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动手操作与概念建构探析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重新建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手段之一,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文章探究数学课堂动手操作与概念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概念;生活情境;数学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128-02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但受认知能力所限,学生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重新建构数学概念,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手段之一,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数学课堂动手操作与概念建构的策略。
   一、合理选取材料,增强操作意识
   毫无疑问,操作材料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具,同时明确告知学生应准备哪些学具,但不能放任学生自行选取,这容易出现学具好看而不实用的情况。学具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且不能过于复杂,还要大小适宜,以耐用、方便为主。教师在教学前可先动手操作一下学具,以提高对学具的熟练度,对于学生自制的学具,也可先检查一下其应用效果,以此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制作长方形学具。在课堂操作中,部分学生制作的学具无法活动,也不能拉成平行四边形,这就导致动手操作活动匆匆收尾。如果教师在课前留意上述细节,就能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合理选取材料,并营造积极、生动的知识探究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数学概念,重新建构数学概念知识体系。以“折一折,做一做”教学为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后发现,该章节中的“对称图形”可用于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因此,在正式授课时,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其在课余时间制作的具有对称性质的手工作品,指导学生欣赏图形,并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也动手做一做。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拿起剪刀、彩纸进行自主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彩纸的对折特性后,尝试在对折的彩纸上画图画,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并将其拼接成完整作品。
   上述操作过程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对称图形形成感性认知,以此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在动手操作中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适当降低操作要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字体大方端正,并简化叙述内容,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借助动手操作建构数学概念时,教师要科学调控整个操作过程,并与学生一同动手操作,以此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操作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认识厘米”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与感悟不同标准下会测出不同结果以及统一单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直尺,科学合理建构1厘米的概念。
   首先,通过动手操作导入新知。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面来,用你的小手量一量老师的讲桌?”之后邀请数名学生上台操作。教师继续提问:“下面,老师也用自己的手量一量讲桌的长度,这个结果和大家的测量结果相同吗?”教师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说出测量结果。学生:“不一样。”教师:“请问,这是为何?”学生:“因为老师的手和我们的手长度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就不相同。”教师:“大家说得很对。想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必须有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习长度单位之一——厘米。”
   其次,仔细观察,了解直尺。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普遍喜欢借助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也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而言,直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学生会运用直尺连线,陌生是指学生不知道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功能与具体方法,即使观察直尺也不了解刻度与数字间的联系,而上述内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上的直尺,看看它有哪些特征?”学生:“直尺上有数字。”教师:“大家按照顺序读出直尺上的数字,再找找还有什么特征?”学生:“直尺上有许多竖着的线。”教师:“那么,这些线有何特征呢?”学生:“这些线有的长,有的短。”教师:“直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字,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测量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有谁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试一试,看看哪根手指的宽度与1厘米相似。”学生观察直尺的刻度后,纷纷用每个手指上去试一试,通过积极的动手操作建构1厘米的概念。当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构1厘米的概念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为1厘米。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理解1厘米的含义,再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具体建构1厘米的概念,由此,学生对1厘米的概念就会从模糊到清晰,并形成牢固的记忆。此外,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在课下运用部分工具测量教室黑板、课桌、窗户等的长度,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丰富学习体验。
   三、积极开展实践,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会从无序过渡到有序,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借助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思维。以“认识钟表”教学为例,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钟表的具体组成,时针、分针、秒针的作用以及如何读数。为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笔者既准备了钟表实物,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笔者先是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制作的公鸡打鸣视频,以及钟表走动的声响,让学生充分感知钟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用微视频呈现拟人化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自我介绍,以此启发学生思维。之后,让数名学生上台触摸和观察钟表,主要发现其有何特征并结合自身观察和理解自主制作钟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钟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之,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动手操作建构数学概念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养成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學习习惯。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巧妙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发现知识,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并通过动手操作积累学习经验,以此达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钱一波.学具在小学数学实验中的作用——以“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9(36).
  [2]孙丽萍.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J].广西教育,2019(37).
  [3]索婉婉.关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反思[J].数学大世界,2019(10).
  [4]戴立平.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
  [5]李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天津教育,2019(29).
  [6]邹淑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趣的五个策略[J].云南教育,2019(10).
  [7]孙亮.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环节的设计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28).
其他文献
摘 要: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型阅读教学方式,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并积极完善阅读评价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视野;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幼儿园可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大自然中的活动来吸引幼儿,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
摘 要:问题导学法的重点是设计问题进行导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可以问题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以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建构数学模型。文章基于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究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学习能力;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
英语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创新英语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丰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英语资源共享.因此,教师可在英语教学中基于英语新课标的
摘 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现代幼儿教育水平,引导幼儿塑造正确价值观,提高幼儿交际水平。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国学典籍、借助成语典故、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融合;国学典籍;成语故事;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投放材料时,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安排,活动材料要常换常新。文章探究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
游戏是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游戏内容,根据天气情况灵活选择游戏场地,根据学生的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可从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出发,发现和解读幼儿的天性。而幼儿的天性是兴趣教育的起点,教师可通过集体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激发与引导幼儿的天性,以环境创设、直接推动和间接引导相结合、集体性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家园共育等方式,探索幼儿兴趣培养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天性;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化学实验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甘肃省镇原县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探究跨过实验条件差的短板,寻求高中化学教学新思路的策略:自制学具进行化学实验,以生活小实验替代课本实验,积极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现状;短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摘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积极优化化学教学模式,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关键词:创新实验;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