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并严肃对待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尊重文本所体现的知识结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氛围,多样性、新奇性很重要。
  【关键词】读懂学生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51-02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人人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实践这一基本理念?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是读懂学生,尊重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数学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做到读懂学生,明白学生的需要。从生命个体角度来说,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处于儿童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最重要的需要:一是对爱和认可的需要,二是对世界好奇探索的需要。下面以李伟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浓度问题”这节课为例,谈谈在课堂实践中如何读懂学生。
  一、回顾旧知,激发已有经验
  李老师设计出2道练习,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如:(1)有一杯糖水,它是由20克糖,加60克水配制而成的,请问这杯糖水的含糖率(浓度)是多少?(2)如果往这杯糖水中又加入20克水,那么这杯糖水现在的含糖率(浓度)是多少?课堂中,李老师用简洁有趣的语言提出这2个问题,学生快速地回答出在一杯糖水中,加入水,糖含量不变;加入糖,水不变。李老师随即用彩色笔在黑板左上角板书,为接下来的新知授课埋下伏笔。进而李老师抛出问题,除了加水或者加糖会引起糖水浓度的变化,还有其他办法吗?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李老师都肯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出蒸发。李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烧杯、糖水拿出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数学的存在。问学生:“当燃烧烧杯中的糖水时,糖水浓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的说出,水会变少,但糖不变。李老师在课堂上及时为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掌声赞扬,为他人鼓掌、为自己鼓掌,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鼓励,来自教师的认可。对于回答不够准确地学生,教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指出,让其体面的坐下。教师满满的爱意,学生暖暖的心情,“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愉悦。
  二、深入数学本质,深度建构模型。
  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学习,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李老师做了很好的展示。如例1:一杯25克含糖率60%的糖水,调试成含糖率是15%的糖水,需要加水多少千克?通过例题引发学生思考,要把60%的含糖率降低到15%,要怎么样?统一意见之后学生独立完成,李老师有目的得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一位学生把她的答案板书,并讲解题意,分析过程。在学生讲解题目和分析过程时,李老师及时捕捉学生表达的亮点,从中提取出精华,成功的为此类型题建构数学模型,加水,糖不变,所以先求糖的质量,接着求新糖水的质量,最后将总数对比求差,并板书,成功地把浓度问题升华到抓不变量问题。趁热打铁,有加水糖不变的例子,就会有加糖水不变的例子,当然,也会有蒸发水,糖不变的例子。学生带着一股挑战自己的狠劲去探究解决接下来的问题的方法。例2:用25克含糖率60%的糖水,调试成含糖率是75%的糖水,需要加糖多少千克?例3:用25克含糖率60%的糖水,调试成含糖率是75%的糖水,需要蒸发掉水多少千克?三道练习题,环环相扣,紧紧围绕着旧知挑战新知的原则。三道题的解题方法清晰明了的在黑板上板出,把数学模型构建起来了。李老师追问:对比这3道题,有什么共同点?解题方法又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学生讨论之后,达成共识,先求不变量,再算新总数,最后对比总数。把数学模型建构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实现了多种算法的统一,学生经过“漫长”的探索,成功建构浓度问题模型,满足了探索的欲望。
  三、分层设计练习,提升能力
  李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层次分明,目的明确,素材新颖。即时练习,既强化建构的模型,又在对比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迁移、类比、归纳能力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李老师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本性,读懂了孩子真正地需要,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这是我特别向往的境界,让孩子不再觉得课堂的枯燥,喜欢上你的课堂。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从认识论角度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知识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一句传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活动都是在一些关键问题和要求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和差异,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李老师的教学机智和引导智慧,值得学习。
  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并严肃对待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尊重文本所体现的知识结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中才能獲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经验,才能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整式乘法运算的几何背景图形及其教学应用[J].数学通报,2013(02).
  [2]张桂芳.浅析多位数乘法计算中的进位错误类型及笔算乘法的教学层次[J].小学教学研究,2012(23).
  [3]韩飞.多样性的数学教学[J].小学数学研究,2017(04).
其他文献
【摘要】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分支,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也是全世界哈萨克族共同使用的语言。近年来学习哈萨克语的学生越来越多,研究目的是结合哈萨克语与汉语在语音上的异同,找出对于零起点学生学习哈萨克语语音方面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相应对策帮助其更好的学习哈萨克语。  【关键词】哈萨克语 汉语 语音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成为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预学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讨研究,为实施“预学后教”教学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自主预学 学习方法 学习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48-01  一、什么是预学  预学,单从字面意思来看,
期刊
【摘要】自21世纪以来移动网络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移动网络化时代。现代学生已形成手机不离手的新生活方式其生活、娱乐、学习等模式已完全改变,但高校教师的答疑模式仍是传统方式为主,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答疑的效率。本平台利用移动网络下新媒体——微信APP,设计一款答疑在线答疑及预约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学生在线询问、答疑内容预约、教室讲解内容公布,合理解决原来的因沟通不畅造成的无人答疑、答疑时间不足、重复答
期刊
【摘要】《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冲破“四舍五入”对估算的束缚,追求估算策略多样化,拓展估算教学内涵,注重培养学生数感,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创设现实性浓、开
期刊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的难度让很多即使资深的语文教师也是望而却步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振丰小学赵春芳老师向我们呈现出了:资源丰富的,训练多元的、立体探究的、写意轻松的“别样”的古诗课堂。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诵读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
期刊
【摘要】《贵州省情教程》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贵州高校统编统设的思政课程,能对贵州高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文化自信教育。该课程主要通过课外材料辅助、理论专题教学、学生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所学四个方面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  【关键词】文化自信 贵州省情教程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91-02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
期刊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有不少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表示怀疑,要求“淡化语法教学”。这种观点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而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却是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及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语法素养的不断下降, 并未为语文教学带来便捷,其危害也极大。但事实证明,语文的教学离不了语言中语法的教学,并且应长期不遗余力的坚持。而“隐性语法”知识学习的传统是导致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因
期刊
【摘要】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教育、发展、反馈四大功能,对习题的正确处理,适当放大教学,发挥习题的多重功能,是一个教师的智慧表征,应有效把握“四度”,即有效度、内化度、鲜活度、形成度。  【关键词】习题 有效度 内化度 鲜活度 形成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46-02  【案例回放】  把1~20中的20个
期刊
【摘要】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塑——内化——内生——外化是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德育方式直接影响品德内化过程及其效果。在文中就从体验互动出发,对如何通过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品德自我构建进行探討。  【关键词】体验活动 载体 学生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
期刊
【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改精神,《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以实例为情境,实施学科活动课教学与具象化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40-02  一、设计理念  1.凸显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培养感悟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认同;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参与探究活动,培养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