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本文确立了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强化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文化特性和人文精神内涵,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承载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重任,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精神本质。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改革 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各高校均以选修形式开设了中国美术美术鉴赏、中国绘画史等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也成为高校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高校美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在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不仅包括美术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而有限的课时又无形中增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应与人类社会进步同步发展。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知识的不断更新,既要考虑局部课程结构需要,也要考虑整体课程体系的要求,既要注意微观调整,又要重视宏观建构。在保存专业独特性的同时,力求渗透与拓宽人文知识,构建科学、人文、艺术等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将艺术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应成为当前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美术教育课程应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即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美术学科应面向社会,依据学生的需要借助人文综合资源优势开设多元的选择性人文学科课程,努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二、构建现代美术教育课程新体系,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性质、功能及意义必需有清醒的认识。高校美术教育的本质并非以掌握单一的技能技巧为目的。它有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关于“美”的哲学,是在教育领域中具体应用,充分体现高度美学内涵的人文精神。高校美术教育也担负起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探讨生命意义而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作用,也是提高社会人群的情感、文化素养、价值观、生命原动力、精神旨趣的根本性问题,加强这些方面的认识,注重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旨趣的引导,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具体的实施。
2.改革传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美术表现力和个性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可依托多样的学科背景,广泛的专业设置,交叉融合,实现教育行为中文化特性的注入。这更需要依靠广大的教师去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美术表现力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调整并开拓新型的文化类型课程或讲座,如美术批评、国学研究、历史及哲学方面、社会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3.改革以往单一化的课程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性交融。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美术教育同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身就不是主从、依附关系,而是相互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有着更重要的地位。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其他学科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双主”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并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美术教育应该根据我国形势的发展变化,相应调整课程的结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基础课程,重视美术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原理,为他们深入学习和钻研美术打下基础。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力加强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必须使学习“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现代美术向着两个方向发展,既有分化也有综合。在课程改革中,为了使课程能够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要,开设选修课是必需的。
1.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树立教育是服务的新观念。所谓教育是服务的观念,是指我们办学搞教育不是从教育的本位主义出发“被动地培养人才”,而是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主动地培养人才”要有市场意识,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基准,在学校要注重个性化的差别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2.要树立新的主体性教育观念。我们强调“主体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教师一方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能动的主体作用。新的主体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更要注重方法的教育。
3.树立整合性教育的新观念。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单一性教育如注重理论的教育轻视实践的教育、注重学校的教育忽视社会的教育、无视跨学科的教育。这种偏移的教育观导致了教育的严重失衡,束缚了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树立整合性教育的观念,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整体教育,既是目标也是生活,它是人类获得全面发展的平衡木。
4.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要由过去的传播知识向知识的创新转变,创新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甚至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要实现其人文理想和体现其文化价值,就必需积极构建和定位面对社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教育理念,应立足中国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善于体现和弘扬当代精神中有鲜活和旺盛的生命力因素,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和价值观。同时,要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做符合国情的改造和运用,使其与新的时代精神接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必要的文化存在。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深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使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观念更加宽泛,使青年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要旨在精微之处,深谙文化内涵在精神之端。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精神本质,它是人对人全面成长意义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新模式的构建,促使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蔡松立.对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教育论丛.
[2]傅立新.《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3]包巍峰.关于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丽水学院学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改革 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各高校均以选修形式开设了中国美术美术鉴赏、中国绘画史等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也成为高校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高校美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在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不仅包括美术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而有限的课时又无形中增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应与人类社会进步同步发展。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知识的不断更新,既要考虑局部课程结构需要,也要考虑整体课程体系的要求,既要注意微观调整,又要重视宏观建构。在保存专业独特性的同时,力求渗透与拓宽人文知识,构建科学、人文、艺术等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将艺术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应成为当前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美术教育课程应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即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美术学科应面向社会,依据学生的需要借助人文综合资源优势开设多元的选择性人文学科课程,努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二、构建现代美术教育课程新体系,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性质、功能及意义必需有清醒的认识。高校美术教育的本质并非以掌握单一的技能技巧为目的。它有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关于“美”的哲学,是在教育领域中具体应用,充分体现高度美学内涵的人文精神。高校美术教育也担负起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探讨生命意义而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作用,也是提高社会人群的情感、文化素养、价值观、生命原动力、精神旨趣的根本性问题,加强这些方面的认识,注重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旨趣的引导,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具体的实施。
2.改革传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美术表现力和个性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可依托多样的学科背景,广泛的专业设置,交叉融合,实现教育行为中文化特性的注入。这更需要依靠广大的教师去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美术表现力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调整并开拓新型的文化类型课程或讲座,如美术批评、国学研究、历史及哲学方面、社会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3.改革以往单一化的课程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性交融。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美术教育同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身就不是主从、依附关系,而是相互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有着更重要的地位。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其他学科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双主”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并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美术教育应该根据我国形势的发展变化,相应调整课程的结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基础课程,重视美术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原理,为他们深入学习和钻研美术打下基础。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力加强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必须使学习“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现代美术向着两个方向发展,既有分化也有综合。在课程改革中,为了使课程能够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要,开设选修课是必需的。
1.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树立教育是服务的新观念。所谓教育是服务的观念,是指我们办学搞教育不是从教育的本位主义出发“被动地培养人才”,而是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主动地培养人才”要有市场意识,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基准,在学校要注重个性化的差别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2.要树立新的主体性教育观念。我们强调“主体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教师一方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能动的主体作用。新的主体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更要注重方法的教育。
3.树立整合性教育的新观念。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单一性教育如注重理论的教育轻视实践的教育、注重学校的教育忽视社会的教育、无视跨学科的教育。这种偏移的教育观导致了教育的严重失衡,束缚了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树立整合性教育的观念,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整体教育,既是目标也是生活,它是人类获得全面发展的平衡木。
4.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要由过去的传播知识向知识的创新转变,创新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甚至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要实现其人文理想和体现其文化价值,就必需积极构建和定位面对社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教育理念,应立足中国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善于体现和弘扬当代精神中有鲜活和旺盛的生命力因素,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和价值观。同时,要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做符合国情的改造和运用,使其与新的时代精神接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必要的文化存在。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深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使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观念更加宽泛,使青年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要旨在精微之处,深谙文化内涵在精神之端。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精神本质,它是人对人全面成长意义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新模式的构建,促使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蔡松立.对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教育论丛.
[2]傅立新.《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3]包巍峰.关于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丽水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