨不安的情绪,正迎合了作品的主导意象所要体现的城市氛围。
  另外,《死者》和《九十九度中》的情节已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开端、冲突、高潮和结局。《死者》描写了偶然发生在加布里埃尔身上的一连串小事,不曲折,不离奇却缜密地围绕人物展开:女仆莉莉的无礼顶撞;姨妈等人对橡胶套鞋的议论;与艾弗斯小姐共舞时的言语冲突;晚餐时的演讲以及妻子诉说的往昔情史等并不能引起读者太大的兴趣。事实上,它们只是人物思想爆发的导火线,在加布里埃尔的情绪上激起一点小火花又缓缓地引导着他的意识向最终的爆破点运行。这个爆破点被引爆于小说结尾,为主人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这就是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看似没有结局的故事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九十九度中》通过片段性的情节展示生活,作者使用拼图式手法将北平城一天之内发生的种种琐事拼接在了一起,用以记录北平纷繁复杂的生活景象。不同阶级人们的生活片段,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起被平整地呈现在了同一个平面上,上面所有人物的故事都被平等地叙述着,小丫头、挑夫、车夫、卖酸梅汤的老头儿与名流、贵妇、阔少一同登上了北平城的生活舞台,他们互有关联,却又互不干扰,遵循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演绎着真实的生活。当小说接近尾声时,卢二爷不耐烦地拍着扇子又回到了小说的原初,一切如昨,一如既往地身陷迷茫之中。人生的横切面其实就是由一圈圈曲线不同、大小不同的年轮组成的,这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死者》和《九十九度中》的情节安排十分相近,特别是结尾的情节设置更显异曲同工之妙。   三
  乔伊斯和林徽因大胆地转向了对人物意识和内心自省的积极探索,两人都极擅长通过个体内心与外界的比照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死者》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大学任教,是个有教养、有身份的人,却拥有一颗无比空虚与孤寂的灵魂。他对于女仆莉莉原本出于同情的一丝怜爱却遭到了其轻蔑的抵触,而姨妈的无心耻笑、艾弗丝小姐对他的严厉指责以及宴会发言所带来的无形压力都激起了他内心的不满与愤懑,最后连他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妻子也另有所爱,这令他彻底失望。热闹喜悦的晚宴气氛与主人公的孤独、哀怨形成了外喜内悲的鲜明对比,内心活动与外部世界的二元对立更加突显出了加布里埃尔的尴尬处境。《九十九度中》描述了喜宴和寿宴两件喜事,林徽因将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安排在了主角的位置上,也形成了外喜内悲的模式,将悲哀在喜悦中传达更显无奈与凄凉。老寿星表面上风光无限,为她举办的寿宴宾朋满堂,极尽奢华,可她的脑海中并不是得到富贵、长寿的喜悦,而是历尽沧桑后的无限感慨,对生命、浮华的无比倦怠。她实际上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无聊地应酬着来客们的虚情假意,日日年年地重复着枯燥的程式。另一位女主角新娘阿淑在一片祥和的喜庆中终于嫁出了门,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但她内心未曾有过新婚的甜蜜,而是满溢着数不尽的悲苦,多年的挣扎抵抗毁于一旦,她只能告别昔日的梦想,屈从于现实的残酷安排,从一处悲哀跳进了另一个苦难,卸掉了父母肩上的包袱却成了他家的女奴,炽热的情感在世俗礼教的层层罗网中被扼杀殆尽。拨开人物表层的面纱,直面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整体上体察人物的生存状态,正是这种强调人物内外对照的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此外,乔伊斯和林徽因还很好地运用了意识流描写这把开掘人性意识与情感的利器。《死者》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故事最后加布里埃尔精神顿悟时的意识流。加布里埃尔忽闪忽现的思绪随着窗外纷飞的大雪飘落到他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感觉自身正在灰色的世界里消融,他的灵魂随着隐隐飘落的飞雪迎来了精神顿悟的最后时刻。这段精彩的意识流让死者穿越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直接站到生者面前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坦诚的灵魂交流,它涵盖了广阔的主题,扩展了无限的时距,模糊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将过去、现在与将来聚集在了一起。《九十九度中》里人物众多,林徽因并不依靠描写人物的外在行动,而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别是捕捉部分人物的意识流动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才使得各色人物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显得生动真实。小说开头写在大圆篓上的“美丰楼”三个黑字引发了卢二爷的意识流动,他精心设计起一顿避开家庭的午饭,他甚至还幻想听到了和记理发馆的伙计们招呼的声音。婚宴中少女丽丽身上的花露香味挑起了茶房心底的欲火,回想起昨晚唱戏的云娟,脑海中充满情欲暗示的图景揭示出茶房内心强烈的压抑。另外还有杨三讨债前阿Q式的心理暗示;新娘阿淑的悲苦倾诉等形形色色的意识流灵活地流动于《九十九度中》,令人目不暇接,反映出林徽因对于北平众生的长期关注与思考。读者在倾听各种人物心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令人绝望的迷惘气息,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了作品的主题。
  在这两部作品中,乔伊斯和林徽因都倾心于记录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不约而同地将细腻、真诚的笔触停留在正处于混乱年代中的祖国首都——都柏林和北平,萌发了相似的写作动机,发掘着相同的主题,使用了相近的表现手法,完成了共同的对内转向,在乱世中唱响了撼人心魄的共鸣曲,于东西方之间形成了有力的回音。
  [1] Joyce,James.Dubliners[M].New York:The Penguin Books,1967.
  [2] 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于海,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更是特定意识形态的表现。作家萧红在作品《呼兰河传》中从一个普通女性的视角用朴实真挚的笔触描述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之相和社会之相,呈现给读者一个宽阔的由物和人构成的生命世界。在萧红眼中,城之命、人之命、我之命是相交相融的生命体;你、我、他是共享生命尊严的人;死亡与生命是相依相存的体系。通过有形的世界,萧红展现了一个小女人心中的大视野——一个关于生命的宏大境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檀香刑》是莫言沥胆苦心写就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泼辣豪爽、敢作敢当、美丽妖娆、纯朴善良的女主人公孙眉娘形象似那浴火的凤凰。眉娘热爱生命,她热烈追求生命的自由和美好的爱情,她靠自身的努力打拚赢得了自己的生命主体地位,彰显了女性存在的重要价值。莫言的生命经历、故乡的齐鲁文化以及东西方现代女性观等,这多重因素的影响,正是眉娘形象形成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浴火凤凰 《檀香刑》 孙眉娘  《檀香刑》是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挖掘维吾尔民间生活故事中体现的推崇女性、肯定女性与男性等同的智慧和勇气、鼓励女性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等积极思想,并指出维吾尔族人民传统女性观的先进性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活故事 女性观 维吾尔  民间故事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传播性最强的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民间故事按其内容和篇幅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民间生活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种类。一般,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时,将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大象的眼泪》中作家将马戏团作为小说背景的原因,从而使读者能从深层次了解小说的整体构建,了解作家将马戏团作为故事发展重要场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背景 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  《大象的眼泪》是美国女作家莎拉·格鲁恩创作于2007年的畅销小说。作家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20世纪30年代正处在经济大萧条期美国的一家“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里,其中
期刊
摘要 汤亭亭是纯正的华裔美籍作家,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香蕉人”。她一出生就浸润在美国文化的社会氛围里,其价值观与世界观都是美国式的。她自称为“美国作家”,却又有着中国人的外貌特征,和被数千年中华传统浸润过的东方文化痕迹。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能停留在一种想象与遥望的层面上,并将存在于自己心灵里的“中国想象”生硬地套入美国文化的“框架”之中。在从未停止过的中美文化冲撞中,汤亭亭的身份只能是参与者和商
期刊
引 子   ——爷爷和我签订合同  爷爷终于醒了。  爷爷终于说话了。  守在急诊室门外的奶奶、爸爸、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  像上次一样,爷爷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我,说的第一句也是:“老祖宗马克思还是不接收我,必须要我完成最后一次任务才能来报到。”  最后一次任务是什么?爷爷还是不说。我按照爸爸妈妈之意,问过爷爷几次,爷爷就是不说。奶奶说,你爷爷这一辈子不知道完成多少个最后一次任务了,现在他老
期刊
摘要 李奈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成名作《人鼠之间》中的主人公。由于社会、历史、家庭环境以及自身身体和性格等原因,李奈注定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本文着重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入手,对其短暂而悲剧的命运进行深度的剖析。  关键词:《人鼠之间》 李奈 悲剧命运 内因 外因  一 引言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是美国当代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
期刊
摘要 由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深刻体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女性思想转变和行动改变的歌颂。《飘》中所描绘的女性生活是悲惨的,这也是南方奴隶制社会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时代对女性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先进女性的奋起反抗,在充分肯定女性对南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肯定的同时,也对以郝思嘉为代表的女性敢于追求爱情和自我意识,勇于实现女
期刊
摘要 存在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情感和自由为中心,并将这种情感和自由最大化,绝对化。麦卡勒斯的作品则深谙存在主义主旨,以独特和尖锐的笔触将人的情感困境和自由选择表现得淋淋尽致,这是麦卡勒斯以作品所传达出的最为声嘶力竭的呐喊。  关键词:自由选择 卡森·麦卡勒斯 存在主义  一 卡森·麦卡勒斯其人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人年少成名,
期刊
摘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阿拉比》充满了丰富的意象,本文分别从小说的场景、小说的人物以及小说的宗教意蕴三个层面就《阿拉比》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分析这个以一个男孩的视角展现出来的20世纪初的爱尔兰精神荒芜的景象,以及在这种叙述中,作者对于遥远的神圣与真诚的追思,而呈现出的朦胧的诗意。  关键词:《阿拉比》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 意象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出版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