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已进入学习型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使命有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学校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能够不断更新、完善、超越自我,独自应对各种新的不同的挑战。本人是一位化学教学者,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运用直观教学,让认知过程形象化
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感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利用直观教学就能较好的遵循和促进这个过程,例如: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有一种好奇的心理,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在进行课题1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组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让学生通过感官的强烈刺激,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可大胆创造,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分子"一节时,可用香水瓶在讲台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内便清香扑鼻,问:对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另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两个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选择其内容时,只要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 进行社会实践,让认知具体化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到身边的母亲河──桃花江,实地看受到污染的部分河段后,提出问题: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 再到水厂实地看生产流程,了解"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对水进行净化,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组实验: "树叶与酸雨"的反应; "锌粒与酸雨"的反应; "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然后带领学生到本县以生产水泥和石灰为主的工业重镇实地考察,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工业灰尘对大气的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老师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热爱和向往。如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假期对当地的土壤进行酸碱性的调查,对当地农民的肥料施用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分析讨论本地农业的基本现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研究家里的洗涤剂、调味剂、日用化工产品的性质和用法,让学生知道一些日用品会对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让学生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 利用模型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很多,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化学知识很有必要。让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 创设化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 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们提供了一条新闻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 报道的内容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與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下面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师减轻了许多困难,改变了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中一堂死水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学习型和创造型人才。
一 运用直观教学,让认知过程形象化
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感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利用直观教学就能较好的遵循和促进这个过程,例如: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有一种好奇的心理,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在进行课题1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组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让学生通过感官的强烈刺激,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可大胆创造,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分子"一节时,可用香水瓶在讲台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内便清香扑鼻,问:对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另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两个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选择其内容时,只要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 进行社会实践,让认知具体化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到身边的母亲河──桃花江,实地看受到污染的部分河段后,提出问题: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 再到水厂实地看生产流程,了解"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对水进行净化,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组实验: "树叶与酸雨"的反应; "锌粒与酸雨"的反应; "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然后带领学生到本县以生产水泥和石灰为主的工业重镇实地考察,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工业灰尘对大气的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老师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热爱和向往。如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假期对当地的土壤进行酸碱性的调查,对当地农民的肥料施用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分析讨论本地农业的基本现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研究家里的洗涤剂、调味剂、日用化工产品的性质和用法,让学生知道一些日用品会对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让学生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 利用模型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很多,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化学知识很有必要。让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 创设化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 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们提供了一条新闻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 报道的内容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與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下面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师减轻了许多困难,改变了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中一堂死水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学习型和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