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是中国一座有着灿烂文化和音乐历史的城市。自上世纪初西方音乐大量流入中国以来,哈尔滨一直是其在中国发展成长的一片沃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曾授予这座城市“世界音乐名城”的称号,而美丽的哈尔滨更加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自由驰骋、扬帆猛进。
2014年8月,这里举行了一场具有传承意义和专业精神的音乐盛会。以世界著名弦乐大师勋菲尔德姐妹命名的国际弦乐比赛于8月18日至25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举办。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由爱丽丝·勋菲尔德(AliceSchoenfeld)女士创办(爱伦诺·勋菲尔德女士已于2007年去世)。它是一项发掘和展示世界青年弦乐演奏新秀的赛事,也是一项权威性强、专业性突出、水平起点高的国际大赛。赛会艺术总监美籍华裔小提琴家薛苏里是爱丽丝·勋菲尔德的学生,如今身为美国南加州大学小提琴教授、勋菲尔德国际弦乐协会主席,经过长期努力,这项高水平的国际弦乐赛事在他的家乡哈尔滨落下了根基。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是一项综合性的弦乐比赛,设有小提琴、大提琴、重奏三个项目。而小提琴和大提琴比赛中又设有专业青年组、专业少年组、爱乐少年组(业余)、爱乐青年组(业余)四个级别。
一、专业组比赛韩国风强劲
在全程观看了专业青年小提琴组和专业青年大提琴组的比赛后,我认为专业青年组的比赛水平相当高,所有选手都显现出了出色的才华。以下谈谈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选手地区分布广,方法和风格略“散”
本次专业青年组小提琴比赛的参赛选手28位,大提琴参赛选手16位,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桑顿音乐学院、韩国首尔艺术音乐高中等26所世界知名音乐院校。
这些院校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各异,尽管如今科技进步、信息发达,许多技术与艺术的资源共享十分普遍,但具体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小提琴半决赛时规定演奏的莫扎特第四、第五协奏曲,所有选手均能自如掌握,且技术完成程度和音乐风格把握都很精准。然而,选手们在细节演奏处理上却各有千秋,一些技术展示如音色表现差异明显。再有,诸如圣一桑斯《圆舞曲型的练习曲》(伊萨依改编)、瓦克斯曼《卡门主题幻想曲》、拉威尔《茨冈狂想曲》这样的技巧性乐曲,选手们的演奏就显得更加自由独特,有些人的演奏看起来并不太规范,处理上也有些“野范儿”,但技术和音乐上却都完成得相当不错。而大提琴选手的比赛也有雷同,半决赛的海顿《C大调协奏曲》和《D大调协奏曲》,均有着与小提琴比赛中莫扎特协奏曲相似的演奏状况,至于马尔蒂努的《D大调主题变奏曲》、波佩尔的《D大调匈牙利狂想曲》等作品,选手们的演奏更是风格各异,多姿多彩,惟有皮阿蒂的随想曲,无论哪一首选手们的演奏都有着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选手整体水平高,比赛很有国际性
本次专业青年组小提琴组的比赛水平非常高,中国选手何枢聪、李学鸿、李泉帅在前两年青岛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都拿过很好的名次,然而本次比赛却连决赛都没有进入。如此看来,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所设立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而大提琴比赛则更为突出,水平之高令人瞠目(个人感觉强于小提琴),韩国的几位选手非常优秀几乎集体进入了决赛。
本次比赛相当的国际化,评委除名誉主席爱丽丝·勋菲尔德,艺术总监薛苏里外,还包括着大卫·希隆、格拉夫·莫扎尔、基里尔·特鲁索夫、大卫·格里莫、班尼迪克特·克莱夫特、林恩·哈勒尔、纳森尼尔·罗森、奥勒-伯恩、山下香织等25位世界著名演奏家。中国小提琴家徐惟聆、美籍华裔指挥家蔡金冬、小提琴家兼教育家蒋雄达亦在评委阵容之列。
由于十分国际化,故选手们的表现就带有世界性意义,可以说基本代表和反映出了世界青年弦乐演奏(小提琴、大提琴)新秀的水平。比赛中,韩国选手的突起,欧美选手的坚实,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中国此次参赛选手少,且并非最高水平,因而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也是实际情况的真实体现。
(三)“韩国现象”令人惊叹
比赛中,人们一直谈论的“韩国现象”像一股强劲之风吹遍了比赛的现场,参赛11人,9人进入决赛,几乎尽揽了专业小提琴两个组别的冠亚军,而专业大提琴组的前五名中就有三名韩国选手。
青年小提琴组冠军宋知垣是一位难得的优秀人才。她的最大特点是技术规格高,音乐自然大气,演奏时表现出的完全是成熟演奏家的味道。半决赛她演奏的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所有选手中风格掌握最好的,而伊萨依《第六无伴奏奏鸣曲》和帕格尼尼《第二十一随想曲》则展示出了她扎实而辉煌的技巧。决赛时她演奏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与技术的把握极有自信,三个乐章的整体处理非常和谐,对比上亦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获奖音乐会上的演奏更精彩)。她演奏的中国作品《乌苏里船歌》较其他选手更有味道,音准和技巧都表现得很精确。令人兴奋的是她还能够极好地掌握音色,用高质量的发音技巧“修饰”音乐中的民族感,这对于一个外国演奏家来说非常不易。难怪最后她将中国作品最佳演奏奖也同时收入囊中。
青年大提琴组冠军许滋耕亦是一个天才新秀,她是韩国大提琴家郑明和(郑京和的姐姐)的学生。许滋耕半决赛演奏的是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马尔蒂努《D大调主题变奏曲》、皮阿蒂《第十二随想曲》。这组作品其他参赛选手也演奏过,然而论规格和精细度谁也无法超越许滋耕的演奏。决赛时她演奏了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那种声音上的感受力、技巧上的吸引力、音乐上的冲击力,无不令人惊叹!而获得青年小提琴组第二名的李智允,青年大提琴组第二名的李贞贤也都令人刮目。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大提琴组第四名获得者,韩国选手朴主镐(译音),她在决赛时演奏的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令我潸然泪下。 “韩国现象”令所有专家评委和参赛选手感到了惊奇,它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也使我们清醒了头脑,平静了心态。今后,如何更好地研究韩国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方法、特别是先期幼儿音乐教育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各项长处和优点是我们一项富有实际意义的重要工作。
二、业余组比赛 水平差别大
本次比赛的业余参赛选手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选手几乎难觅身影。此现象我也不知何故。
业余组选手的特点是年龄小、数量多、分布广,其中深圳是一个特别的大户,仅小提琴就有近三十人参赛,再次就是哈尔滨以及东北地区的本土选手,因而可以想象,这些地区的业余弦乐教育是多么的普及。
由于比赛时间的重叠,我没办法两相兼顾,只在一些空隙中了解了一些比赛情况。总体而言,业余组的比赛参差不齐,水平差距较大。比赛的优胜者很不错,个别人的才能不亚于专业组的选手,比较突出的是爱乐(业余)少年组小提琴第一名陈盛宇,他的水平高出别人一大截,10岁的年纪就能将技巧与音乐融为一体,继而以内在的心声演奏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还有爱乐(业余)少年大提琴组第一名戚瑞晅,手里拿着比中提琴大不了多少的儿童大提琴却能完整地演奏《塔兰泰拉舞曲》这样的曲目,实在令人惊喜和钦佩。
然而,从整体来说,这个组别的比赛水平不太稳定,相对较差的选手似乎没有做好充分的技术与心理准备,对比赛的认识也并不明确,故在赛场上的表现难免紧张、仓促和机械。还有一些选手只重技术,忽视音乐,演奏平淡、缺乏内涵。
三、重奏组比赛 水平高而精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除设立小提琴、大提琴比赛外,还设有弦乐重奏比赛。本次的赛事直接从决赛开始,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的7组专业青年选手参加了决赛。这7组重奏有四组钢琴三重奏,三组弦乐四重奏。
德国哥尔德蒙四重奏组获得冠军,决赛中他们演奏了贝多芬《c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三乐章、门德尔松《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里姆《第四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在我看来,这个冠军是毫无争议的,因为他们的演奏实在难挑瑕疵,四个人的合作完全是心灵上的,音乐和技术的统一均来自身心血脉的相连,没有外在的做作痕迹。
美国的克莱昂尼斯三重奏组获得第二名,他们演奏的是贝多芬《G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门德尔松《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韦尼克《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这个重奏组也非常棒,演奏中鲜活的“有机感”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大提琴手,音乐的“灵性”和合奏的“欲望”非常强烈。
获得第三名的是中国的“回声”四重奏组,决赛中他们演奏了海顿《云雀》第二乐章,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第一乐章,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中国的这个重奏组合有着细腻的默契感,音乐整体上的协调性也很自然。但相比前两名,其各方面的差距还是较明显的。
观重奏比赛,我从欧美组合与中国组合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一种是天生自然,另一种是“强拉硬拽”。它们所反映出的不是差别而是差距,不是风格变化而是档次高低。现在看来,合奏上某些东西在短期内我们是学不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磨合与“渗透”,才能真正产生质的变化。
四、比赛创新高 缺点待改进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是一项世界闻名的赛事,它能首次落户哈尔滨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本次比赛呈现出了国际一流水准,这既是赛事的光荣,也是哈尔滨的光荣。
本次比赛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选手来说(指专业选手),主要问题是音乐上的精细问题,现在是不缺能力缺规格,不缺表现(外在)缺体现(内在)。就大多数参赛者来看,获得真正成熟的、自然的音乐表现力还是最主要的东西。本次比赛为何很容易猜中获奖者,其原因是几位韩国选手在此方面明显强于他人。
2.对比赛形式来说有些过于繁复。现在比赛所设立的组别太多,难免令人顾此失彼。再有就是业余组是否有必要设立,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固然,设立业余组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从而调度群众喜爱音乐的积极性。但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赛事,设立这样一些水平相差悬殊的业余比赛,我个人感觉有些高低参差,或者说不合时宜。
3.对于组织工作来说,经验的欠缺是最主要的。尽管大赛工作人员整天忙碌,但效果却不尽然。据我观察,大赛的接待、管理人员并非缺少,而且还临时招募了很多志愿者,然而实际工作却显得有些零乱。举例来说,每日的比赛经常晚点开始,往往是评委都坐好了,工作人员还在不停地忙碌。另外,比赛、排练、演出经常更改时间,却从不见清晰的通知,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结语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的成功举办,对于世界音乐艺术的推动有着重要作用。爱丽丝·勋菲尔德和爱伦诺·勋菲尔德姐妹将她们的毕生献给音乐事业,她们的精神需要扩大、需要继承、需要发扬,而这一切都在她们的众多学子的努力下,从2014年的哈尔滨开始向着最终实现的宏伟目标努力前进。
景作人 乐评人
(责任编辑 荣英涛)
2014年8月,这里举行了一场具有传承意义和专业精神的音乐盛会。以世界著名弦乐大师勋菲尔德姐妹命名的国际弦乐比赛于8月18日至25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举办。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由爱丽丝·勋菲尔德(AliceSchoenfeld)女士创办(爱伦诺·勋菲尔德女士已于2007年去世)。它是一项发掘和展示世界青年弦乐演奏新秀的赛事,也是一项权威性强、专业性突出、水平起点高的国际大赛。赛会艺术总监美籍华裔小提琴家薛苏里是爱丽丝·勋菲尔德的学生,如今身为美国南加州大学小提琴教授、勋菲尔德国际弦乐协会主席,经过长期努力,这项高水平的国际弦乐赛事在他的家乡哈尔滨落下了根基。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是一项综合性的弦乐比赛,设有小提琴、大提琴、重奏三个项目。而小提琴和大提琴比赛中又设有专业青年组、专业少年组、爱乐少年组(业余)、爱乐青年组(业余)四个级别。
一、专业组比赛韩国风强劲
在全程观看了专业青年小提琴组和专业青年大提琴组的比赛后,我认为专业青年组的比赛水平相当高,所有选手都显现出了出色的才华。以下谈谈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选手地区分布广,方法和风格略“散”
本次专业青年组小提琴比赛的参赛选手28位,大提琴参赛选手16位,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桑顿音乐学院、韩国首尔艺术音乐高中等26所世界知名音乐院校。
这些院校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各异,尽管如今科技进步、信息发达,许多技术与艺术的资源共享十分普遍,但具体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小提琴半决赛时规定演奏的莫扎特第四、第五协奏曲,所有选手均能自如掌握,且技术完成程度和音乐风格把握都很精准。然而,选手们在细节演奏处理上却各有千秋,一些技术展示如音色表现差异明显。再有,诸如圣一桑斯《圆舞曲型的练习曲》(伊萨依改编)、瓦克斯曼《卡门主题幻想曲》、拉威尔《茨冈狂想曲》这样的技巧性乐曲,选手们的演奏就显得更加自由独特,有些人的演奏看起来并不太规范,处理上也有些“野范儿”,但技术和音乐上却都完成得相当不错。而大提琴选手的比赛也有雷同,半决赛的海顿《C大调协奏曲》和《D大调协奏曲》,均有着与小提琴比赛中莫扎特协奏曲相似的演奏状况,至于马尔蒂努的《D大调主题变奏曲》、波佩尔的《D大调匈牙利狂想曲》等作品,选手们的演奏更是风格各异,多姿多彩,惟有皮阿蒂的随想曲,无论哪一首选手们的演奏都有着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选手整体水平高,比赛很有国际性
本次专业青年组小提琴组的比赛水平非常高,中国选手何枢聪、李学鸿、李泉帅在前两年青岛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都拿过很好的名次,然而本次比赛却连决赛都没有进入。如此看来,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所设立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而大提琴比赛则更为突出,水平之高令人瞠目(个人感觉强于小提琴),韩国的几位选手非常优秀几乎集体进入了决赛。
本次比赛相当的国际化,评委除名誉主席爱丽丝·勋菲尔德,艺术总监薛苏里外,还包括着大卫·希隆、格拉夫·莫扎尔、基里尔·特鲁索夫、大卫·格里莫、班尼迪克特·克莱夫特、林恩·哈勒尔、纳森尼尔·罗森、奥勒-伯恩、山下香织等25位世界著名演奏家。中国小提琴家徐惟聆、美籍华裔指挥家蔡金冬、小提琴家兼教育家蒋雄达亦在评委阵容之列。
由于十分国际化,故选手们的表现就带有世界性意义,可以说基本代表和反映出了世界青年弦乐演奏(小提琴、大提琴)新秀的水平。比赛中,韩国选手的突起,欧美选手的坚实,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中国此次参赛选手少,且并非最高水平,因而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也是实际情况的真实体现。
(三)“韩国现象”令人惊叹
比赛中,人们一直谈论的“韩国现象”像一股强劲之风吹遍了比赛的现场,参赛11人,9人进入决赛,几乎尽揽了专业小提琴两个组别的冠亚军,而专业大提琴组的前五名中就有三名韩国选手。
青年小提琴组冠军宋知垣是一位难得的优秀人才。她的最大特点是技术规格高,音乐自然大气,演奏时表现出的完全是成熟演奏家的味道。半决赛她演奏的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所有选手中风格掌握最好的,而伊萨依《第六无伴奏奏鸣曲》和帕格尼尼《第二十一随想曲》则展示出了她扎实而辉煌的技巧。决赛时她演奏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与技术的把握极有自信,三个乐章的整体处理非常和谐,对比上亦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获奖音乐会上的演奏更精彩)。她演奏的中国作品《乌苏里船歌》较其他选手更有味道,音准和技巧都表现得很精确。令人兴奋的是她还能够极好地掌握音色,用高质量的发音技巧“修饰”音乐中的民族感,这对于一个外国演奏家来说非常不易。难怪最后她将中国作品最佳演奏奖也同时收入囊中。
青年大提琴组冠军许滋耕亦是一个天才新秀,她是韩国大提琴家郑明和(郑京和的姐姐)的学生。许滋耕半决赛演奏的是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马尔蒂努《D大调主题变奏曲》、皮阿蒂《第十二随想曲》。这组作品其他参赛选手也演奏过,然而论规格和精细度谁也无法超越许滋耕的演奏。决赛时她演奏了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那种声音上的感受力、技巧上的吸引力、音乐上的冲击力,无不令人惊叹!而获得青年小提琴组第二名的李智允,青年大提琴组第二名的李贞贤也都令人刮目。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大提琴组第四名获得者,韩国选手朴主镐(译音),她在决赛时演奏的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令我潸然泪下。 “韩国现象”令所有专家评委和参赛选手感到了惊奇,它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也使我们清醒了头脑,平静了心态。今后,如何更好地研究韩国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方法、特别是先期幼儿音乐教育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各项长处和优点是我们一项富有实际意义的重要工作。
二、业余组比赛 水平差别大
本次比赛的业余参赛选手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选手几乎难觅身影。此现象我也不知何故。
业余组选手的特点是年龄小、数量多、分布广,其中深圳是一个特别的大户,仅小提琴就有近三十人参赛,再次就是哈尔滨以及东北地区的本土选手,因而可以想象,这些地区的业余弦乐教育是多么的普及。
由于比赛时间的重叠,我没办法两相兼顾,只在一些空隙中了解了一些比赛情况。总体而言,业余组的比赛参差不齐,水平差距较大。比赛的优胜者很不错,个别人的才能不亚于专业组的选手,比较突出的是爱乐(业余)少年组小提琴第一名陈盛宇,他的水平高出别人一大截,10岁的年纪就能将技巧与音乐融为一体,继而以内在的心声演奏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还有爱乐(业余)少年大提琴组第一名戚瑞晅,手里拿着比中提琴大不了多少的儿童大提琴却能完整地演奏《塔兰泰拉舞曲》这样的曲目,实在令人惊喜和钦佩。
然而,从整体来说,这个组别的比赛水平不太稳定,相对较差的选手似乎没有做好充分的技术与心理准备,对比赛的认识也并不明确,故在赛场上的表现难免紧张、仓促和机械。还有一些选手只重技术,忽视音乐,演奏平淡、缺乏内涵。
三、重奏组比赛 水平高而精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除设立小提琴、大提琴比赛外,还设有弦乐重奏比赛。本次的赛事直接从决赛开始,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的7组专业青年选手参加了决赛。这7组重奏有四组钢琴三重奏,三组弦乐四重奏。
德国哥尔德蒙四重奏组获得冠军,决赛中他们演奏了贝多芬《c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三乐章、门德尔松《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里姆《第四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在我看来,这个冠军是毫无争议的,因为他们的演奏实在难挑瑕疵,四个人的合作完全是心灵上的,音乐和技术的统一均来自身心血脉的相连,没有外在的做作痕迹。
美国的克莱昂尼斯三重奏组获得第二名,他们演奏的是贝多芬《G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门德尔松《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韦尼克《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这个重奏组也非常棒,演奏中鲜活的“有机感”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大提琴手,音乐的“灵性”和合奏的“欲望”非常强烈。
获得第三名的是中国的“回声”四重奏组,决赛中他们演奏了海顿《云雀》第二乐章,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第一乐章,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中国的这个重奏组合有着细腻的默契感,音乐整体上的协调性也很自然。但相比前两名,其各方面的差距还是较明显的。
观重奏比赛,我从欧美组合与中国组合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一种是天生自然,另一种是“强拉硬拽”。它们所反映出的不是差别而是差距,不是风格变化而是档次高低。现在看来,合奏上某些东西在短期内我们是学不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磨合与“渗透”,才能真正产生质的变化。
四、比赛创新高 缺点待改进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是一项世界闻名的赛事,它能首次落户哈尔滨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本次比赛呈现出了国际一流水准,这既是赛事的光荣,也是哈尔滨的光荣。
本次比赛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选手来说(指专业选手),主要问题是音乐上的精细问题,现在是不缺能力缺规格,不缺表现(外在)缺体现(内在)。就大多数参赛者来看,获得真正成熟的、自然的音乐表现力还是最主要的东西。本次比赛为何很容易猜中获奖者,其原因是几位韩国选手在此方面明显强于他人。
2.对比赛形式来说有些过于繁复。现在比赛所设立的组别太多,难免令人顾此失彼。再有就是业余组是否有必要设立,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固然,设立业余组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从而调度群众喜爱音乐的积极性。但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赛事,设立这样一些水平相差悬殊的业余比赛,我个人感觉有些高低参差,或者说不合时宜。
3.对于组织工作来说,经验的欠缺是最主要的。尽管大赛工作人员整天忙碌,但效果却不尽然。据我观察,大赛的接待、管理人员并非缺少,而且还临时招募了很多志愿者,然而实际工作却显得有些零乱。举例来说,每日的比赛经常晚点开始,往往是评委都坐好了,工作人员还在不停地忙碌。另外,比赛、排练、演出经常更改时间,却从不见清晰的通知,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结语
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的成功举办,对于世界音乐艺术的推动有着重要作用。爱丽丝·勋菲尔德和爱伦诺·勋菲尔德姐妹将她们的毕生献给音乐事业,她们的精神需要扩大、需要继承、需要发扬,而这一切都在她们的众多学子的努力下,从2014年的哈尔滨开始向着最终实现的宏伟目标努力前进。
景作人 乐评人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