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全稳定问题多发生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所以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亟须解决。本文将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视角出发,以“关注优势”为导向,重视重点关注学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将“问题”重新赋予正向意义,建立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3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近年来,高校自杀、伤害等安全稳定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忽略了学生积极的一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它已无法适应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本研究将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视角出发,以“关注优势”为导向,重视重点关注学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将“问题”重新赋予正向意义,从积极角度建立有效的解决之道,为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重点关注学生的内涵
关于重点关注学生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贾魁(2007)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一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困惑问题突出。李四芬等人(2010)认为重点关注学生是指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的高发、多发因而需要必须密切关注的学生。对于重点关注学生的分类,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和学生管理经验,将群体分为4-13种不同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学业问题型、家庭经济困难型、生理问题型、违规违纪型(行为异常型)、心理问题型、网络成瘾型、突发事件型等类型。
2积极心理品质的概述
Peterson和Seligman 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并确定了六种核心美德,24 种性格优势;我国学者则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能够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由个体内部特征与外部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形成。孟万金、官群教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提炼出六大维度 20 项积极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3积极心理品质在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中的意义
3.1引导教育者、学生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
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心理和行为问题是危机的结果,而缺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排斥,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导致问题的加重。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具有赖以生存的积极品质,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看到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及积极品质形成的潜力,通过一定的干预策略强化他们优势积极品质、培养弱势积极品质进而达到消除他们存在的问题。转换“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心理负担,在接受问题的同时能更好地当看到问题背后的积极力量,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体现更新的高度和更大的包容性,也更容易产生效果。
3.2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重点关注学生人格塑造与长远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品质决定着三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不少学者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有意义的生活的追寻、心理健康等都有显著的影响,是“抵御心理疾病的最好武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善人格、提升品质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能更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并提高心理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普遍具有这样的共性特点——缺乏某些关键的积极心理品质。所以,要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教育育人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教育工作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育。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作为身心健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关注学生固有的积极潜力和积极能力的开发,重视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4积极心理品质视角下重点关注学生干预模式的构建
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管理者常常把这类学生列为维稳对象给与重点“照顾”,在日常的管理中把这些学生和“正常”学生区别对待,这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家校共育中也难以得到家长的配合,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重点关系学生的心理干预需从“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重视學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分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适合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的途径或模式。
4.1建构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模型
不同人群,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各不相同。李自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品质是自我管理与谦逊、知识与智慧;孔海燕的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序列上存在差异;犯罪青少年优势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爱、信念与希望、宽容、求知力;劣势品质为真诚、领导力、洞察力、幽默风趣、创造力;具有留守经历的贫困生较之非贫困生独立自主,适应性强,自我管理与调节能力较好等特点;理工类大学生优势品质为真诚、心灵触动、勇敢、热情和希望信念,劣势积极心理品质为公正、自制、好奇心、创造力和领导力;此类群体中存在性别、学科、年级、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重点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测量,从而构建其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式,呈现出不同类型重点关注学生发展较好和较差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品质,培养欠缺品质。
4.2加强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有研究还将个体的资源分为积极和消极 2 类,并认为个体表现积极或消极取决于个体给哪股力量注入更多的资源。近几年,不少学者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吉洛姆( Gilham,2006) 等研究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六个月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训练项目,取得显著效果;王新波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时把它分“关键期品质”和“控制性品质”两种,并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设计;此外,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
因此,在获取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情况后,可发挥其优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其劣势积极心理品质。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培养其社交智慧、创造力、领导能力等;学业困难学生应注重自制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学生应考虑抗挫能力和希望信念的培养。
4.3推動家校积极心理品质的共育机制
研究表明,家庭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存在较大的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积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父母的适当期许能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让家长知晓学生在校情况外,也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培养理念,可将学生各学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试结果、培养方案告知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配合,积极推动家校共育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培养计划中。
参考文献
[1]贾魁.浅析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
[2]李四芬,洪鹏,丁黎,等.落实“重点学生”关照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3]周生虎.加强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工作的思考[J].教育论坛,2010,(8).
[4]李鹏,张江昆,宁子森,等.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分类界定[J].管理观察,2016,(6).
[5]Peterson C,Seligman M E.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任俊.积极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7]洪炜,徐红红.应激、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3).
[8]吴九君,温小平,何莉,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
[9]Seligman ME.Positivehealth[J].J Appl Psychol,2008,57(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1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8-9-10.
[1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13]孔海燕.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7,(5).
[14]方珏.高职院校留守经历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J].心理月刊,2020,(14).
[15]李永慧.理工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09).
[16]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1).
[17]Gillham J.E.,Hamilton J.,Freres D.R.,Patton K.& GallopR.Preventing depression amongearly adolescent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 A randomiz edcontrolled study of the Penn Resiliency Program[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6,(34).
[18]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19]张小菊,赵敬.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的实践研究”(2019LSZ037)。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汉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3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近年来,高校自杀、伤害等安全稳定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忽略了学生积极的一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它已无法适应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本研究将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视角出发,以“关注优势”为导向,重视重点关注学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将“问题”重新赋予正向意义,从积极角度建立有效的解决之道,为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重点关注学生的内涵
关于重点关注学生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贾魁(2007)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一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困惑问题突出。李四芬等人(2010)认为重点关注学生是指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的高发、多发因而需要必须密切关注的学生。对于重点关注学生的分类,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和学生管理经验,将群体分为4-13种不同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学业问题型、家庭经济困难型、生理问题型、违规违纪型(行为异常型)、心理问题型、网络成瘾型、突发事件型等类型。
2积极心理品质的概述
Peterson和Seligman 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并确定了六种核心美德,24 种性格优势;我国学者则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能够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由个体内部特征与外部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形成。孟万金、官群教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提炼出六大维度 20 项积极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3积极心理品质在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中的意义
3.1引导教育者、学生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
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心理和行为问题是危机的结果,而缺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排斥,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导致问题的加重。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具有赖以生存的积极品质,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看到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及积极品质形成的潜力,通过一定的干预策略强化他们优势积极品质、培养弱势积极品质进而达到消除他们存在的问题。转换“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心理负担,在接受问题的同时能更好地当看到问题背后的积极力量,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体现更新的高度和更大的包容性,也更容易产生效果。
3.2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重点关注学生人格塑造与长远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品质决定着三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不少学者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有意义的生活的追寻、心理健康等都有显著的影响,是“抵御心理疾病的最好武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善人格、提升品质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能更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并提高心理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普遍具有这样的共性特点——缺乏某些关键的积极心理品质。所以,要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教育育人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教育工作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育。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作为身心健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关注学生固有的积极潜力和积极能力的开发,重视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4积极心理品质视角下重点关注学生干预模式的构建
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管理者常常把这类学生列为维稳对象给与重点“照顾”,在日常的管理中把这些学生和“正常”学生区别对待,这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家校共育中也难以得到家长的配合,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重点关系学生的心理干预需从“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重视學生的即存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分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适合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的途径或模式。
4.1建构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模型
不同人群,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各不相同。李自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品质是自我管理与谦逊、知识与智慧;孔海燕的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序列上存在差异;犯罪青少年优势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爱、信念与希望、宽容、求知力;劣势品质为真诚、领导力、洞察力、幽默风趣、创造力;具有留守经历的贫困生较之非贫困生独立自主,适应性强,自我管理与调节能力较好等特点;理工类大学生优势品质为真诚、心灵触动、勇敢、热情和希望信念,劣势积极心理品质为公正、自制、好奇心、创造力和领导力;此类群体中存在性别、学科、年级、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重点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测量,从而构建其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式,呈现出不同类型重点关注学生发展较好和较差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品质,培养欠缺品质。
4.2加强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有研究还将个体的资源分为积极和消极 2 类,并认为个体表现积极或消极取决于个体给哪股力量注入更多的资源。近几年,不少学者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吉洛姆( Gilham,2006) 等研究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六个月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训练项目,取得显著效果;王新波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时把它分“关键期品质”和“控制性品质”两种,并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设计;此外,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
因此,在获取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情况后,可发挥其优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其劣势积极心理品质。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培养其社交智慧、创造力、领导能力等;学业困难学生应注重自制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学生应考虑抗挫能力和希望信念的培养。
4.3推動家校积极心理品质的共育机制
研究表明,家庭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存在较大的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积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父母的适当期许能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让家长知晓学生在校情况外,也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培养理念,可将学生各学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试结果、培养方案告知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配合,积极推动家校共育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培养计划中。
参考文献
[1]贾魁.浅析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
[2]李四芬,洪鹏,丁黎,等.落实“重点学生”关照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3]周生虎.加强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工作的思考[J].教育论坛,2010,(8).
[4]李鹏,张江昆,宁子森,等.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分类界定[J].管理观察,2016,(6).
[5]Peterson C,Seligman M E.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任俊.积极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7]洪炜,徐红红.应激、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3).
[8]吴九君,温小平,何莉,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
[9]Seligman ME.Positivehealth[J].J Appl Psychol,2008,57(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1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8-9-10.
[1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13]孔海燕.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7,(5).
[14]方珏.高职院校留守经历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J].心理月刊,2020,(14).
[15]李永慧.理工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09).
[16]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1).
[17]Gillham J.E.,Hamilton J.,Freres D.R.,Patton K.& GallopR.Preventing depression amongearly adolescent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 A randomiz edcontrolled study of the Penn Resiliency Program[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6,(34).
[18]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19]张小菊,赵敬.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的实践研究”(2019LSZ037)。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汉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