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景观设计中被不断地继承,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促进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是我们现在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相应的造园手法,并结合相应案例,探索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传承;创新
  一、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
  传统园林的设计以自然为主,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一种气韵美。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能够形成统一和谐的自然景观。
  (一)自然主义
  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中崇尚自然美,强调“师法自然”,将自然要素合理地添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在自然环境中休憩游玩的心理。园林中的景观多遵从于自然的形态,不加入过多的人为修饰。
  (二)人文主义
  在古代,传统的中国园林的适用人群并不是面向平民百姓的,而是面向社会上等阶层的人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群游玩享乐的需求,形成合理的游览路线,强调“一步一景”,强调自然美学。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仍然得到进一步的沿用与发展。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人的需求,只有充分考虑人的感受,才能创造出尺度适宜的公共空间。
  (三)象征主义
  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在植物的配置方面,受到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影响,植物则会被人们赋予一定的寓意,体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例如,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竹子象征一种做人风貌,表现谦虚的品格,能给人一种“竹径通幽处,人在画中行”的美,充分使设计与文化相结合,使园林设计更加具有情感。
  在现代景观中可以充分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体现景观设计的主题。
  二、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多种多样,在设计中讲究景深与层次感的表达。采用多种方式分割景物,从而做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打破原有艺术的单调和乏味感,构造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自然景观。
  (一)障景
  障景的造园手法在传统造园中比较常见。它主要是通过对游人视线进行阻挡,引导游人转变视觉方向的屏障景物的方法。障景通过对空间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可以增加空间的深远感,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庭院设计中,障景的运用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而是根据园林不同的主题,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增添景观的意境美。在园林的设计中,合理地运用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的作用。
  (二)对景
  对景是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和窗口去看某一事物,景物如同一幅画嵌入画框中。对景的种类有两种,分别为正对和互对。正对是指在视线的终点和轴线的一个端点设景,互对是指在视线和视点的一端,或者在轴线的两端设置景色,使空间之间的景色营造相互呼应的感觉。
  (三)框景
  框景是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等设施使景物镶嵌其间,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它充分利用了绘画构图的原理,对小范围的空间进行视觉上的划分,使整个空间的主体物更加突出。框景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入口框景、端头框景、流动框景、镜游框景。框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应用广泛。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留园采用了门洞框景,整个门洞为八边形,呈细长状,宛如书画作品中的长卷。
  三、传统园林的创新方法
  历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园林中的空间结构进行抽象、简化、提纯,能够形成新的园林空间。在设计中,应对园林手法的继承问题做出一定的探索,在科学方面做出一些大胆的假设,探索造园的形式,以满足现代景观设计的需求。
  (一)传统园林空間的创新
  1.形式
  传统园林的造园形式更加强调均衡感和秩序感,园林空间布局是通过有秩序的手法组织形成富有变化的空间结构,比如空间的流动性、空间视线组织、特定的山水格局等结构特征。例如,太和殿的建筑布局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表现了庄重的感觉。而在现如今的景观设计方面,形式上有部分对称的布局。除此之外,更加强调“化繁为简”。
  2.功能
  传统园林的功能主要是供游人游玩观赏,现代园林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被赋予了多种功能。首先,园林景观成了城市的肺脏,起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其次,园林也逐渐更加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区域选取不同的景观材料和景观植物进行搭配,使园林景观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化。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出现VR虚拟景观、透水砖、太阳能路灯等。在未来专业发展中,将会有更多的新型材料出现,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将对园林景观发展起着强而有力的推进作用。
  3.植物
  在植物配置方面,古典园林多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园林配置的常见植物,并赋予其相关寓意。现代园林设计中部分继续沿用了使用这些植物的传统,并通过以自然为基础,选择挖池、堆山的手法营造自然之美。植物的选择也会因地制宜,选取适合当地气候、温度、土壤的植物种类。
  (二)传统园林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园林景观也具有不同的特色。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的城市而选取不同的造园方法。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屋顶采用斜坡式,与周围的建筑进行统一。在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保留了原有苏州古建筑的斜坡元素,代入了现代建筑简洁大方的线条,让空间更加具有立体感。
  四、将传统造园手法应用于当代园林设计——红砖美术馆
  (一)红砖美术馆概况
  红砖美术馆地处在北京市东北部国际艺术区,红砖美术馆占地约22亩,其中包括8000平方米的室外园林。美术馆共有9个展览空间、2个公共休闲空间、1个艺术衍生品空间。整个美术馆采用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又融合了现代建筑,不仅能够创造出具有园林意境的展示空间环境,而且拓宽了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应用范围,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红砖美术馆的造园手法
  红砖美术馆入口处采用了大量的障景手法,例如红砖美术馆入口处有三个并列的圆形门廊,其中主入口处圆门向内还有一个藏有现代感的自动玻璃门的深圆洞,将明亮的外部与相对黑暗的内部联通在一起,使空间具有层次感。红砖美术馆一些部分还采用了框景的手法,采用圆形的外框对空间进行布置,营造一种深远感。在继承了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基础之上,该美术馆还进行了一些现代的创新,分别体现在材料、砖筑结构等方面。园内的雕塑采用烧结型建筑砖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随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质朴的红砖与现代的砖筑结构相互结合,让参观者用砖这种几何形体来看待整个世界。
  (三)红砖美术馆总体设计
  红砖美术馆的总体设计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馆和园的设计。刚进美术馆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圆形区域内的台阶,设计方式上或多或少地在营造一定的错落空间。例如展厅二,这个展厅比整体地面高出许多,通过这一部分的空留可以看到展厅内的场景。而美术馆园外的景色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园林中的红砖、青砖相互交替,形成色彩和材质上的对比,感觉有种世殊时异的味道。
  五、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体现了历史的印记,也是时代所留下的财富。红砖美术馆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受各种风格和形式的影响,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真正取得成就,就要深入对传统园林进行研究,从中找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域特征,在本土文化和传统园林中寻求优势,摒除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局限性,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符合现代功能需求,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希.浅谈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J].城市建筑,2020(9):137-138,163.
  [2]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園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3]刘欣,马志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6(8):204.
  [4]王姿.从红砖美术馆看传统砖筑结构的现代设计应用[J].设计,2019(17):50-52.
  [5]郭凤.红砖建筑艺术之美[J].砖瓦,2020(4):4-6.
其他文献
摘 要: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建设快速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开发与保护、发展与传承问题。文章以云南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村落空间格局的演变、单体保护与功能优化、整体特色与居住文化延续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传统民居应在保护中发展,在复兴中传承的观点,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予以说明,促进乡村振兴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乡村振兴
期刊
摘 要:历史建筑的活化是长期运营的过程,需要将历史建筑融入现代城市与大众的生活中,避免建筑修复后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以澳门氹仔旧城区中的仙女巷16号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现状,提出历史建筑材料修复的策略和活化利用中可持续运营的建议,从价值提取到主题定位、从业态分析到属性规划,利用品牌打造和可持续运营的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可持续运营;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
期刊
摘 要:焦虑已经成为了大城市中外来青年的普遍问题,这些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极具不确定性的未来,然而他们依然执着地渴望留在大城市生活,同时每年仍然有大量的新人不断涌入大城市。这些外来青年一方面似乎有着光明的前途,一方面又不堪重负。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曾提到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都丧失了反抗的向度,情感在逐渐丢失,进一步变为单向度的人。虽然中国许多大城市中呈现的状况和马尔库
期刊
摘 要:著名建筑家、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切入,深度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形式中的“生命”意象、空间中的“生命”追求和自身演化中的“生命”特征,提出了“生命的建筑”的概念,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质与独特美感,也对“文化”的中国建筑史述、史观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近年建筑学界所注重的“生命”关怀也提供了一个“科学”以外的“艺术”视角。  关键词:生命;汉宝德;建筑;文化  
期刊
摘 要:导视系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为人们的游园过程提供引导,体现出园林景观“传递文化”的设计理念,提升园林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基于此,以北京大观园导视系统改造项目为例,探寻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形成一套系统完整且具有独特“红楼”文化属性的导视系统,为当下文化园林景区的导视系统改造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导视设计;园林景区;建筑装饰  北京文化园林景区的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水作为自然界的元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水成为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景可以为小区环境增色,但是由于部分小区的景观缺乏管理导致出现了水质差、气味难闻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小区景观中水景的现存问题,是使水体景观成为提升小区环境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武汉名都花园小区的水景设计,从水景设计的美学理论、生态理
期刊
摘 要:城市水系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市水系紧密结合的滨水空间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滨水空间并完善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改造,是提升城市整体布局规划质量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空间与水系网络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兼具生态保护、旅游、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功能,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睛之笔”。以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滨水空间为例,重点研究桂林城区水系及漓江
期刊
摘 要: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唤起建筑物和人交互的人文情感共鸣。随着光绘画、光雕塑、3D灯光秀等现代光艺术表现的日渐流行,传统的照明设计已经从简单的照亮之实用功能向光环境美化城市以及使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这一更高情感功能层面的转变。因此,以光艺术设计介入重庆市渝中区街巷品质提升为案例,分析论证了在城市人文环境背景下,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成的特点进行的光艺术设计,以提升城市居民公共空间环境生活体验
期刊
摘 要:针对当今网络、数字技术、新媒介兴起的特点,城市的形象设计、形象的视觉生产面临着对新的应用场景与语境的适应。形象问题涉及复杂的文化构建与关联,所以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需要对视觉文化研究考量。历时性的、持续的、动态化的视觉生产构建是城市形象设计领域的现实出发点,也是面对杭州正在不断生成的城市内涵的设计策略,从而有利于将良渚文化融入杭州的城市形象建构中。  关键词:新媒介;城市形象;设计路径;良渚文
期刊
摘 要:浙江嘉兴南湖作为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景点,分析其开发现状、探索其发展路径可以为城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当前,发展红色旅游业需要重视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以科技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稳固的人才队伍,实现区域性合作。  关键词:红色旅游;嘉兴南湖;旅游体验  2017年《红色旅游热度报告》显示,我国红色旅游的热度不断提高,许多革命根据地景区都成了比较热门的旅游地。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