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整理创作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五本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商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本文将从“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和商人形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言” “二拍” 商人形象
   因为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刻画商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贬义。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商人,其中不仅有反面的商人形象,还有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这些商人形象的生动塑造体现了明朝时期人们对商人这一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这时期的商人形象的描写是对前朝文学作品的继承,也给予后世创作以思考。
   一.商人的正面形象
   1.有情有义的商人形象
   中国的传统观点是情与义很难两全,也因为商人的商业性,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经商求利,根本就不顾感情。但在“三言二拍”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就整理创造了很多重情讲义的商人形象。
   卖油郎秦重是《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人公,他喜爱“花魁娘子”,努力挑担卖油积攒了十两银子去见她一面,但因为地位低下受到轻视。但在后来“花魁娘子”受到吴八公子凌辱时,秦重不计前嫌,在她需要帮助时及时救了她。因为他的深情善良使得花魁娘子最后主动提出嫁给他。秦重身为一个沿街挑担叫卖的卖油郎用他的真诚情谊赢过了权贵富豪,最后也赢得了花魁娘子的心。文中的秦重用一个“至诚君子”的形象收获了“花魁娘子”的真心,也打破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商人逐利轻情形象的偏见。
   除了秦重,“三言二拍”也出现了很多有情有义的商人代表,这些有情有义的商人给“三言二拍”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片面认识。
   2.勤劳坚毅的商人形象
   “三言”中的徐老仆原本是徐氏的下人,在徐家家主死后便与徐三娘一起被赶出徐家,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即使他已经年老,但他依旧选择努力经商,最后取得成功;《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因与表哥争执而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外出经商。而后的他便靠冶铁挖煤发家,又开始拓展产业,使得没有户籍的贫民百姓人人都有工作。看似成功的他在创业过程中必定很艰辛,但也因为他的努力勤劳和独特眼光让他可以在商业取得成就。
   这些故事表明商人的成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靠他们的坚持和吃苦耐劳,努力拼搏而来的,商人与其他劳动者一样,都是靠自己得双手劳动创造财富的,所以他们应该得到与其他劳动者同样的地位。
   3.忠厚诚信的商人形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人要讲诚信,人不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诚信是商人经商的准则,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文若虚是个做生意经常亏本的普通商人,但他在有次出海的过程中时捡到了一块龟壳,而后以五万两卖给波斯商人玛宝哈。后来文若虚才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龟壳,而是稀世珍宝鼍龙壳。在交易过程中,文若虚和玛宝哈两人都做到了诚信待人:文若虚对于鼍龙壳的来历没有造假骗人,而是如实相告,告诉玛宝哈这是自己拾得的,就算最后得知鼍龙壳的真实价值也没有抬价;而识货的玛宝哈也没有欺瞒,在交易过程中一直提醒文若虚加价。这个交易过程中两人始终以诚相待地完成了交易。在得到这笔钱财后,文若虚还分给了同行的伙伴一些银两,对于帮助过他的人更是加倍酬谢,这足以看出他是个诚信忠厚的商人。
   二.商人的反面形象
   虽然在“三言二拍”中有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但也存在贪慕虚荣、贪财好色、贪婪无厌、见利忘义的商人形象,他们在最后也都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
   1.贪财自私的商人形象
   追名逐利是商人的本性,但过于贪财自私则可能会收获相反的结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出现的好色商人孙富因为自己的私欲拆散了一对本该幸福的恋人,后来被众人唾骂;《醒世恒言》里的范二郎和周胜仙相互爱慕,但周大郎因为范二郎身份低微而不同意两人的婚事,他想利用女儿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是这样一个贪财自私的商人最后失去了他唯一的女儿;在《卫朝奉狠心盘贵产》中,卫朝奉是一个开解铺的商人,他为人十分贪财,有许多昧心取利的方法,经常用不好的珠宝玉石来交换上乘的珍宝。但也由于他的贪婪,最后得到了报复。
   2.贪图美色的商人形象
   商人是个钱财较为富足的职业,但是俗话说的好:饱暖思淫欲,商人在钱财充足时经常会开始思慕女色并沉迷其中。而在“三言二拍”中的负面商人形象中也大多主要以贪图美色为主,他们其中有些人還因为留恋女色而摊上官司甚至于搭上性命。
   在《警世通言》的《乔彦杰一妾破家》一文中叙述的是一个商人因为好色最后取得恶果的故事。乔彦杰是个来往做买卖的商人,有一次看到船上美丽的妇人周氏便当即买下,当晚同铺而睡。后来再次外出,又流连于另一女子,家中周氏与小二勾搭成奸,后来乔彦杰的女儿还被小二奸淫了,高氏愤怒杀死小二。最后周氏、高氏与乔彦杰女儿相继死去,而乔彦杰也因家破人亡选择投湖自尽。其实正是因为乔彦杰的贪图美色,才造成了这几个人的的悲剧。
   三.“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虽然关于商人的小说在明清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中的商人形象也得到了不少的改动,甚至于其中提倡的思想观念也与前朝有很大的区别。但不能否定的是,“三言二拍”也继承了前朝文学作品不少的特点。首先是内容和形式方面,在内容上,它继承了之前文学作品中贪财好色、奸诈贪婪的商人角色,形式上继承了宋元时期通俗文学的形式。
   在继承中,“三言二拍”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商人形象的塑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传统文化对商人的影响体现在它对于商人恶的方面的惩罚,虽然商人带来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但是这些新的东西是不能违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商人好色、贪婪、淫乱的一面,我们必须加以批判。比如前文中提及负面的商人一般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尾。传统文化对商人的渗透还表现在它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几位“楷模式”的商人形象。如轻财好义的商人吕大郎,贞节的花木兰式女商人黄贞女,忠心报主,无私无欲的奴仆式商友徐老仆等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商人相比较,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人。    2.发展
   在“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塑造其实与之前的文学作品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继承了之前的一些特征,但这时期的商人塑造也给与了后世作品不少的启发。商人是可以作为主角出现在文学作品上的,而且商人的故事题材丰富,非常利于创作,而对于商人形象我们也不可以一味贬低。最主要的就是体裁的启发,“三言二拍”是短篇白话小说集,它继承学习了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后世创作也可围绕这一体裁进行创作,比如清朝出现的一些短篇白话小说,《鸳鸯针》《清夜钟》等。
   除了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有所发展外,“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描写还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仕商双边互动的增加。在中国古代,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商人与读书人之间的互动经常只是商人到读书人的单边流动,即商人可能会弃商从文,但读书人很少会弃文从商。但这个现象在商业发达的明清时期就逐渐减少了,更多的是读书人与商人的双边互动。在“三言二拍”里也有仕商儒商的身影,自幼读书的王禄做了盐商;而世代儒门的程宰则千里迢迢地到辽阳地方为商;读书不成的潘甲亦出门做买卖……这些人皆放弃了科举。《初刻拍案惊奇》中王生的婶婶在王生家境中落时鼓励他去经商而不是去考取功名,这是因为在当时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是一件地位低下的事情,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从商或者从仕。当然,也有不少的商人期盼仕途,比如江陵富商郭七郎即使家资万贯,依然希望当上大官,荣归故里。
   然后是思想觀念的改变。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思想,比如商官相等;而且它还罕见地提倡一种冒险精神,冲击了传统的儒家观念;还有就是道德标准也受到挑战。古代传统文化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万恶淫为首”是传统社会最速行的道德标准,而商人蒋兴哥对自己那位受诱骗失节的妻子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反映了封建贞操观念在商人阶层中的淡化,这种淡化是以对“人”的尊重为基础的。最后蒋兴哥和三巧儿的破镜重圆更是重新定义了传统的贞节观念。
   最后是义利情关系的重塑。传统思想认为义利不能两得,常常讨论关于两者之间取舍的问题,而传统观念则更为提倡“重义轻利”这样的义利观。但这种观念就是正确的吗?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他重义但也不鄙利。他曾说:用不义的方法得到富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像天上的浮云;而只要利是正当所得就可以去追求;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就像前文论述的那些有情有义的商人,他们虽是追逐名利的商人,但是他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他们共同证明了义利两者并不矛盾;然后就是情大多数人对商人的印象就是“重利轻别离”,但在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痴情的商人形象,比如之前说到的卖油郎秦重、蒋兴哥等等,这些商人虽然经商做生意,但在感情上仍是个痴情郎。“三言二拍”表达了一种不一样观念:商人重义也重利,重利也重情。
   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冯梦龙.喻世明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9]邱绍雄.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J].岳阳大学学报,1992,5(2).
   [10]韩亚楠.《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构[J].人文论坛,2012.(2).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被誉为日本民族的心灵故乡,集子里收集的和歌也被认为日本和歌的起源。该集子共收集了156首吟咏杜鹃啼鸣的和歌,主要有夏季季语、农耕报时、相思之情等意象;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除了受中国文学元素的影响外,也深受日本文学的主题和“万叶时代”和歌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古典诗句 《万叶集》 杜鹃 意象   被誉为日本民族心灵故乡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阅读日渐重要而高中生阅读却是不尽人意的现实,提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学会从深阅读中走向真写作,让阅读与写作成为心灵之需,从而构建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并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深阅读 真写作 充实自我 提升自我 绽放自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内容摘要:在毛泽东时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几千年从未有之巨大变化。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始终处于贫穷落后的阶段,面对列强欺压只能软弱挨打,中国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图变。在当时,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渴望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重西学而轻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超越传统文化的毛泽东诗词开始出现,展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对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始于1959年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我将从危机的肇始与恒常反思、危机的表现与形成探究、危机的应对与探索实践这几个维度对于历年来的诸多文献与学术专著进行梳理,通过探索学科的发展方向,把握比较文学学科本质,明晰学科未来发展道路。比较文学处于永恒危机之中,回顾与反思过去的危机可为当下比较文学研究与发展指明路径。   關键词:比较文学 危机 反思   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始于19
内容摘要: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大大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创意等新兴写作的实践与研究步伐,课程的新构迫在眉睫。传统写作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应该继承写作思维学与文体写作意识的优秀成果,并将新写作媒体与实践中的文体新变知识与理论加以研究与总结,纳入基础写作课程新构。不但要将网络、新媒体、创意写作这些实践与研究的新成果深细化吸纳,而且要深入各类写作现场,理清各种新环境中的传统文体或新兴文体的文体思维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因为自身具有的迅捷、便利等特点不仅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推动了各个领域的改变和发展。创作语境的变化以及文学视觉审美形体的变化,扩大了当代文学传播影响的范围。所以,当代文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建立全新视觉文化评价范式和话语体系的方式,提高文学视觉素养,才能在满足当代文学的视觉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内容摘要: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美国文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思想服人,情感动人,文学感人的目的。本文将选取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三个典型作家及其作品,旨在探讨在充分尊重课程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美国文学的教学中。   关键词:美国文学教学 课程思政 路径   课程思政是在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上
内容摘要:《江格尔》是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内容浩瀚、篇幅宏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江格尔》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在新时代,传承《江格尔》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媒介。《江格尔》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扰,如国民重视度低、“江格尔齐”老龄化等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审美文化改变、传承人培养困难、商业扭曲化严重等。因此,需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商业良性参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中国学者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對外译介和传播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搜集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或对外传播为主题的论文,并从具体的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发掘其特点和问题,为后续的翻译和研究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文学作品 外译 翻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
内容摘要:“唯美”诗人邵洵美后期诗歌表现出了成熟的艺术风格,注重音律形式与诗歌内容相辅相成的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论。这一理论对古典诗词具有深层的相承性,古典诗词创作中的韵律形式及表达方式,在邵洵美诗歌及创作理论中均有体现。邵洵美对古典诗词的相承性,尤其表现在对宋词的学习与借鉴,宋词创作中的音律换韵,对邵洵美诗歌理论中“最好的秩序”有直接的影响,宋词含蓄委婉地表达方式,对邵洵美提出的“曲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