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水处理厂主由过滤系统、反冲洗系统、加药系统、沉淀池系统、排泥系统等组成。通过分析中水厂调试过程中,各系统容易遇到的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水厂;运行调试;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城市中水处理后作为工厂备用水源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笔者参与了中水厂的运行调试任务,在此过程中与同事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实现了中水厂的安全稳定运行。
中水处理厂主要分为过滤系统、反冲洗系统、加药系统、沉淀池系统、排泥系统这5个系统。本文针对每个系统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运行经验。
一、中水处理工艺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见下页图1:
图1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
上游污水厂生产的污水经进水泵站提升后进入生物滤池,甲醇投加在反硝化进水廊道或进水渠内,为反硝化反应提供足够的碳源。硝化滤池出水和反硝化滤池出水经过混合后进入沉淀池,混凝剂投加到沉淀池的混凝区域,添加金属盐和快速搅拌以破坏胶体稳定性,用来去除悬浮物和P-PO4,絮凝剂投加到沉淀池的絮凝区域中,小颗粒结合成可以沉淀的大体积絮凝物,通过聚合物添加以及慢速搅拌形成矾花。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域安装有斜管,澄清的水从上部出水槽被收集流出,污泥通过斜管降至池底,在刮泥机的作用下聚集在池中底部,通过污泥泵打入脱水机房储泥池,污泥被泵入离心脱水机经过离心脱水,泥饼外运。沉淀池出水经过紫外消毒渠,通过紫外灯照射杀菌,防止微生物滋生。出水进入清水池。滤池反洗水通过反洗废水提升泵排至反洗废水沉淀池,通过混凝、絮凝、沉淀后上清液流向提升泵房进水,浮渣排至浮渣池。
二、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1)过滤系统
问题一:冬季低水温时,硝化滤池内微生物活性降低,氨氮去除效果较低。
问题二:进水氨氮负荷骤增时,硝化工艺段出水指标偏高。
问题三:原水中COD较低,而氮含量较高。
解决方案:调整曝气量,选择合适气水比[1],改善硝化滤池微生物生长环境,增加代谢所需溶解氧,促进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氨氮[2]。调整厂区进水量,降低水力负荷,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促进污染物与生物膜间的传质,保证硝化菌生长,有利于氨氮的去除。针对原水C/N較低,有机碳源相对低,采取在反硝化滤池投加甲醇的运行方式。甲醇作为碳源,是反硝化反应的主要电子供体,反硝化菌活性受到促进,反硝化能力提升,从而增加过滤系统的脱氮效果[3]。
(2)反冲洗系统
问题一:滤池反洗气洗过程中,曝气不均匀,致使局部硝化效果不好。
问题二:滤池反洗冲洗阶段,反洗废水过大导致滤料被带出。
问题三:反洗后出水SS浓度偏高,堵塞率、水头损失增长过快。
解决方案:调整滤池进气量,适当增加曝气,利用大气量冲散聚集的滤料,观察池面曝气均匀时立刻进行反冲洗。调整反洗出水阀开度,将滤池液位与出水阀开度连锁,保证滤池反洗过程始终保持安全液位,避免滤料随反洗废水逃逸。调整反洗方式,合理设定气、水洗时间、强度。参考反洗废水各项指标,合理设定反冲洗周期。
(3)加药系统
问题一:絮凝剂制备系统供水中断,PAM药剂继续添加,造成制备系统前端搅拌箱、中间混合部腔体严重堵塞。
问题二:制备系统搅拌器过热保护停运,絮凝剂投加泵故障,PAM药剂继续添加,造成进料口严重堵塞。
问题三:制备系统顶部进药口不下料,进水口双涡流紊乱,药水混合物堵塞进料口,PAM药剂下料太多,导致下料机螺旋卡死。
解决方案:将絮凝剂制备系统与进水低液位、进水电磁阀运行状态、进水低流量连锁,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制备系统应立即停运,保证制备系统内各腔体不会堵塞。将下料螺旋和制备系统搅拌器、进水电磁阀的信号连锁,一旦出现停运信号,应立即停止下料,保证下料口不会堵塞。PAM药剂不下料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下料口搅拌器转速过慢,药剂积累过多导致堵塞,可以适当调整搅拌器频率,增大搅拌器转速;二是因为制备系统进料口堵塞,当下料过多且进水涡流较小时,凝结的药块会堵塞进料口,应当适当调整进水口涡流水量,保证下料及时被进水冲走。
(4)沉淀池系统
问题一:沉淀池出水指标不稳定。
问题二:药剂投加量难以确定。
解决方案:通过小试确定药剂投加量对沉淀池出水情况的影响。当沉淀池保持最大进水量时,混凝剂、絮凝剂投加量分别为一定范围内的数值,出水TP与出水SS会保持在达标范围内的最佳状态。由图2可以看出出水TP的变化与混凝剂投加量变化关系十分明显,加入过多的混凝剂(超过16mg/l)会形成很多沉降速度较慢的絮凝物,当出水较大时,会将这种絮凝物带出,造成出水SS变大。调试过程中发现,混凝剂的投加量维持在12mg/l左右时(±1mg/l),就可以使沉淀池保持稳定出水。由图3可以看出出水SS的变化与絮凝剂投加量变化关系不大。调试过程中发现,絮凝剂的投加量维持在0.45mg/l时,就可以是沉淀池保持稳定出水。考虑到中水处理后会回用至厂区作为服务水,在出水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少添加甚至不添加絮凝剂,因为高分子量的絮凝剂极易导致管路堵塞。
图2 TP的变化与混凝剂投加量的关系
图3 SS的变化与絮凝剂投加量的关系
(5)排泥系统
问题一:沉淀池排泥不及时,导致沉淀池出现浮泥。
问题二:储泥池污泥含量分布不均,脱水机运行不稳定。
解决方案:调整沉淀池排泥泵运行频率,增加排泥泵运行时间,保证沉淀池污泥浓度稳定。另外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定期冲洗沉淀池斜管,也是保证沉淀池出水稳定的有效方式。由于污泥含量不稳定,需要频繁调整脱水机进泥量和扭矩,为了保证脱水机稳定运行,将脱水机冲洗水阀与脱水机扭矩连锁,当扭矩超高或超低时,冲洗水阀动作,脱水机进行反冲洗,这样可以使运行人员有半小时以上的调整时间,保证脱水机安全稳定的运行。更换污泥泵为变频泵,将泵的频率域脱水机扭矩连锁,从前端更加保证脱水机安全稳定的运行。
三、结论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情况,从人均占有水资源来看,我国仍属于严重缺水阶段。因此,为了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建设中水厂,进行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水厂与传统污水厂相比,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希望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运行经验,为将来中水厂的运行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文艺,翟建平,郑俊,等。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J]。环境工程,2006,24(1):9-13
[2]袁东海,任全进,高士祥,等。几种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效果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337-2341
[3]赵联芳,朱伟,赵健。人工湿地处理低碳氮比污染河水时的脱氮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821-1827
【关键词】 中水厂;运行调试;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城市中水处理后作为工厂备用水源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笔者参与了中水厂的运行调试任务,在此过程中与同事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实现了中水厂的安全稳定运行。
中水处理厂主要分为过滤系统、反冲洗系统、加药系统、沉淀池系统、排泥系统这5个系统。本文针对每个系统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运行经验。
一、中水处理工艺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见下页图1:
图1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
上游污水厂生产的污水经进水泵站提升后进入生物滤池,甲醇投加在反硝化进水廊道或进水渠内,为反硝化反应提供足够的碳源。硝化滤池出水和反硝化滤池出水经过混合后进入沉淀池,混凝剂投加到沉淀池的混凝区域,添加金属盐和快速搅拌以破坏胶体稳定性,用来去除悬浮物和P-PO4,絮凝剂投加到沉淀池的絮凝区域中,小颗粒结合成可以沉淀的大体积絮凝物,通过聚合物添加以及慢速搅拌形成矾花。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域安装有斜管,澄清的水从上部出水槽被收集流出,污泥通过斜管降至池底,在刮泥机的作用下聚集在池中底部,通过污泥泵打入脱水机房储泥池,污泥被泵入离心脱水机经过离心脱水,泥饼外运。沉淀池出水经过紫外消毒渠,通过紫外灯照射杀菌,防止微生物滋生。出水进入清水池。滤池反洗水通过反洗废水提升泵排至反洗废水沉淀池,通过混凝、絮凝、沉淀后上清液流向提升泵房进水,浮渣排至浮渣池。
二、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1)过滤系统
问题一:冬季低水温时,硝化滤池内微生物活性降低,氨氮去除效果较低。
问题二:进水氨氮负荷骤增时,硝化工艺段出水指标偏高。
问题三:原水中COD较低,而氮含量较高。
解决方案:调整曝气量,选择合适气水比[1],改善硝化滤池微生物生长环境,增加代谢所需溶解氧,促进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氨氮[2]。调整厂区进水量,降低水力负荷,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促进污染物与生物膜间的传质,保证硝化菌生长,有利于氨氮的去除。针对原水C/N較低,有机碳源相对低,采取在反硝化滤池投加甲醇的运行方式。甲醇作为碳源,是反硝化反应的主要电子供体,反硝化菌活性受到促进,反硝化能力提升,从而增加过滤系统的脱氮效果[3]。
(2)反冲洗系统
问题一:滤池反洗气洗过程中,曝气不均匀,致使局部硝化效果不好。
问题二:滤池反洗冲洗阶段,反洗废水过大导致滤料被带出。
问题三:反洗后出水SS浓度偏高,堵塞率、水头损失增长过快。
解决方案:调整滤池进气量,适当增加曝气,利用大气量冲散聚集的滤料,观察池面曝气均匀时立刻进行反冲洗。调整反洗出水阀开度,将滤池液位与出水阀开度连锁,保证滤池反洗过程始终保持安全液位,避免滤料随反洗废水逃逸。调整反洗方式,合理设定气、水洗时间、强度。参考反洗废水各项指标,合理设定反冲洗周期。
(3)加药系统
问题一:絮凝剂制备系统供水中断,PAM药剂继续添加,造成制备系统前端搅拌箱、中间混合部腔体严重堵塞。
问题二:制备系统搅拌器过热保护停运,絮凝剂投加泵故障,PAM药剂继续添加,造成进料口严重堵塞。
问题三:制备系统顶部进药口不下料,进水口双涡流紊乱,药水混合物堵塞进料口,PAM药剂下料太多,导致下料机螺旋卡死。
解决方案:将絮凝剂制备系统与进水低液位、进水电磁阀运行状态、进水低流量连锁,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制备系统应立即停运,保证制备系统内各腔体不会堵塞。将下料螺旋和制备系统搅拌器、进水电磁阀的信号连锁,一旦出现停运信号,应立即停止下料,保证下料口不会堵塞。PAM药剂不下料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下料口搅拌器转速过慢,药剂积累过多导致堵塞,可以适当调整搅拌器频率,增大搅拌器转速;二是因为制备系统进料口堵塞,当下料过多且进水涡流较小时,凝结的药块会堵塞进料口,应当适当调整进水口涡流水量,保证下料及时被进水冲走。
(4)沉淀池系统
问题一:沉淀池出水指标不稳定。
问题二:药剂投加量难以确定。
解决方案:通过小试确定药剂投加量对沉淀池出水情况的影响。当沉淀池保持最大进水量时,混凝剂、絮凝剂投加量分别为一定范围内的数值,出水TP与出水SS会保持在达标范围内的最佳状态。由图2可以看出出水TP的变化与混凝剂投加量变化关系十分明显,加入过多的混凝剂(超过16mg/l)会形成很多沉降速度较慢的絮凝物,当出水较大时,会将这种絮凝物带出,造成出水SS变大。调试过程中发现,混凝剂的投加量维持在12mg/l左右时(±1mg/l),就可以使沉淀池保持稳定出水。由图3可以看出出水SS的变化与絮凝剂投加量变化关系不大。调试过程中发现,絮凝剂的投加量维持在0.45mg/l时,就可以是沉淀池保持稳定出水。考虑到中水处理后会回用至厂区作为服务水,在出水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少添加甚至不添加絮凝剂,因为高分子量的絮凝剂极易导致管路堵塞。
图2 TP的变化与混凝剂投加量的关系
图3 SS的变化与絮凝剂投加量的关系
(5)排泥系统
问题一:沉淀池排泥不及时,导致沉淀池出现浮泥。
问题二:储泥池污泥含量分布不均,脱水机运行不稳定。
解决方案:调整沉淀池排泥泵运行频率,增加排泥泵运行时间,保证沉淀池污泥浓度稳定。另外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定期冲洗沉淀池斜管,也是保证沉淀池出水稳定的有效方式。由于污泥含量不稳定,需要频繁调整脱水机进泥量和扭矩,为了保证脱水机稳定运行,将脱水机冲洗水阀与脱水机扭矩连锁,当扭矩超高或超低时,冲洗水阀动作,脱水机进行反冲洗,这样可以使运行人员有半小时以上的调整时间,保证脱水机安全稳定的运行。更换污泥泵为变频泵,将泵的频率域脱水机扭矩连锁,从前端更加保证脱水机安全稳定的运行。
三、结论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情况,从人均占有水资源来看,我国仍属于严重缺水阶段。因此,为了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建设中水厂,进行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水厂与传统污水厂相比,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希望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运行经验,为将来中水厂的运行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文艺,翟建平,郑俊,等。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J]。环境工程,2006,24(1):9-13
[2]袁东海,任全进,高士祥,等。几种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效果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337-2341
[3]赵联芳,朱伟,赵健。人工湿地处理低碳氮比污染河水时的脱氮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821-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