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和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于1934年4月19日的《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因为它充满爱与和谐的大美,因此在国际上也享受崇高的声誉。
  沈从文浪漫主义的文笔,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卷:风光秀丽的湘西,边远小城中人性质朴。祖孙二人以摆渡为生。外公七十,健壮依旧;孙女年方十五,情窦初开。祖孙俩为人热情。善良淳朴。在两年前端午节赛龙舟的大会上,翠翠与当地船总家二少爷傩送不期而遇,爱情萌芽。巧合的是傩送的大哥天保也爱上了清纯善良美丽的翠翠,请人向翠翠外公求亲。同时地方上的王团总觉得傩送是个好青年,允诺以磨坊作为陪嫁把女儿相许傩送。然而,傩送只想翠翠,宁愿做一个摆渡人。两兄弟相约唱歌求婚,昕歌选择爱情。天保为了成全弟弟,闯滩外出,意外丧命。傩送心中自责,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因为心事重重在风雨之夜辞世离开翠翠。“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孤独地守着空船,一片痴心,苦苦等待,等待傩送的回来。
  所以,《边城》似乎是一曲童话,又似乎是一首抒情诗,充满爱,蓄满怨,只是没有恨。湘西可爱的“凡夫俗子”的人生正是作家内心诉求的人生,田园牧歌情调下的“乡下人”温暖着作家的思乡情怀。遥远的边城,却有着作家的人生梦想,作家赋予这些人以淳朴、善良、正直、热情等美好人性。很鲜明地对照了城里诸多恶之花,比如虚伪、自私、懦弱、势利以及男盗女娼。作家在这种对比中。想要留住曾经的“人性之美”,想回避唯利是图,发现人性中善良、美好的情感,对于今天而言就是和谐之美,和谐的根源就是爱。正是基于这种思考,重读《边城》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就是心向往和谐之旅的关于美的情愫的提高。
  
  人间最美之情——亲情美好
  
  祖孙之情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情节。撑渡船的外公忠厚、勤劳、善良、淳朴,老船工无疑是湘西世代相传的山里人的集中代表,他身上汇集了这里的古老民族的所有优点。外孙女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洁、温顺、可爱的溪边女孩,她圣洁脱俗,没有遭到来自外界凡尘的污染。这个苗家姑娘是外公的唯一亲人,也是外公活着、劳作的生命原动力。“风日晴和的天气”里,祖孙一起晒太阳、看木头水上漂流、与爱犬嬉戏、讲听很久以前的城里的古老战争故事、做竖笛、吹曲子。在宁静的湘西,作家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和谐的、温婉的亲情美景。这里找不到做作,更与虚伪无缘,所有的只是纯净的、天然的亲情自我张扬。“《边城》如一支淳朴的牧歌,娓娓道来生命的质朴美丽,静坐聆听那些自善良人心传来的天籁,感受着这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然、民风人性的美丽。”
  外公的爱不是简单的溺爱,他不仅教会翠翠撑船,而且还教她熟悉家乡的秀美山水、风土人情。在生活上,外公集“爹娘”身份于一身。比如他想起自已的女儿,就会阻止翠翠去坐热的石头。他不想让自己的外孙女难受,就为她讲解消除寂寞忧伤的开心故事。在某种意义上,翠翠就是自己女儿的化身,于是翠翠的幸福就成了他最大的心事。他这样的一个“纯天然”的老汉居然也会在外孙女、天保、傩送、船总顺顺之间极力撮合,左右劝说。这种深爱无疑就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好情愫,这是我们东方民族古老而又恒久坚韧的爱的传递。这种亲情伴随着翠翠,使她尽管失去了爹娘,但是并不孤独,也并不忧伤。故事的结尾,外公突然辞世,翠翠也因为一度被外公误解,种种纠结冲突使得这个令人倍感孤苦的小姑娘却可以顶天立地,宁愿守看孤坟,也不愿去城里生活。这是什么力量使然?还是亲情的力量。
  
  没有结果的爱成就了最唯美的爱情
  
  翠翠的爱情是唯美悲情的。“伟大的著作,离不开真实的人性,情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似乎与她与生俱来缺乏母爱有关。仿佛是一种宿命,不管外公怎样奋力撮合,翠翠的爱情始终没有开花结果。天保与傩送一对兄弟,当他们同时爱上翠翠的时候,既是翠翠的幸福。同时淡淡的悲情已经开始弥漫,注定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的翠翠将承受爱情的不幸。作家不惜笔墨地为我们演绎了当地古老的传奇,马路与水路之“爱情公平竞赛”。然而同样的美好的人性,两兄弟互为退让,天保遭遇不幸,傩送在负罪心理中远走他乡。这场轰轰烈烈的壮举一时间“曲终人散”。静悄悄的湘西,美丽的水畔永远地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处子翠翠:健美的身材、明眸善睐的眼睛、一尘不染的纯真,渡船悠悠,岁月如歌。此时我甚至怀疑翠翠的爱情被蒙上了一丝忧伤的色调,其实正是作家沈从文有意之举:他似乎太过珍爱翠翠这位处子。他不想让她成为任何人的妻子或未来某个孩子的母亲,那样似乎都不是作家心中最美的结果。作家更愿意时光凝滞,翠翠在永远的等待中永远不老。
  在这样的爱情里,作家为了演绎爱的神圣,他在对天保的仁爱加以赞扬的同时,给予傩送更多的会心的天然描述,这是一个为情所动的有心少年。他感情丰沛,有情有义,他不要磨坊,放弃了财富与地位,他选择了渡船,义无反顾地与贫困、下层为伍。在他眼里,爱情同样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他们有分寸、有尊严地彼此倾慕着、爱恋着,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龌龊铜臭。他们之间的爱情之美讴歌着传统的东方之美——含蓄、感人,就像那静静的流水,绵长久远,内涵丰富。只是作家没有告诉我们傩送什么时候回来,让我们始终为翠翠的爱情命运而牵肠挂肚,这正是作家的高明之处。
  
  山高水远。人性古朴而美好
  
  《边城》一个“边”字,似乎一下子把时空变得久远,而人性的光芒就在那遥远尘封的边城熠熠生辉。这种主题与小说的名字是美妙的契合。一部《边城》似乎就是“人性”的赞歌。沈从文先生把平和、友善、勤劳、淳朴等诸多美好的情愫统统赋予了这些深深的大山里的人。历史造成的原因,外公与外孙女这样一个从家庭结构上并不完美的组合却因为人性的美好而相依为命,和睦和谐,情感上也是相濡以沫,互相慰藉。亲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少女,爱情敌不过亲情的高贵。
  老船工是憨厚的,他是朴实、善良、勤劳的代名词。他一生劳作,恪尽职守。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一生为他人服务,不求任何回报。他的形象就是作家人生理想的化身。偶有坐船人送些零碎小钱,老人家也是到茶峒购置茶叶与烟草,把这些物品放置船上,重又归坐船人享用。
  《边城》的翠翠,她是湘西山水孕育的处子,她集美丽、纯真、健康于一身。作家说她的成长是一种奇迹,孤苦之中长大,这就为她的纯真善良做了铺垫。外公随意而起的名字翠翠,是一种朴素与天然的象征。与外公的相依为命中,她对外公关心备至,当外公不理解她时,她曾经幻想出逃,好让外公寻她不着,然而转念一想,外公会出现的焦灼、无奈,她不仅为外公担心,并开始为自己的冲动想法而自我责 怪。她情窦初开,她爱傩送,但她也没有勇气与狠心拒绝天保。傩送出走,痴心等待,尽管不知归期,她也矢志不渝。然而她的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父母双亡的她,外公怎容易理解洞察情窦初开少女的心,于是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种感情是少女的思春意识,她单纯地以为“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于是她就突然因为无奈而痛苦,外公当然不明白。这就是代沟,也是翠翠的生活没有母爱的欠缺。外公的劝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些话语是一个老船工一生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生总结,但是面对花季少女翠翠就有些显得大而不切实际。她的一举一动在稚气未消中彰显着童真之美,对爱情的向往朦胧、害羞而又矜持。人性的美含蓄着返璞归真。
  
  山水之美,人与自然之和谐
  
  《边城》的创作,是以湘西的灵山秀水为背景的。小说一开始,就饱含热情地讴歌了故乡湘西的美景。“沈从文所描绘的小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成为‘天国’,不光因为美丽善良的人;纯真、仁厚的情:秀美的边城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也为之增添一色。”小说写到溪边的白色小塔、溪水、小溪底部的石头,甚至细致到写得很清楚的游鱼的尾数。这些场景是为读者十分熟知并且向往的境界。是水都见底,难道不是人性透明的写照?小城依山傍水,湘西的风情因为沈从文而蜚声海内外,河边的吊脚楼,简直就是湘西小说的名片了。白塔是风水,竹林鸟鸣有一种高雅超越凡俗之美感。这种美丽的描绘,让人物活动其中,人性的美好自然天成,正所谓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中国传统美学、哲学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在感应、交流中相互共鸣。我们从《边城》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感受的是灵动超逸。作为新生代翠翠连同渡船的新生一起重新在渡口的生命轮回,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渡船与码头,湘西的人们形影不离、不离不弃,是对故土的眷恋,也是故土给予子民们的生活内容。人与自然和谐了,相依为命的不但是爷孙,还有爷孙与船以及这码头还有船客。
  《边城》是一首忧伤抑郁的关于爱的人类之歌,它所唤起的是关于美好、关于和谐的人类希望!
  
  注释:
  1、刘勇、张睿睿编著:《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进沈从文的(边城)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常丽娟:《浅谈(边城>之美》,《文学教育》,2010(1)。
  3、严声明:《浅谈(边城)的人情美》,《中教研究》,2010(1)。
  4、张祖进:《爱与美的天国——论沈从文的(边城)》,《决策管理》,2008(9)。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在“中国首届媒介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疾呼,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当成是一场“启蒙运动”。而在“第二届媒介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我们发现,专家们还在坐而论道,而不见学界、教育界有意识地、有纲领地、有系统地、有普遍性地开展扎扎实实的行动。  起源于西方的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已有80余年的历史。综观英、美、加、澳、日等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其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具有以下共识: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期刊
摘要:央视俄语频道对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平衡客观的报道手法体现了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观念的转变,报道视角呈现多元趋向,不过这种趋向仅表现在个别地方,未能真正形成多元的格局,报道内容
期刊
议题设置理论是麦克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形成议题的研究报告》一文中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这两方面的相应下降”。“受到某议题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议题要能引起公众参与   
期刊
古老而神秘的湘西,历来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孕育着灿烂的多元文化。自从“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效应,“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靖州苗族歌鼟便揭开了头上的面纱,以原生态的艺术魅力从湘西大山走向了中国民族音乐殿堂。2006年,靖州苗族歌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和2007年,两次应邀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和华夏清音中国民间音乐展演;2010年5月,中
期刊
摘要:作为土家族作家,陈川的创作不仅立足于民族的土壤,描绘真实的土家风情风貌;更以一个思考者的身份,关注土家人的生存处境,审视土家人的生命形态;而且,小说叙事话语新鲜独特,富有渝东南地域特色。  关键词:地域风貌 土家风情 生存境遇 生命思考 叙事话语    地域风貌、文化风情的书写    对地域与文化风情风貌的倾力倾情书写是陈川小说的一个亮点。陈川深爱着他脚下的这片热土,这块地处黑山(武陵山脉)
期刊
摘要:吴嵩梁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昊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清代 吴嵩梁 诗话    论及清代“诗佛”,人们自然推举性灵才子袁枚,其“诗佛”称谓源自蒋士铨。袁氏《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云:“蒋心余太史
期刊
摘要:阎连科运用“受活”这一方言词汇,对其“耙耧系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做了最为形象的言说。但是经过细读“耙耧系列”小说,我们发现在苦难化的生存环境中,耙耧女性不但要和男性一样承受生存的艰难,而且还要承受男性的压迫和制约,呈现了更为凄惨的生存状况。她们承受一切但并不“受活”,活着受苦、受累、受辱——“活受”才是她们最为普遍的生存状态。文章拟从“受活”这一方言词汇的丰富内涵出发,运用女性主义
期刊
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最大的一个动作就是与全国城市电视台联合行动,用一个个城市惊心动魄的“解放”经历,组接成一部气势恢弘的关于共和国起点的史诗,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这便是百集革命历史文献巨制《解放中国》。  《解放中国》将镜头聚焦在60年前,那个改天换地的历史瞬间。真实再现了一段历史即将结束,一个时代宣告开始之际。风起云涌的壮阔画卷。上千人的摄制队伍,数百部摄像机同时记录。这在中国影视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引导的主体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正在形成一种以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等新旧媒体多元并存的局面,舆论环境也呈现出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把关难度加大、传统媒体使用率下降、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等新特点。新闻报道作为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角”该如何应对新挑战?本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两会新闻报道 舆论引导    由《新周刊》主办的“20
期刊
摘要:远东运动会一直被视为现在亚运会的前身,本文对上海的著名报纸《申报》对于历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进行研究。从1913年到1934年漫长的20多年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理念的日臻完美,可以看到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业务日臻完善,虽然当时的体育报道还是比较稚嫩的,但是其报道理念和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体育新闻报道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远东运动会 《申报》 体育新闻报道 宏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