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年试点实践为样本,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和构建意义,阐述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要素,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和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三个方面来实践,为其他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及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066-02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在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学习,接受教师和师傅的教育[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用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科学的管理机制及评估形式,施行各专业人才教育全过程的总称。其基本要素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教育的有机结合,重要特征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为样本开展研究,结合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努力构建适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保障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培养出企业和社会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明确了育人的两个主体及人才培养的四个递进阶段。企业和学校是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两个育人主体,二者结合即“双主体”[3]。“双主体”理论首先明确了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更希望校企双方能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以学校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其次,“双主体”理论重点强化了校企双方对等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强调了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全程参与的职责。
   校企双方经过合作调研、协商讨论,在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室搬到了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构建了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为目标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根据认知和技能成长规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职业体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四个阶段[4],打破电力施工行业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质的飞跃[5]。
   三、“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南通开放大学与江苏永达电力电信安装有限公司自2015年开始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致力于培养理论和实践兼擅的新生代技工。因此,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我们通过邀请电力行业及合作企业的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和行业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了本专业“培养能适应自动化设备及供配电系统技术支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行业基本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需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抓手的新型课程体系。行业专家、学校教师和企业師傅共同参与,三方协作,研究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及内容的必要性、课程开设逻辑序列、课堂教学与企业学徒的有效衔接、教学任务的承担分配等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分解成了5个主要就业岗位(电力线路巡检员、电气设备维修员、电力设备安装调试员、电路及设备检修员和电子产品图制版员),再将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将主要课程模块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根据教学主体不同,再次区分为以学校为主导的学校本位课程体系和以企业为主导的工作本位课程体系。
   3.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形式,从使用方式角度看,可分为基本途径和综合途径。从高职教育特点考虑,培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指课程教学、实验与实训、社会实践三方面,综合途径就是“产教融合”,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精心组织教学实施
   大力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推行“双师授课”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现场中学。课程的教学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和师傅来共同实施,“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融合”助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6]。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职业体验→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岗位能力”四段递进式育人模式。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的学徒,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    1.职业体验认知阶段。安排在第1学期入学初期,时间为一周。一是作为电力行业的一员融入行业中去,观摩企业技术精兵的技能比武,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技术崇拜,感受到师傅们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生产岗位,增加其职业认知,辅以职业道德、产业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划等宣传培训。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其树立职业理想,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同时企业和学徒进行双向选择,学校配合把关,满足全部条件方可进行后期学徒工作。
   2.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在2、3、4学期,每期4个教学周,校企通过“课程内部交替衔接”模式,完成培养方案中工作本位课程的教学。工作本位课程在设计时不再关注学科课程的内部体系,而是使用企业生产实际中适合教学的项目,融合横向关联课程,让学生以逐个解决实际问题、完成项目为抓手,进行生成性教学,帮助其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础原理部分的解释和引导启发由学校专业老师承担,实践技能的示范和技巧,以及关键问题行业内部的理解和约定则由企业师傅在岗分组带教(每组5名),每组每周在四个岗位接受学习,以此循环。本阶段结束后,对学徒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核通过的学徒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职业技能培养阶段。本阶段安排在第5学期,为期8个教学周,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工厂供配技术和工厂供配电技术四门工作本位课程进行融合。积极推进企业、行业高度参与学徒“高压电工入网证”必备理论及实操的培养。根据“高压电工入网证”的取证需要,学徒先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再到企业岗位上进行真实操练和技能优化,最后到行业接受专家指导考核。学徒的职业技能水平不断螺旋上升,通过鉴定的学徒今后才能在企就业上岗。
   4.岗位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安排在第6学期,为期10个教学周。根据前三个阶段的学徒综合考评情况,将学徒安排到适合的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培养其适岗工作能力。同时,在师傅和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关注产品特点和生产过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顶岗实习结束后,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联合开展学徒评价,对能否出师和出师学徒的岗位分配进行商洽,对岗位考核优秀的学徒,可提前带薪上岗[7]。
   (三)完善长效合作机制
   教学运行机制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如何突破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重点是要建立好组织机构和定期会商机制。首先是要建立起由校企领导、产业高管、校企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做好项目的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和政策保障。其次是要建立由学校专业骨干与企业技术、业务骨干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会商(每学期至少一次),搭建交流平台,负责落实合作方案、优化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等专业建设指导工作[8]。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合作机制,逐渐形成了“培养目标共商共定、课程体系共研共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组织共施共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四、小结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实行“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强化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意识,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晖.财经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2):6-10.
   [2]李雪峰,陈晓军.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基于江蘇开放大学与江苏永达电力的合作为样本[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6):9-13.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4]陈晓军,吴长贵.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31(2):11-15.
   [5]吴长贵,陈晓军.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31(4):18-21.
   [6]蔡元萍.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6(18):203-204.
   [7]陈晓军,孟莹梅,吴长贵,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实践探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2C/3C):97-101.
   [8]伍建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5):262-264.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音乐游戏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音乐游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以一次大班音乐游戏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为例,通过观察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幼儿园集体绘画教学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对教学活动的现状进行客观陈述;其次,针对本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作为高等法学教育课程之一,在证据法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证据法课程的专业内容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证据法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课程思政关键在于将证据法课程的知识性讲授和思政元素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渗透到授课过程中,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证据法;路径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地铁和城市形象皆为当下热点话题,两者的融合已具有社会研究价值。而智能化技术和高科技的不断涌现,使城市地铁广告形式更加多元化。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南京地铁广告存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全面提升古都城市形象。  [关 键 词] 城市形象;古都;地铁广告;创新  [中图分类号] K982.5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后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很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探索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课程结构新模式,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分析SPOC、雨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内涵,设计并提出了以SPOC、“雨课堂”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打造出能
期刊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剖析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出发,重点阐述如何积极寻求培养职业能力途径:确立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在低年级阶段,大学生如能尽早开始职业探索、做好学习计划,就能更好地将整个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低年级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正处在职业生涯定位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职业发展道
期刊
[摘 要] 一直以来,丽水格外珍惜、不断挖掘、用足用好浙西南革命史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弘扬和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本土高校应巧妙地挖掘利用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浙西南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将宝贵的浙西南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并将它应用到本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凸显红色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  [关 键 词] 浙西南;红色文化;教
期刊
[摘 要] 以三峡大学为例,面向三峡大学全体学生,通过研究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现状来分析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活和教育事业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和社团采访的方式,将量化数据研究和质性分析访谈相结合,分析高校社团现状并为大学生选择社团和社团建设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社团;问卷调查;社团采访;社团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存20多种,其中贯穿的红色文化基因对师范类艺术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产生共鸣的情感教育,传承文化的实践作用。  [关 键 词] 地方戏曲;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024-02   一、师范类艺术生的特点  
期刊
[摘 要]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包含的内容是人类历史的管理活动,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相连,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管理学课程思政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管理学课程中的思政逻辑;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