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节课以“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归纳总结”为教学主线,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理念、目标达成、学生活动及结果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课前发给学生的)或手中的文具,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同时,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比如说,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这两条直线平行吗?相交吗?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如果这样来处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当意外情况出现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预设,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然后我提问: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我预设是学生回答:由点、线、面组成.但是,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有的学生回答球,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当时我就急了,说:“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点、线、面.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我很欣慰,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课后我想,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说:“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进而引入课题.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还有,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当时我就问:“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课后回想,这样不妥,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如下图)举例说明:观察可知,直线a在平面α内,直线b在平面β内,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但是a∥b. 实际上,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所以,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如果这样做,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站起来显得很紧张,我鼓励他不用紧张,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而且回答得非常好.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并请他坐下,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让他一直在站着.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现在想想,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没关系,请坐下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我就不会内疚了.再者,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当学生说出垂直时,我脱口就说:“垂直是相交的一种.”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导致说法不严谨,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这样的一次教学经历让我一直不能忘怀,这样的一次反思过程也让我记忆深刻.这节课告诉我: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勤于反思,才能得到不断进步.我会坚持用深刻的反思促进教学的完美,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努力成为一名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能娴熟、教学风格独特的优秀教师!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课前发给学生的)或手中的文具,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同时,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比如说,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这两条直线平行吗?相交吗?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如果这样来处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当意外情况出现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预设,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然后我提问: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我预设是学生回答:由点、线、面组成.但是,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有的学生回答球,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当时我就急了,说:“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点、线、面.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我很欣慰,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课后我想,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说:“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进而引入课题.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还有,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当时我就问:“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课后回想,这样不妥,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如下图)举例说明:观察可知,直线a在平面α内,直线b在平面β内,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但是a∥b. 实际上,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所以,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如果这样做,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站起来显得很紧张,我鼓励他不用紧张,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而且回答得非常好.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并请他坐下,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让他一直在站着.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现在想想,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没关系,请坐下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我就不会内疚了.再者,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当学生说出垂直时,我脱口就说:“垂直是相交的一种.”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导致说法不严谨,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这样的一次教学经历让我一直不能忘怀,这样的一次反思过程也让我记忆深刻.这节课告诉我: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勤于反思,才能得到不断进步.我会坚持用深刻的反思促进教学的完美,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努力成为一名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能娴熟、教学风格独特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