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切除结合负压整复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瘢痕切除结合负压整复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方法

2010年10月—201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深度烧伤后遗留增生性瘢痕的25例患儿(共35处瘢痕),瘢痕病程3个月~11年,瘢痕面积为35~427[83(51,98)]cm2,分布于躯干11处、上肢11处、下肢13处。所有患儿均行瘢痕切除术结合负压固定,其中6例患儿为进一步去除瘢痕,行2次瘢痕切除术,术后均结合负压固定,压力值为-40~-20 kPa。术中切除瘢痕后应用电子弹簧秤测量手术切口张力,患儿的张力值范围为3.43~23.84[7.16(5.59,9.12)] N,根据切口张力大小选择合适缝线缝合切口。术中测定张力较小的切口,于术后8 d首次打开术区,拆线后行负压固定至术后14 d;术中测定张力较大的切口,于术后12 d首次打开术区,拆线后应用生物半透膜行减张固定至术后16 d。所有切口愈合后行抗瘢痕治疗1年、减张固定3个月。术后行切口大体观察;术后半年计算瘢痕面积缩小百分比;于术前及术后半年应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行总体瘢痕评分及躯干、上肢、下肢各项瘢痕评分。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所有患儿拆线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红肿、渗液、破溃;术后半年,外观及畸形明显改善,瘙痒、疼痛等症状基本缓解。术后半年患儿瘢痕面积为0~174[21(9,47)]cm2,较术前明显缩小(Z=-5.16,P<0.05),瘢痕面积缩小百分比为36%~100%[(73±19)%]。患儿术后半年瘢痕各项总体评分以及躯干、上肢、下肢瘢痕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t值为6.42~17.37,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瘢痕切除结合负压固定整复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效果较佳,宜于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中不同的内层敷料对Ⅲ度烧伤兔切痂创面的影响。方法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单侧背部造成Ⅲ度烧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分子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含银生物敷料组各6只,伤后第3天行切痂术后,高分子敷料组兔创面覆盖聚氨酯泡沫、生物敷料组兔创面覆盖猪ADM敷料、含银生物敷料组兔创面覆盖含银猪ADM敷料,均行持续负压治疗7 d。于术后即刻和7 d,分别观察各组兔创面大体情况,测定创周组织干湿比,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烧伤患儿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84例、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96例0~12岁住院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对烧伤患儿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总数的百分比、年龄、致伤原因、性别、致伤月份、居住地、急救措施符合医学常规情况、伤后入院时间、烧伤严重程度以及手术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Mann
目的探讨早期磨削痂后应用VSD治疗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6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根据患者意愿,31例患者采用早期磨削痂+VSD治疗深Ⅱ度创面,设为VSD组;34例患者采用早期磨削痂+常规换药治疗深Ⅱ度创面,设为常规换药组。计算2组患者伤后7、14 d深Ⅱ度创面愈合率,统计2组患者深Ⅱ度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伤后7 d深Ⅱ度创面创缘红肿及创
期刊
目的观察小隐静脉不同处理方式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2010年6月—2015年9月,笔者将97例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关节外露患者(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10 cm),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3例、结扎组32例、吻合组32例,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对照组皮瓣面积4 cm×3 cm~13 cm×9 cm,在皮瓣近端切断腓肠神经及切
期刊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流桥接皮瓣治疗患者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6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5例单侧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烧伤腕部均有广泛的皮肤软组织坏死。患者均先于外院急诊行腕部皮肤切开减张术,于伤后6~12 d转入笔者单位。入院后2~3 d,于患者全身情况相对稳定下手术,手术分2组同时进行,一组行清创术,另一组根据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设计、切取皮瓣。清创后腕部创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