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大件”到“多声部音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从2007年起,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推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其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革新。这也是此次课改试点工作中阻力与难度最大的一项。
  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分为四门课程,即俗称的“四大件”:和声学、复调音乐、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四门课程都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各自有着严谨而成熟的课程模式,它们各自为政,且分工明确,虽互有联系和渗透,但基本都是各自独立研究与教学的。
  在此次课改试点工作中,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设立了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即将传统“四大件”加以重新整合和适当扩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学实践。这就为我们走出传统“四大件”课程模式的规制,建立新的课程模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一、现状与困境
  “四大件”是音乐院校作曲专业重要的专业理论课,而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其作曲技术理论课程长期是按照“四大件”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这也是几十年来人们不停争议和探索的问题。
  以和声学一门为例,自1722年拉莫发表《和声学教程》,建立和声学理论体系以来,和声学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我国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有高等音乐教育以来,和声学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模式都是从西方引进的,除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外,还有普劳特、该丘斯、辟斯顿、亨德米特等,其基本模式都是以四部和声为主,辅以键盘和声与和声分析。虽有不少专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院校教学需要,进行过各种突破与改变,但始终脱离不了传统“四部和声”思维的教学模式。
  对于作曲专业而言,必须从学术的高度来认识和声,所以“四部和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的,其专业性质与特点,注定了他们不可能达到作曲专业的认识高度,也无此必要。那么,“四部和声”对其中大部分学生而言,就显得既深奥晦涩,而且与他们的专业实际需要脱节,即便艰辛地学下来,也除了能刻板地做一些和声连接习题外,基本没有机会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使得“和声学”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难教又难学,也难以在学生整个专业音乐学习的积累、提高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除了和声学外,复调音乐、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也都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都长期按照音乐学院的专业模式进行教学,也就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由于四门课程的分科教学,需要耗费更多的教学资源,也使得教学事倍功半。另外,由于四门课程各自有着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又不具备将其相互关联的能力,课程之间不能有效地相互支持和补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常常顾此失彼,应接不暇,无法做到有效地综合运用。
  二、改革与挑战
  针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现状以及困境,此次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设立,就对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设立,“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由此,我们可总结出“多声部音乐”课程的几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
  综合性:“多声部音乐”课程打破“四大件”分科教学的局面,而将其有机地合为一体,克服课程间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以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但这种融合并不是换汤不换药地将其简单拼凑,而是要求做到真正地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并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有效地运用于专业实践之中。
  实践性:“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是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简化传统“四大件”中那些深奥繁琐的理论与规则,强调通过直观简洁的理论概念,来指导专业实践与运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立竿见影的实践运用能力。
  基础性:由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向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与社会基础音乐教育,其对作曲技术理论的掌握应以全面而规范为目的。而传统的“四大件”则强调的是理论的高深和规则的严格,这对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打下扎实而规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强调提高他们对于音乐本身的感受与认知能力。
  由此可见,“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四大件”课程的。然而,传统“四大件”的课程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其教学观念与方法已是根深蒂固,面临改革的挑战,必然有着较大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挑战,对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它要求我们改变固有的观念,从传统课程理论与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探索符合改革要求的教学新路;第二,它要求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按照改革的精神,重新整合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第三,它要求我们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建立符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三、探索与突破
  既然以“多声部音乐”课程来整合传统“四大件”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构建“多声部音乐”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针对本人多年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整合“四大件”的课程,重新构建“多声部音乐”的课程模式,作出一些个人的探索。
  (一)逻辑——梳理“多声部音乐”课程教学的整体思路
  既然“多声部音乐”课程是将传统“四大件”课程融为一体,那么究竟该怎样融合,才能使课程不是传统“四大件”的简单拼凑,而是形成一个真正融会贯通的“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体系呢?根据笔者对“多声部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解和探索,将其整体教学思路梳理如下:
  1.以旋律为依据:旋律体现出多声部音乐的主要乐思,是整个多声部音乐组织的表层和基础。在教学中,认识旋律,就为多声部音乐的写作与分析提供了首要依据。
  2.以和弦为根本:多个声部的结合与交织,它们之间必定产生纵向的关系,这种关系即被我们称为“和声”,而和声的根本就是和弦。有了和弦,才有了多声部;有了和弦在横行运动中连接,便产生了和声的功能与色彩。所以,和弦的编配是“多声部音乐”课程教学中最为根本的一环。
  3.以织体为形态:明确了和弦的概念以后,将和弦变化为各种不同的样式,就产生了织体。多声部音乐织体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主调织体又可分为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琶音、和声节奏、自由节奏等;复调织体也可分为单对位、复对位、对比、模仿等不同组合形态。这样,织体便能让和弦“动”起来。
  4.以音色为色彩:明确了和弦与织体,再进一步根据多声部音乐中各声部的作用与特点,按照一定原则与方法,运用不同的乐器、音区和]奏法,使各声部间形成不同音色的相互融合与协调,产生立体的形象与丰满的表现力。
  5.以结构为全局:多声部音乐在时间的展开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构;不同的音乐表达内容与表现方法,就会形成不同的结构段落与曲式形态,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同时,结合旋律、节奏、和声、调性、织体、音色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我们便能从整体上来认识多声部音乐了。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梳理出一个过程完整而思路清晰的整体逻辑,它将传统“四大件”课程有效地整合为一体,并能直观而简洁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突破——走出“四部和声”的思维瓶颈
  事实上,在传统“四大件”课程模式中,最大的制约就在于“四部和声”的思维上。如不走出“四部和声”思维的约束,“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改革就很难取得新的成果。然而究竟该如何走出“四部和声”这个瓶颈呢?
  笔者根据课改的精神,结合个人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为“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弦编配”设计为以下基本步骤:
  1.用首调歌唱旋律,明确调性,并划分其句法结构;
  2.根据调性和句法,以首调概念为旋律编配和弦;
  3.以固定调概念在谱面进行和弦连接写作;
  4.在钢琴上进行旋律与和弦连接的弹唱。
  
  
   此旋律为F大调,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在通过首调唱法来充分感受旋律后,根据和弦连接的原则,并结合其调性与句法。
  
  然后在谱上写作和弦连接,并在钢琴上进行弹唱。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以此方法编配和弦有以下特点:
  其一,首调概念的引入,使得旋律不再是“四部和声”思维中的单个音高的连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个旋律的流畅性,从而为和弦编配提供更加直观的感性依据;
  其二,采用旋律加和弦的三行谱来表示,这就摆脱了“四部和声”中以两行谱为四个声部做和弦连接的约束,使得和弦从旋律中解放出来,编配更为简洁自由;
  其三,摆脱了“四部和声”的各种繁文缛节,而强调的是和弦与旋律的配合,以及和弦功能在旋律中的作用;
  其四,在钢琴上进行旋律与和弦的弹唱,加强了教学的实践性,也为下一步织体与音色的编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因此,与“四部和声”的方法相比,此种编配和弦的方法显然更为简便、清晰,更易于学生掌握,与专业实践的需要结合更紧密。更为重要的是,在突破传统方法的同时,仍然抓住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概念与运用原则,这也为“多声部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构建“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
  “和弦编配”为“多声部音乐”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比较直观和简捷地将和弦织体化,再为织体配置音色,可使“多声部音乐”生动而丰满起来。
  再以上述旋律为例,根据已编配的和弦。
  
  
  此外,按此思路与方法,将其举一反三,还可广泛运用于小型乐队编配,以及各种“多声部音乐”的写作中。
  通过为旋律编配和弦、为和弦编配织体(包括复调织体与主调织体)、为织体编配音色,再从整体上分析与认知多声部音乐(包括旋律分析、节奏分析、和声分析、调性分析、曲式分析等),至此,我们已构建起“多声部音乐”课程的基本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多声部音乐”课程及其教学思路,既简洁清晰,又能较好地与实践运用结合,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将“旋律→和弦→织体→音色→结构”融会贯通,改变了传统“四大件”分科教学的局面,不仅可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能使他们摆脱传统“四大件”课程中深奥刻板的理论,从而打开更为灵活广阔与具有生机的专业视野,这便是“多声部音乐”课程的精义所在。
  当然,构建“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因笔者的探索刚刚起步,能力与经验都不足,同时也受篇幅限制,这里只能简要提出一个思路,更多的方法与原则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积累。
  
  张力 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它探讨和表现的内容越是与人类的本质相关,也就越发具有永恒的价值。西方的交响音乐在近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抽象描绘与阐发的对象,因而被视为最为珍贵的音乐财富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聆听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与阅读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剧本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是极为相似的,因为它们同是撼动心灵的不朽力作,拥有超越历史与种族界限的文化内涵。面对一场经典交响音乐演出,我们在感叹音
近年来,郧西县把控辍保学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举全县之力克难攻坚,基本实现了“贫困学生零失学、残疾学生零失教、教育资助零遗漏”的目标。  聚焦“应读尽读”压责任。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三包”工作机制,双线齐发,双管齐下,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强“党政线”,县委、县政府将“控辍保学”纳入乡镇(场、区)、县直部门年度考核重点内容,縣长亲自挂帅担任控辍保学领导小组组长,推动建立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
瑞吉欧教育体系是世界三大知名的幼儿教育体系,与蒙台梭利教育法一样,发源于意大利小镇,植根于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教学档案记录是其核心教学策略之一,探究其概念、内涵及实施策略或许对改进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教学档案记录的概念与内涵  档案,即“Documentation”,特指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有规范和记录的组合,具体包含与幼儿教育生活有关的照片、音频、想法、表演、
解放前,上海老音专时代的沙汉昆同学,大家说他有“牛脾气”,就给他起了个“沙牛”的外号。解放初期参加土改工作时,他深入民间运用民歌音调写了一首童声二重唱《喂好我的大黄牛》,在土改运动中很是流行。此后,他一头钻进了作曲教学。如今,他虽已步入老年仍“牛劲”十足地研究旋律写作,不断地耕耘,实在值得称赞。  “文革”后,在成都召开的器乐创作会议上,曾提出音乐教学要有“五大件”的倡议(即除了学习和声、复调、配
为了加强音乐理论研究,总结创新经验,提高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质和理论水平,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应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要求,辽宁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生活》杂志社、吉林省音乐家协会、《轻音乐》编辑部、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北方音乐》编辑部于2006年11月联合发起了“第二届东北三省音乐论文评奖”活动。征集对象为:凡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及音乐评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编辑出版、群众音乐及音乐组织管理
加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学习是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核心举措。近年来,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的“原生态”一词,成了音乐领域描述“原汁原味”民歌的时髦词汇,随着一批来自民间的歌手,如陕北民歌王王向荣、山西羊倌歌手石占明等登上大雅之堂,尽管带着浓厚的乡音,尽管穿着“土得掉渣”的服饰,尽管演唱方式显得有些“野”,但他们的演唱却博
“各地要严格执行‘黑名单’制,禁止‘黑名单’供应商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工作。”贵州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管理。  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各相关学校要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技防”手段,推行在学校食堂重要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并通过接入网络,实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食堂的远程即时监管。  各地要严格执行“黑名单”制,坚决将提供虚假招投标材料和不合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特殊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思想解放给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根本性变化。盘点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以及逐步宽松的政治空间和学术氛围是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取改
04年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是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中重要的成果之一。作品由赵季平、程大兆、张坚、韩兰魁、景建树五位作曲家合力创作,2004—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山西省内各地区、各高校演出多场,反响热烈,得到了专业人士及普通观众的广泛认可。2008年7月,《华夏之根》包揽了中国金唱片奖四项大奖——“创作奖”、“指挥奖”、“演奏奖”、“专辑奖”。长久以来,音
谢嘉幸在《走出西方》一文中说,“走出西方”是一个“宏大叙事”。依我看,“新世纪中华乐派”同样是一个“宏大叙事”,而且更为雄伟壮阔。自2003年《四人谈》公开亮出这面旗帜以来,支持者、质疑者各说不一,引起不小争论;这次赴京参加“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双方的争论更为激烈,分歧更为显豁,涉及到的命题也更为广泛而深刻。  自京返宁之后,结合我提交大会的论文《“宏大叙事”何以遭遇风险》和10月11日的大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