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体现了当下主流价值观,并引领和支配其他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德与法治是教育活动育人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既是国家发展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总之意义重大。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文章重点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融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供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并融入教材中、课堂中,植入学生的头脑中,从各个方面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且尚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线索,将其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对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且与民族文化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互联网+”和西方物质文化入侵的背景下,为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向健康方向发展,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国家提出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党的十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要求各个阶段的教育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意义重大[2]。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将思想和知识相互统一的课程,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而道德与法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更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课程教学的方式融入,能够实现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初中是学生各个成长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对外界的事物缺乏系统、正确的认识,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初中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缺乏法律观念,心理和情绪变化较大,故在初中阶段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程度低,缺乏生活教学案例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了解,过度追求西方物质文化,只有少数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价值和作用,且存在认识不全面的情况。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程度低[4]。
另外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偏于城市化,教材中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教材的实用性较低,既不能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还会降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故而这种教材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素质有效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从部分地区的课程教学安排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队伍分布不合理,存在专业不对口、高学历人才少、平均年龄偏大以及城乡地区教师素质存在差异等问题。师范类政治和法律专业的教师较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主力军年龄偏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而言,存在不專业现象[5]。另外一些优秀的师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乡镇地区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其相比,显得明显不足,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效果而言,差异比较明显,间接性导致整体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策略
(一)运用微课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法律知识为主,对思维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无非是和尚念经,因为八年级下册知识整体上显得枯燥乏味,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7]。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效创新,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使用微课教学方式,以图声并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微课教学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短小精悍,短短的几分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且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二)运用趣味故事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还没有完全褪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故事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详细讲述一些有趣的法治故事,利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
(三)运用分层教学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明显的差异,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对应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可以确保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学习到对应的知识,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9]。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必须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主阵地,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打造一套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并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49-50.
[2]马天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0):141-142.
[3]秦军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才智,2020(16):9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并融入教材中、课堂中,植入学生的头脑中,从各个方面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且尚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线索,将其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对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且与民族文化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互联网+”和西方物质文化入侵的背景下,为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向健康方向发展,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国家提出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党的十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要求各个阶段的教育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意义重大[2]。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将思想和知识相互统一的课程,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而道德与法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更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课程教学的方式融入,能够实现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初中是学生各个成长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对外界的事物缺乏系统、正确的认识,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初中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缺乏法律观念,心理和情绪变化较大,故在初中阶段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程度低,缺乏生活教学案例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了解,过度追求西方物质文化,只有少数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价值和作用,且存在认识不全面的情况。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程度低[4]。
另外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偏于城市化,教材中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教材的实用性较低,既不能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还会降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故而这种教材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素质有效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从部分地区的课程教学安排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队伍分布不合理,存在专业不对口、高学历人才少、平均年龄偏大以及城乡地区教师素质存在差异等问题。师范类政治和法律专业的教师较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主力军年龄偏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而言,存在不專业现象[5]。另外一些优秀的师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乡镇地区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其相比,显得明显不足,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效果而言,差异比较明显,间接性导致整体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策略
(一)运用微课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法律知识为主,对思维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无非是和尚念经,因为八年级下册知识整体上显得枯燥乏味,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7]。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效创新,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使用微课教学方式,以图声并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微课教学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短小精悍,短短的几分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且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二)运用趣味故事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还没有完全褪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故事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详细讲述一些有趣的法治故事,利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
(三)运用分层教学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明显的差异,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对应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可以确保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学习到对应的知识,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9]。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必须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主阵地,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打造一套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并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49-50.
[2]马天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0):141-142.
[3]秦军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才智,2020(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