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有读 生生有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领会文章思想感情也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也会强得多。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呢?
  
  一、朗读的训练层次
  
  1.整体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让学生获得整体性认识。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时间不充分,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一、两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诵读。做到一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要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要抓好晨读和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嘴或语言习惯不一样之处就反复读,直到读正确。二读通顺。就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三读流利。能够朗朗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对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能够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会在读过的文章上动笔圈、点、批、注;会自己质疑。
  2.重点读。要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就该“严”字当头,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在朗读训练中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要作示范,甚至于领读。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在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二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三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尽情读。指理解文章后再读,带感情地读,并熟读成诵。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出现相关的画面,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样,就容易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了。
  
  二、朗读的训练形式
  
  1.设境导读。如教《黄河颂》时,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与黄河有关的画面,再播放《黄河颂》的音乐,为学生创设朗读情景。
  2.寻机赛读。可以通过自己比,同学比,师生比,与录音上的名家比的方式,还可以找出名家读音上的错误。如《春》的课文录音中读“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把“薄”读成“bó”,根据字典查出这个字的意思后,同学们最终确定读“báo”。
  3.读演相融。学生是愿意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步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而高效。
  此外,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学生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朗读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极为重要的途径,教师必须把“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朗读成为点燃孩子情感的火焰,使学生在书生琅琅中,获得情感的碰撞,释放真情,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末日已过,但这新纪元的寒潮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动辄零下10度的气温是否已经让诸位潮人们招架不住了呢?其实不止我们如此,不少出了名的抗冻名人也在今冬穿上了厚厚的棉服,大小姐 Paris 更是抢先为大家示范了几套时髦滑雪装,现在就跟随 Vogue 的脚步去看看她们的保暖扮靓搭配吧!
一身红色唐装服饰,腰板挺直,始终面露微笑,讲话语气温和而平缓,但极具磁性和吸引力,他就是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会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姓名学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宏名轩创办人——巨天中。  巨天中,祖籍山东巨野,原名董文中。国学哲学及北京工商学院企业管理三科博士学位。  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痴迷于中国国学文化,尤其是易经文化的研究。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包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反映:英语学习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一方面教师抱怨学生不会学.不用功,另一方面学生反映英语学起来听不懂、没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正如文学家郭沫若所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乐学、善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学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支撑的知识学习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僵化教条式的机器般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的温馨与人性化所在。教师对学生予以关爱,那将是学生享受来自血缘关系以外的第一缕温情,是学生走上社会前懂得关心帮助的最初起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长期以来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而新教材遵循课程功能的多元化指向,十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为此,教材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道德人文因素。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是与课程、教材功能和内容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教材采用大量文字叙述道理的模式。根据新的课
【摘 要】 家校合作是一项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对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依据系统论的思想,我们提出了整合优化、多元互补的家校合作的新机制,即充分发挥学校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整合各方资源,按照沟通、养育和学习指导三个层次,激发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不断提高家校合作的水平。  【关键词】 家校合作 新机制 探索  
苏教版《后序》增加了原来人教版删节的部分,即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此段是全文情感抒发的高潮和主题的升华,我们可借此以管窥作者文天祥的整个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以苏教版《后序》补充部分为分析对象,从“愧”与“无愧”两个角度,来探究文天祥的思想和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文天祥的“愧”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精忠报国。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义无反顾的殉道者。但试看这一段的第一句:“呜呼,予之生也
如今,经济浪潮冲击着中国天南地北的每个角落。偏远山区农民的眼光已跨越城乡界限,不甘心固守于大山的贫瘠土地,纷纷涌入城市,成了打工一族,开始了漫漫的“淘金”之旅。自然,他们的孩子成了学校里的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在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留守学生,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教是班主任应积极探索与思考的课题。以下结合本人的班主任工作谈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用爱心奏响和谐
杨利群生长在一个古籍修复世家。“我十几岁就跟随父亲装裱字画、学习古字画修复。1979年进入图书馆古籍部,一直工作到现在。一辈子也就会做这么一件事。”杨利群戏称自己就是个“面糊匠”,不过谁都知道,这个“面糊匠”对中国古籍修复的重要性。完善方案,破解难题  2010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民间古籍考察组从一名采药人口中得知,距离香格里拉县100多公里的一个洞穴内有一些藏文经书。考察组迅速行动,历经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对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教材地位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地理最后一个分区教学的内容,它既是对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