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性美学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b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影响其精神文化的形成,精神文化形态正是民族文化的内核。20世纪俄罗斯音乐形态是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也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以此为载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俄罗斯音乐思想是综合性的,其美学思想继承传统民俗的审美特征,并加入欧洲音乐元素,地域文化、传统时代相结合,美学理念都在20世纪作品中完美体现,其民族特征的保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以此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文化;民族特性;美学思想
  一、前 言
  俄罗斯历史悠久,中世纪的俄罗斯最为繁盛,并经历了重大历史转变。公元9世纪到17世纪末,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正式确立为东正教。俄罗斯崇拜英雄主义,性格勇猛好战。在古俄罗斯音乐创作中,“英雄壮士歌”正是典型的代表。频繁的战争洗涤着俄罗斯的灵魂,动荡不安的环境使古俄罗斯人愈发变得野蛮,凶残霸道地掠夺和征战。公元988年,正是东正教的信仰拯救了俄罗斯不安的灵魂,并使其成为信仰单一基督教的民族。宗教的怜悯,使俄罗斯人安静下来,学会了忍耐和悲悯,弱化了强势好胜的性格。宗教音乐随之引进,在东方吸收了大量拜占庭帝国的音乐,在西方将西欧器传入俄罗斯,单一的宗教圣咏变为复调式的演奏。俄罗斯音乐随着复调音乐的诞生和演变,其世俗性愈加显著。俄罗斯音乐的质变,是在19世纪的革命催化下,英雄主义、斗争精神渗透进俄罗斯音乐中。“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作品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阶层的生活,战争激发了俄罗斯人的爱国精神、反抗精神。森林的孩子,迸发了与生俱来的孤独的英雄主义、无畏的牺牲精神。“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充斥着不安与奋进,吹响革命的号角,反映了现实特征,对水深火热动荡不安的生活进行了真实写照。不得不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是其中最耀眼的火花。前期作品多为充满明亮与希望,后期作品则多充斥着忧郁与悲剧性。20世纪的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充满着辩证哲学思想的作品拥有两种性格,既有挣扎喧嚣的倔强,也有希望与热情的期盼。之后出现了近现代派的作曲家,在各自生涯中,都有着不一致的风格。首当其冲的是斯特拉文斯基,他是现代音乐的启发者,泛调性、无调性的和声手法在其作品屡见不鲜,并对后来的先锋派作曲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肖斯塔科维奇则则以个人内心开朗直率的个人主义为宗旨,摒弃实验性音乐,注重现实带给人本身的感触。他拥有多种音乐语言,广泛研究巴罗克、古典主义、爵士乐等音乐风格,作品具有多元化特征。他通过引用模仿,创作自己的音乐风格。先锋派作曲家古拜杜琳娜集合前辈们的精华,作品反映宗教哲学,演奏形式追求美学思想。施尼特凯作为古典的先锋派,将“复合构成”作为主题构思,将宗教作为载体,创作营养自我心灵的音乐。
  俄罗斯音乐形态是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将欧洲文化“二元论”的思想以音乐的形态延伸下去。
  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宗教美学
  俄罗斯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在其文化思想中,宗教的地位与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它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并催化了音乐艺术,同时对人们进行了哲学启蒙。宗教信仰是人追求精神满足的必要,也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寻找。在与上帝意志的统一下,体验神圣的宗教情感。表现在音乐中,拥有一种神秘主义特征。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正是这样一种情绪。当灵魂袒露在神的面前时,与神共通交流,达到一种狂喜的精神状态,这意味着寻求一种人神共存的统一,弱化人性与神性,将个人情感消融。艺术就是研究精神生活,音乐语言恰恰反映了深刻的哲学命题。音乐通过宗教这个载体,实现了对人内在的精神修行。音乐不仅服务于神,同时为人带来对人本身的思考,并使人对自身的完整性进行保存。古柏杜丽娜的作品《七言》,运用宗教为载体,数字作曲手法来组织作品。采用巴扬手风琴象征耶稣在十字架上沉重的呼吸,并采用象征耶稣意义的数字来创作作品。
  (二)个人主义的人文美学
  俄罗斯的环境冷峻而辽阔,在具有包容性的同时,又有着苛刻性,俄罗斯民族精神错综复杂。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加耶夫曾说,俄罗斯可能让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1]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俄罗斯民族有一段时期基本处于停滞发展,并故步自封。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宗教思想的发展渗透,造成了与传统封建思想的冲突,先进文明必将胜利,在自觉不自觉的融合浸润中,形成了双重的民族性格。矛盾的价值观形成了专制与自由、暴力与人道、游牧种族基因与封建农民意识、民族主义与普济主义等思想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片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跌宕起伏地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俄罗斯东西方两种灵魂的碰撞,正是东斯拉夫人固有的灵魂和东正教灵魂的交汇。矛盾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俄罗斯民族审美风格具有两面性。她以朴实的面孔对待现实,辽阔沉重的步伐切断幻想,但又以烈酒般的性情开拓着浪漫。比如,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其沉郁的情感孕育着热切的期盼。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将俄罗斯的性格瞬间转化为宽广的气息,俄罗斯的美学观便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佐罗塔耶夫的伤感音乐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音乐细腻敏感,体现了人的价值感。奏鸣曲二号和奏鸣曲三号分别描述了作曲家在紧张的社会局势下的精神转变。从坦然接受走向思考,由思考转向孤独绝望,复杂的音乐语言运用手风琴的不同演奏形态,细致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对人性本质与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不仅表达作者的真情實感,同时引起共鸣,震撼着大众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洗礼。
  (三)新古典主义美学
  俄罗斯的新古典主义体现了新的美学价值,其美学观念又是由哲学观念所决定的。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人文论。用美学概念来说,就是“形式美”:强调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技巧,而不是题材和内容。“艺术有其独立的价值和特有的规律,如果它也有目的性的话,那么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被欣赏和被感受。”[2]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的美不在于作曲家讲述了什么作品内容,而取决于音乐本体构成方式本身。这成为20世纪创新的理论依据,为了显示其独特审美,形式主义者提出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段。“陌生化”就是对现实和自然进行创造性的变形,使之以异于常态的方式出现于作品中。[3]它造就了一种猎奇心态,使人们产生惊讶和好奇心。它是相对而生,与传统价值观相对立,挑战习惯,挑战主流审美,造成一种对立面。并自封为现代派美学观念,它代表了是俄国的形式主义。相比之下,具有这种观点的斯特拉文斯基就是典型的音乐方面的例证。他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乐派,运用多调性、拼接性等音乐手法,使音乐产生新的流派。他使用音乐主题进行变形的方法,使材料简单实用,巧妙地将这些材料进行有逻辑的破坏,形成新材料,既脱离了旧材料的束缚,又没有完全摒弃主题,形成新的自然美学,抨击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具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本质思想。他以形式美的姿态,显示着内容与形式的交相呼应,创造了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学也就正式屹立于近现代形式主义的思想体系中。   结 语
  在BBC录制的《俄罗斯文化》一片中,著名俄罗斯画家伊萨克HYPERLINK"http://www.so.com/s?q=%E4%BC%8A%E8%90%A8%E5%85%8B&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t"_blank"·列维坦HYPERLINK"http://www.so.com/s?q=%E5%88%97%E7%BB%B4%E5%9D%A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t"_blank"强调俄罗斯民族文化是独立的,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要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依托其独特地理环境,寻找俄罗斯自己的发展道路,盲目追随西方是与发展相悖的。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再纠结于俄罗斯东西方归属,他们认为其自身的历史发展道路要有自己的新思路,他们拥有自我意识,寻根斯拉夫主义精神,同时打破其地域性归属。既要割裂,又要保持西方属性。俄罗斯民族自身就是完整的部分,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始终都在俄罗斯精神中。俄罗斯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的独特性,构建了其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东正教与基督教、东斯拉夫文明的融合。因此,俄罗斯有其独立的音乐文化,美学与哲学并举,深厚而丰富。而俄罗斯音乐如此丰富,并得以健全发展,也正是尊重了其民族历史和性格。因此,反观中国音乐艺术及民族文化,要以民族化为主要原则,遵从国情,遵从历史,立足现代,多方位发展丰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本文在重审俄罗斯文化、民族精神的角度上,为我国音乐民族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中国艺术应该结合传统,发扬民族风格,创作具有中国审美风格的音乐,发展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加快中国音乐艺术向民族化特色化音乐层面迈进。
  注释:
  [1]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灵魂[M].陆肇明,东方珏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8.
  [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扬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34.
  [3]阿兰诺夫斯基,张洪模.20世纪艺术文化史中的俄罗斯音乐艺术[J].人民音乐,2000(07):42—48.
  [收稿日期]2019-11-12
  [作者简介]周芳卉(1994— ),女,南京藝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 210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问题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除此之外,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发重视孩子的精神追求和气质塑造,因此高等师范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一个社会形势导致了人们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不再是过去的仅仅要求学生会跳舞就行,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舞蹈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之一。中国特色音乐审美价值丰富,情感体验真实,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主题音乐却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仙剑》系列无论是影视还是游戏,都是在国内掀起热潮的顶级IP。“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無数玩家和观众都陶醉在那优美而典雅的主题乐曲中,回味无穷。真正的好音乐是有画面感、有共鸣的。《仙剑》中的音乐大量运用中国古典乐器演奏,仿佛在用这些乐器描绘一幅唯美的
期刊
[摘 要]双钢琴演奏是一种独特的钢琴演奏方式,常见于二次创作的作品或是组曲的演奏之中。它虽不同于简单独奏与简单合奏,但它的技巧来源,也与这些钢琴演奏方式相联系。演奏者以突出音乐作品的意境美,表达作品深意为主线,利用高超的优化合作技术对作品进行演奏,将作品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将就双钢琴演奏方式的演奏原理以及双钢琴演奏方式在不同作品中的技术运用进行分析,着重阐述双钢琴演奏的技术性。  [关键词]双
期刊
[摘 要]结合实践经验,对管乐演奏中出现的过度紧张现象进行适当分析,阐述管乐演奏“放松”与“紧张”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管乐演奏过分紧张的主要生理表现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克服方法。此外,从心理层面入手,对管乐演奏者过度紧张的克服方法加以探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避免演奏者出现过分紧张现象,提高演奏水平。  [关键词]管乐器;管乐演奏;过度紧张;过度放松  管乐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
期刊
听着舞台上的歌声,一个早在流行的歌舞曲中熟悉了的词儿挥之不去地始终在脑际盘旋:  康巴汉子!  听了他的震魂摄魄、大气磅礴的交响曲《生命》,读了他的部分作品的曲谱,再听他的这场“声乐作品音乐会”—— 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和声与伴奏织体,都那么自然、流畅、亲切,丝毫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它又使我想起了一位老朋友——怪才赵晓生的一篇文章的惊人骇俗的标题——“莫扎特不会作曲” !如今,这个词儿又不由得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原始音乐素材的选择、改编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改编作品难度的把握三个方面,对多声部视唱作品的改编进行论述。并以《尼尔:机械纪元(NieR:Automata)遊園施設》多声部改编作品为例,举实例进行多声部视唱作品改编探究。在选择素材方面主要选择不同音乐体裁的多声部或和声丰富的单声部作品。改编作品的整体效果方面倾向于音乐风格、和声与原作品保持统一。改编作品难度的把握方面,既要保证难度适宜,又
期刊
[摘 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乡土音乐。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正在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消失。所以“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是一件艰难并快乐着的事情,对开发地方课程,落实课标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的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课堂;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期刊
[摘 要]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在奏鸣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本文以其《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中的第四乐章为例,从曲式结构、和声思维及创作特点上详细剖析这首作品。帮助音乐理论的学习者与爱好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本首作品,同时也为作品演奏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曲式分析;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
期刊
[摘 要]  《d小调幻想曲》(k397/385g)是莫扎特一首未完成的作品。这首作品在技巧上呈现“简单”,在音乐上却极具戏剧性和浪漫性。笔者在这里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诠释其未完成的缘由。  [关键词]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作品分析;未完成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108-02  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定居维也纳。他与冯
期刊
[摘 要]目的:让交响乐团以音乐为纽带,成为沟通我国各区域文化的桥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方法:实践调查法。对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对城市文化建设中交响乐团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城市文化建设中交响乐团的经营和管理原则,并对交响乐团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结论:创新经营和创新管理,能够为乐团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交响乐团;推广路径;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