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五学”教学探索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五学”的内含及目的
  “五学”的目的就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由重老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师生能够“交流-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乐学,让他们不但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而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2. “五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听中学”和“看中学”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五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批判地继承,对其好的方面进行了保留,并进行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形式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让学生在“听中学”和“看中学”,而不是教师单纯的讲授、叫学生看书。这一转,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让学生在“听”、“看”中学到知识,这就带动了“听”、“看”内容的变革,“听”“看”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有一定价值的,教师精心准备的;二是内容上有较高的要求:“听中学”强调教师的精讲和适时的点拨,强调听力资源的巧妙和谐地运用。教师的讲解要立足于讲的艺术,要求讲得精彩,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科学。对于历史事件,就要着重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比较重大事件的异同,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解应由灌输变成了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了对课堂的指导。“看中学”强调教师优秀教具的提供和展示、优美图片和录像的提供、短小精悍的板书设计,以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新教材的提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以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喜闻乐见,基本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优化教育资源,展示一些精心选择的紧扣主题的图片和录像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当然,老师制作的优秀教具往往更现实、更直观地服务于教学、短小精悍的板书设计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五学”运用的注意点
  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听中学”、“看中学”和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既继承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精华,又吸收国外新的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适应新课改和新时代的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继承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精华,让学生在“听中学”和“看中学”。没有教师讲解、设疑的课不是好课,没有资料、图片展示的课也不是成功的课。因为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不可能围绕教学目的去“做”、“想”、“议”,学生的活动就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离开了教材,离开有关资料、图片的展示,师生的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学生“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是“听中学”和“看中学”提供的,“听中学”和“看中学”是“做中学”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凸现“做中学”的地位。“做中学”是“五学”的重点,它在“五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听中学”、“看中学”导致了学生的“做”,“通过做”必然会得出一些困惑,这就为“想中学”和“议中学”提供缘由。
  因此,“做什么?如何去做,”这是教师要深思的问题,也是教学域败的关键。最后一堂好的历史课,“五学”都要有所体现,但是,我们反对平均用力,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项目,使“五学”相得益彰。在历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得到新的发展课题中的“做”是有其规定性的。首先,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做”,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离开一定的教学目标,“做”是盲目而无意义的。这时就有一个“导”的问题,这个“导”起先应该是教师的“导”,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做。其次,“做”的主体是学生,或者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必定是主体,有教师参加的也只是指导。再次,“做”的时间是课内或课外,因为有的“做”是课内完成不了的,只能在课外完成,如编课本剧,只能放在课外,收集有关教学材料,采访等也只能放在课外;课内的“做”应该是课内能够完成的。当然。学生的“做”常常是课内的准备,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没有课外的编剧,导演、彩排,就没有课堂的“角色扮演”;没有学生课外的收集材料,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写好历史小论文。“做中学”是“五学”中的重点,在“五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是“听中学”和“看中学”所提供的,同时,通过“做必然会得出一些经验和遇到一些困惑,”这就为“想中学”、“议中学”提供缘由。
  收稿日期:2013-08-10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日益更新,整合能力逐渐成为信息时代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要增强整合能力并使其积极地为教学服务,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整合意识。  早在20世纪初叶,约翰·杜威就系统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完善的教育经验是心理与逻辑、方法与教材、教学与课程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这种理论又被当代教育家发展继承,因此,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阅读的心理机智入手,探究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阅读;课堂提问要有效,应多一些启发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和创造性提问,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实践  新的课程标准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学习在其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不可能学完所有的东西,而在于需要时能知道怎么学。因此“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怎么學”就是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1. 和谐氛围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首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化氛围。作为一名教师要营造这种氛围,首先要具有教学的民主
期刊
【摘 要】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然而,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却存在大量的问题,例如,教师只注重作文形式,在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作,而忽略了写作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很多学生的作文只有规范的形式,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表现出“假、大、空”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也渐渐走进死胡同,失去了它应有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其原因在于:  第一,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期刊
该实验考查的理论基础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即“用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来表示”。要做好实验及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力的图示,正确理解“等效”的概念,正确使用弹簧秤并准确、合理的读数。下面仅就在该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事项及其应用做一说明。  1. 此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1)弹簧秤在使用前先调准零点,通常的方法是在弹簧秤竖直
期刊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1. 把握好教学设计的立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
期刊
【摘 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意外情况随时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有处理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本文着重在这方面予以详述。  【关键词】化学课堂;随机情况;智慧处理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
期刊
【摘 要】生活即教育,让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注入学生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使品德课教学更具生活魅力。教学中通过与生活不断发生的动态联系和作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引进生活;体验生活;改变生活  生活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