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披着青春,一起上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主简介
  张悦然,山东济南人,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芙蓉》、《花城》、《小说界》、《上海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1年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3年在新加坡获得第五届“新加坡大专文学奖”第二名,同年获得《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大奖赛”二等奖。2004年获第三届“华语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05年获得春天文学奖。长篇小说《誓鸟》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最佳长篇小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中国新生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80后美女作家、“新概念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些媒体炮制的光环,一圈一圈地套在悦然头上,似乎太重了。悦然说,我从来不强调我的出生年份,我也不能代表其它人,我不想做领跑,我就是我。随后她笑笑对我说,“但我很喜欢你刚才给我的身份——张主编。呵呵,这个称呼让我很有责任感。”
  
  水到渠成,鲤鱼游进来——《鲤》缘由
  
  《鲤》系列,在悦然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早几年,不可能,那时候80后作家群都沉醉于自己的文学世界,无人愿意做嫁衣。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仍然坚持文学道路的这拨人,开始慢慢成熟起来,抬起头环顾四周,开始关注身边的这个小宇宙了。
  “青春年少,大家都很坚持自我,我之前对同代人的作品亦很少关注。那时候读的作品,大部分是所谓经典,也热衷于国外作家的作品。而现在我渐渐发现,我的身边不乏优秀作者。这些同龄人的作品,更能打动我。我开始思索,如何将这些我认为是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至于最后他们是否喜欢,这反而不重要了。
  《鲤》的雏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英国文学杂志《Granta》,杂志内容包括报道、小说、回忆录、传记,也包括摄影,偶尔也有诗歌。它给读者提供的‘十位英国最好的青年小说家’、‘十位美国最好的青年小说家’等名单,非常权威,值得信赖。我们希望《鲤》也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在向中国版的《Granta》努力。但考虑到在国内创办一份刊物特别是一份纯文学刊物的困难度,以及我们编辑团队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担心作者资源稀缺,我们还是决定从mook书做起,而且是偏book的mook书。”
  
  我要游到你的心里去——《鲤》风格
  
  一本杂志的风格就是其主编的风格。《鲤》秉承了悦然一贯的风格,优雅、锐利,直指人心。
  
  “鲤的风格,是由现在年轻作家的写作风格和阅读偏好决定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与其它一些弥散着‘小忧郁’情调的青春读物不同,我们希望《鲤》比它们要锐利一些,不要微风拂面,而是希望留下痕迹,是直指人心的。这一点从所选的主题上,可以看出来。迄今为止,《鲤》系列出版了四部,分别为《鲤·孤独》、《鲤·谎言》、《鲤·嫉妒》和《鲤·暧昧》。从这些主题就可看出,它们既是文学的母题,也是与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切面,是我们都会思考的问题。”
  《鲤》的锐利,不是如七伤拳那样伤人伤己,更不是残酷青春的肆无忌惮,它的锐利,掩盖于女性文学的柔软之下,有化骨绵掌的威力。
  但谈及《鲤》的女性文学特征,悦然显得有些委屈。“其实鲤是做给喜欢文学的年轻读者的,并不局限为女性。但我们的编者、作者、读者多数是女性,主题比较偏重内心情感的探讨,加之宣传时冠以‘女性主题书’的称谓,所以给读者这样的误会。我们并没有一味地坚持女性色彩,相反,我们很欢迎阳刚之气。未来考虑主题的时候,也会特别注意这点。”
  
  养一尾鲤鱼,我要对它负责——《鲤》责任
  
  在养这尾《鲤》之前,悦然的生活反而像鲤鱼般自在,写自己的文字,看自己的书,过自己的生活。但自从有了《鲤》,她的角色发生了逆转,开始“感到了责任感”。
  “《鲤》让我的写作比之前有了更多责任感。我有责任通过《鲤》把更多的好作品推荐给大家。很多人在一看到《鲤》的时候,就说它是很小众的、纯文学的,并且替我们担忧市场。事实上,我们在制作的时候,没有想过‘小众’和‘大众’的问题。我们的文学审美,我们对好文章,好小说的标准,决定了《鲤》只会是这样,这是我们唯一能够做出的风格。因此,尽管《鲤》有不同的主题,但它的风格会非常稳定,质量也是会坚持不变的。我们不会因为读者群年轻而降低文学标准。《鲤》认为,年轻人是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会给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他们的文学标准,一点都不低。稿件要符合《鲤》标准,永远是坚持不变的原则。”
  “从长远来看,我有更大的责任,通过《鲤》,改善目前的文学环境。一个更好的文学环境,是需要编者、作者和读者共同去努力的。这种努力,不是通过取悦市场和盲目认同实现的。一定有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地方,这些地方激发作者和读者的思考,慢慢走向彼此认同。《鲤》的初衷不是娱乐读者,况且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可以娱乐读者,这其实是有学问的,要知道读者兴趣的转移,要不断获得新的讯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但是整个《鲤》编辑部,都没有这样的人。我们都不那么关注流行,也很少去研究读者的趣味变化趋势。我们关注的,一直是如何构建好这个平台,使更多优秀的作者走到《鲤》来,走进读者视野。透过《鲤》,使真正的纯粹的文学,能够坚挺起来。”
  
  如何找寻游来游去的鲤——《鲤》困惑Ⅰ
  
  悦然说,很喜欢笔者关于“《鲤》是否会变为同人刊物”的问题,她说这也是她一直以来思索的问题。
  “《鲤》的创办初衷不是办一份同人刊物或同人作品集,我们一直致力于找寻新的面孔。但与此同时,我们从没有放弃对质量的固守。在没有找到足够好的新作者之前,我们宁可选择那些相对成熟,作品质量稳定的作者。而这部分作者,目前确实很少,以至于使《鲤》有同人读物的嫌疑。这也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在谈及寻找合适的新作者时,悦然俨然一位忧心忡忡的主编。她讲述了找寻新作者的不易,也分析了为什么会那么困难。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新作者,包括网络挖掘、其它刊物的引荐、朋友的推荐和广泛的征稿。我们对作者,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作品好,哪怕你远在斯德哥尔摩,我们也会主动联系,寄书,通电话,通邮件,甚至还会担当心理咨询师,去安慰、鼓励作者。我们对作者的年龄,也没有任何限制。80后可以,70后亦可,90后也非常欢迎。对于合适的有潜力的作者,我们会为他量身定做推广计划。比如我们的一个作者,路内,他的作品成熟而稳定,我们举办了读书沙龙,还在新浪读书频道做推广,我们给予了优秀作者一切我们所能做到的。”
  “但尽管如此,找寻合适的新作者的进度还是很缓慢的。原因有二。很多80后的优秀作者,现在已经封笔不写了,写作不能给他们提供应有的体面的生活,他们放弃了。更多的作者转向网络,但网络的支离破碎感,使他们的作品也变得短小、片断化,无章法。我们希望通过《鲤》,重新燃起前者写作的希望,也让那些在网络上继续坚持文学理想的人看到希望。”
  
  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鲤》困惑Ⅱ
  
  尽管悦然一直强调,“如果机遇合适,《鲤》会想变成正式刊物”,但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呢?这让悦然陷入思考。
  “现在的《鲤》系列带有杂志部分的特质——有相对固定的风格、编辑方式,有特别针对的读者群,有稳定的编辑队伍和核心作者群,还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都是一本优秀杂志必不可少的,《鲤》都具备了。但现在不是转变的时候,制约的关键点仍在于作者群的开拓。在所有的坚持中,《鲤》最坚守的是品质,内容品质。我们不会因为任何外界因素而降低对作品质量的要求。而找寻合适的作者就是目前最大的瓶颈。符合标准的作者太难找寻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机遇,这是不能用杂志出刊期来限制的。如果变为杂志,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刊期和作品品质之间的抉择。”
  紧接着,话锋一转,“《鲤》如果变身为刊物,它今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在改善目前文学环境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它将是一个高品质的文学平台,它将催生一系列衍生品,比如读书沙龙、访谈频道等。它将有一个美好而强大的未来。”
  最终,问题还是落在《鲤》何时变身为刊物最为合适?“也许,是要等到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既定的刊期内找到符合《鲤》标准的充足的稿件的时候。”
  
  悦然说,《鲤》是一个容器,从灰扑扑的古老传说中走来,每片鳞片却都闪闪发光。编者的坚持,作者的聚拢,让《鲤》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鲤》有困惑,有难处,但它更有坚持和信念。《鲤》坚持高品质纯文学,它不是小圈子人群的发声筒,它属于所有热爱文学的青年。我们一起,披着青春上路吧!《鲤》的未来,属于所有热爱文学的朋友。”
其他文献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大亨四年(405)四月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市)被发现。咸丰年间被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移置城中武侯祠,现存曲靖一中爨碑亭内。碑高183厘米、宽68厘米,碑文共13行,每行30字。碑尾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在书法史上,《爨宝子碑》与较晚的《爨龙颜碑》称为“二爨”。  《爨宝子碑》书风独特,字体介于隶楷
期刊
绣眼,雀科。全长约11厘米。又称“粉眼儿”、“地瓜眼”、“白眼”、“绣眼相思鸟”。背部羽毛绿色,喉黄色,胸部和腰部淡灰色,腹部白色。翼和尾部羽毛泛绿光。眼圈有白环。常集成小群,飞止于竹林、树丛间饮吸花蜜,食昆虫和果实。经常成双行动,营巢于低树上。性柔驯,鸣声婉转,是著名观赏鸟。  1.用干枯中墨虚虚构出乌的整体结构(注意勾出眼圈)。浓墨点眼,中墨勾出点翼翅及雙足。  2.以藤黄调花青成淡汁绿,略有
期刊
唐代的厚葬之风  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秦汉厚葬之风就非常盛行,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薄葬阶段,到隋唐时期厚葬之风再度风行,而且与前代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风气是如此盛行,以至于皇帝都要频频出来干预。早在贞观前期,唐太宗就指出:  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极雕刻之华,灵辆冥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贞
期刊
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1610—1664)以其静寂枯淡的笔墨特征及山水画风格,在清初画群中享有特殊地位。其山水画主要受到元代倪瓒之影响,此论被学者公认。周亮工说他“喜仿云林,逐臻极境”:秦祖永言其“山水专摹云林,当时极有声誉”:弘仁自己也说“疏树寒山澹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迁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倪瓒画风趋向枯淡、静寂,往往以渴笔淡墨,配以侧锋皴擦来塑造和描绘山水物象,“墨含渣滓,精洁
期刊
展讯  北京  天降金石付斯人——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  时间:2017.06.29-2017.08.28  场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  看点:清代陈介祺被公认为十九世纪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金石学翘楚。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文化熏陶,是清代钟鼎彝器收藏最富、学术成就卓著的金石学家,对中国现代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印学等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后世的考古,藏古、
期刊
我于1902年1月,出生于河南,原籍是杭州,没有兄弟姐妹。父亲叫江焕宜,在外地私塾教书。母亲冯汝兰出生于书香门第。我7岁时父母开始教我写字。教学方法很特别,我母亲用一根比我人还长一点的竹竿,用麻线扎在竹竿头上作笔.打了 桶井水,把大竹竿蘸了水就站在地上写.最初写的字只有三笔,第一笔要写直线,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第二笔是写横线,藏锋回锋与写直线一样: 第三笔是画圆圈,这一笔是比较难的,是从左往右地画
期刊
编者按:2017年4月2g日至7月26日,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书画馆推出了“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共展出作品80件(套),集中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书画精品,全面呈现了“四僧”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期杂志借此策划“四僧专题”,以介绍“四僧”书画艺术为主,让读者对他们的书画面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四僧”指的是弘仁(1610—1664)、髡残(1612—1673)、八大山人(1626—170
期刊
写山水,贵造玄冥之境。玄者,深远也。冥者,幽寂也。玄冥不在景象而在笔墨也。宾虹老以浑厚华滋达此境,后之追随者一味用墨,模糊狼藉,貌似神非,离此境远甚,远甚。余之愚见,求玄冥不必非用重墨,淡墨渴笔亦可得幽邃之致。要以苍茫浑穆之笔出之,层层叠加,虚实映衬,方于混沌朦胧中独出化机。己丑立秋,匏公周凯。  这是周凯2009年作的一则画跋。要理解这段话、读懂他的画,得谈一点山水画的历史。如果说,在山水画初兴
期刊
立雪吴门  区大为,初宇叔端,别署步莲书屋,一啸轩,朱墨两近之斋等,祖籍广东云浮,1947年生于广州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区应禄(1905-1974)虽是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系的西医,然行医济世之外,亦雅爱翰墨,与当时广东艺坛名宿诸如李研山(1898-1961),吴子复(1899-1979)、陈语山(1904-1987)等交往密切,时常往来府中作客,家中也悬挂他们相赠的字画。长于这种环境,区氏自幼接
期刊
编者按:壁画是人类从自发开始艺术创作起就已兴起的美的,为画史称道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实是杰出画家曹仲达、吴道子两人留下的优秀壁画风格,并确立了后世人物绘画的创作范例。近年来,关于壁画的发现、整理、展示与保护逐渐从考古、文物、艺术等学术殿堂中走出来,为世人关注,今年年初网络上有关山西壁画的保护所引发的争议与讨论让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批美术瑰宝进行一次简单梳理。我国古代的壁画主要分为宫殿壁画、石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