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而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本文通过英文诗《西风颂》的比喻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中英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l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了。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了解英汉民族语言中一些文化差异,可以以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宗教信仰、谚语、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着。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听到这类词语时,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交流中就没有理解的障碍了。
  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特别是儒家,它们都重视悟性,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传’”。人们讲究融会贯通、和谐自然,注重辩证思维,具有综合、宽泛、不确定的特点,有较大的联想空间和回旋余地。与汉语不同,西方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16到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注重形式逻辑,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确、具体的特点。这一差异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上,例如:在一些爱情诗歌里,英语诗歌就会直白地表达爱,“love(爱)”这个字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在一首诗中,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启齿的,公然在诗歌中赤裸裸地谈这些就更是伤风败俗,难以接受了,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美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诗歌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做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甚至于扭曲了诗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冲突,阻碍了两国文化的正常交流。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接触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思维、审美方式,并与中国的思维、审美方式相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英国也像中国一样,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背景,有着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语言-英语正是其文化、历史的积淀,而英语诗歌更是其历史、文化的浓缩。如果真正地读懂了英语诗歌英语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宗教信仰、文化渊源、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思维方式等方面就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对于语言的学习与交流非常有益。
  五、结束语
  随时注意和了解掌握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并把这种识别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具备交际能力。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关注着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交流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的真正原因,从而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罗震山,莫颖.从英汉谚语对汉语的影响看中西文化的异同[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综述了几种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做到教无定法、兼收并蓄,充分利用多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构建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的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篇章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弥尔顿(John Milton)是17世纪著名诗人,凭借着《失乐园》、《复乐园》等长诗,在欧洲文学界几乎与莎士比亚比肩。《梦亡妻》是他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感动读者无数。此诗很短,但句子长,带有宗教色彩。特别是还涉及到希腊神话和自己失明,增加了理解与汉译的难度。本文从解构诗的韵律与语法入手,让读者深入浅出地品味弥尔顿思念亡妻的断肠柔情。  关键词:弥尔顿;悼亡妻;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 要: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该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强调在训练学习者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将中西文化对比始终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能,促进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有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合作学习式的语言文化教学,并对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合作学习;语言文化;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本文通过对英语翻译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的对比研究,得出两者必须有效结合的结论,并对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有龙(dragon)的形象,前者以正面形象为主,后者以负面形象为主。在当前的国际交流中普遍地把中国龙翻译成“dragon”, 但由于“龙”与“dragon”存在本质区别,当前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是否应当对“龙”进行重新翻译的争论。本文从翻译的异化、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翻译的发展等方面,阐述对“龙”重新翻译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   关键词:龙;dragon;翻译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拓展课程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同时,本文在调研已开课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为今后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进步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内容依托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本文将简单介绍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详细阐述该理论对中西文化翻译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对其以后发展与运用作出指导性猜想。  关键词:权力话语;翻译研究;国外;国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研究考查了拼图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效果。研究旨在考察采用拼图式阅读策略进行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授课班级的学生与未采用该教学模式的授课班级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拼图式教学模式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拼图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学习与动机的关系极为密切。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制约他们英语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现状,分析各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提出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非英语专业学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