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转型

来源 :教学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NDA_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环境法治客观条件与话语体系发生深刻变化, 环境法学研究须予以适时因应。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研究方法与基本话语廓清了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格局。作为环境法学研究逻辑起点和环境法律现象认知的中介概念——核心范畴及其建构须对新时代的转型需求予以回应,从一元的权利或义务本位走向二元的“权利—义务”范畴。环境法治客观条件的变化凸显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化需求,这意味着环境法学研究方法须对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化予以关照,环境法学方法本身也应走向科学化与层次化。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要走出西方话语禁锢,实现话语自觉,建构中国学术话语权,必然需要回归到中国环境法学话语的主体性特征,走向中国环境法治问题的田野,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国环境法治资源,坚持开放并蓄的话语立场。
  关键词 新时代 环境法学研究 核心范畴 研究方法 基本话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客观条件、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 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也决定了环境法学须在规范性与功能性之达成动态平衡,并予以革新。故中国环境法学研究亦需型构新时代的研究格局。格者,认知范围内事物的认知程度,局者,认知范围内所行之事及事之结果。格局不同,事物之认知范围及结果亦不同。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格局型构必将面临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转型。
  一、新时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格局型构需重点关注三大命题
  只有正确认知当代环境法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梳理与揭示环境法学发展与法治需
  求、法治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深度把握环境法学发展的整体走向,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型构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格局。而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研究方法、话语体系则是其中需予以重点关注的三大命题。
  一)环境法学核心范畴选择
  首先須厘清环境法律制度建立与运行之前的价值起点是什么,当以何种核心价值范畴来推进与展开新时代中国环境法治?由此,有必要对环境法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予以系统回顾。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环境权利理论、环境义务理论、环境法益论、环境法权论、环境行为论等议题。上述理论及议题所集中探讨的是环境法律制度建立运行之前的价值起点问题。而若将上述环境法学讨论还原为一个传统法理命题,即为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当前环境法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什么?如何建构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理论?这在当下不容回避。就环境法学四十年发展的进程看,大致呈现着下述不同层面的回答:
  权利理论、义务理论和法权理论等。
  其一,就权利理论而言,在生态危机回应过程中,权利证成与救济成为环境法正当性的来源。从环境权利价值到宪法环境权,再到环境私法权利与公法权利,环境权利理论已然描绘出一张宏伟精致的理想图景。环境法要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没有比借助当代权利话语更好的途径了。其二,就义务理论而言,伴随 21 世纪后中国环境立法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环境义务论在法律规范层面得以进一步呈现。而在环境司法中,相应的以环境权救济为诉求的司法裁判案件亦是寥寥。“以权利话语为依托的学术理论既缺乏描述性功能,又缺乏规范性功能——不仅对法律规范缺少解释力,而且无力指导法律制度的设计。” 因此,义务论坚持只有将义务作为核心范畴,才能妥当解释环境实定法法律现象,将为环境法理论与制度建设提供建构性支撑, 其三,作为新近产生的核心范畴理论,法权说跳出“权利—义务”的本位范式,以“权利—权力”为中心解释环境法学。但法权理论难以解释环境权在实体法中缺位的客观事实,也难理清环境权力与环境权利的边界。在环境法律权利缺位的前提下,“以权利制约权力”易堕入权
  利泛化的自由主义趋向中,导致环境行政权力运作低效甚至无效。
  可以说,上述三种关于核心范畴的认识,在特定领域有优势解释力,是特定环境法治背景下的优势理论。而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个难题——即当三者交汇于同一时空条件时,如何协调彼此在环境法学研究认识上的差异与分歧,以避免囿于不同研究起点、不同观察路径和结论,而可能带来环境法学研究理论根基的破碎化及环境法律本质认识错等境遇。因此“须对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达成共识”。
  (二)环境法学研究方法优化
  当给定核心范畴与价值基础时,如何将其落实到纷繁复杂的环境法律制度实践中?
  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研究方法予以展开研究。即借助类型化研究方法,围绕核心范畴来建构环境法学体系。通过环境法律概念的规定、展开、改造、完善和转化,促进法学研究深化,继而形成具有体系性、一致性的环境法学研究体系。回顾当代环境法律制度研究成果,无论是侧重公益性的环境规制制度,还是侧重私益性的环境救济制度,抑或是公私交融的环境利益衡平制度,均是特定研究方法运用的产物。
  苏力教授曾将当代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概括为:“浴火重生的政法法学,边界模糊的教义法学,部门法学的社科法学转向”。基于中国环境法学在研究方法表现、时间先后等方面所形成发展表征,可将当前环境法学研究方法归纳为——表浅化的社科法学、隐逸的法教义学与迟到的政法法学。
  首先,社科法学方法在潜意识或不自觉中被大量应用,但又多仅停留于社会科学研究表层,尚未真正进入法学研究方法深层。在立法研究中多采用环境质量的定量描述以论证环境立法的必要性,同时采用管理制度借鉴展开比较法研究。而在执法研究中对执法的利益得失、执法效率进行评价,多采用传统社会学的实证调查方法。然而上述研究
  方法难称真正的“社科法学”研究。其过度强调社会科学成果的引介,而忽视“法学”的转译功能。同时若对不同类型社科法学研究成果缺乏法教义学转译,易致使不同层次研究成果间缺乏法学意义上的逻辑关联。而不同学科背景下的观察,则因理论视角差异而导致无法求得共识,更无法聚焦法律的有效解释与适用,从而陷入法律外部的价值纷争,难深入至法学应用层面。
  结 语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的新时代,不仅为环境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场域,同时对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的三重转型预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将摆脱先验理论的束缚,走向中国特色的环境法治实践;标志着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将从浅层的经验描述与现象观察走向深层次、科学化的理论建构;意味着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将走出西方话语禁锢,掌握中国环境法学话语权,逐渐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模式推向世界。
  作者简介:
  马佳  性别:女,籍贯:河北省邯郸市  民族:回  出生年月:1985.08,职称:讲师,学位:硕士,院校: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其他文献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投身自然,既能收获喜悦,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指南》也指出:“幼儿的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  1. 玉米掰掰乐  五月底,幼儿园小农场的玉米熟了,在一次散步中孩子们发现了玉米须变黑了。玥玥大喊:快来看呀,这是玉米,这个玉米已经熟了。”李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要标志,成为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中小学师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科学文化知识、时事政治及开展娱乐活动的同时,网络对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影响及传统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的挑战就更加不容忽视。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就
期刊
一篇佳作就像一副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它需要精细的语言雕刻而成。然而在学生积累匮乏,遣词造句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已经变得迫不及待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精雕作文的解决问题策略,并在精雕一个字、精雕一个词、精雕一个句子、精雕一个片段等四个十字路口,埋下精雕细刻的种子。在精雕作文之路上,让学生们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攀登作文的巅峰!  一、精雕一个字,让作文闪现星光亮点。  根据内容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在基础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大部分基础的数学知识都是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将其夯实。所以,用适合小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现如今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生存的法宝,高校永远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管理者应从根本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地了解“95后”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大学生也应认清国家发展的形势,按照高校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互联网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助力因素,使社区治理与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然而跻身于新时代,智慧社区发展要切实注重以人为本,以居民的认可度为关键目标;注重法律完善,防范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辅以德治,内外兼修;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举措这四方面,使得“智慧社区”形成良性发展,在社区治理中完美的发挥“智慧”的作用,最终达到共治、共建、共享,实现智慧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关键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其实主要是教会小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启发他们可以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自我的价值。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一种符合人性的需求。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小学生,不仅仅要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同时还应当重视社会核心文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生命教育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命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很
期刊
【摘要】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从人才管理方面,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工作开展方面不仅要保证良好的校园秩序,还要开展德育教育,进而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本文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并分析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希望对学生管理方面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期刊
摘要:由于诸多社会原因,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责倾向、挫折适应问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等,在中学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因为这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两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起着重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历史使命,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不断渗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应有地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渗透教学  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而德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