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规划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如今已经与众多不同学科紧密的融合在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城乡学基础教育中的城乡规划学科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各个高校必须加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力度,才能确保城乡规划学科教学的目标更加贴近于城乡规划发展的要求。文章主要是就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设计;教学改革
1、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多个高校都进行了城乡规划专业,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范围较广,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其中,城市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规划设计需要在充分的掌握城乡规划原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设计实践。在实际的教学中,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水平也不断的提升,对于此类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愈加旺盛,在践行城乡设计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设计成功的保证。因此,《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善理论课教学效果是我们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个高校必须加强现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将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公共政策需求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才能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科教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高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城乡原理与设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了解和理解城市理论以及城乡规划知识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解决错综复杂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城乡原理以及城乡空间形态等相关方案的规划。由于学生接受规划专业中有关于城乡教育方面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城乡理论以及城乡设计的基础知识,是学校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以全面锻炼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环节框架的方式,加强低年级学生对于城市认知专业课程的训练,确保城乡规划设计与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站在由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综合认知规律的角度上,提升学生城市规划认知的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城市整体认知以及城市敏锐洞察力的全面提升。另外,职业院校在进行高年级的城乡规划原理设计教学时,应该站在景观园林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解读上,深入的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才能在有效提升学生设调研与分析能力的同时,为其后期的成长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3.1坚持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城市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高后低、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规律进行。由于传统城乡规划原理设计教学,对任务书的用地范围、退界以及内部空间的大小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学生则因为没有任何的设计条件概念,而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知识,正是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城市或者区域内城乡高度、密度、容积率以及绿地等相关指标的控制和把我,所以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把我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就现代城市规划来说,城乡不仅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而且是平衡城市空间诸多利益的关键,所以其具有相应的客观性。如果站在城乡规划专业所具有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特点的角度分析的话,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掌握设计与分析两者紧密融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处理城乡设计与社会、经济等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点。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帮助学生解决城市城乡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学校在向学生发放设计任务书时,必须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并掌握详细的资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校与分析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3.2城城乡空间到城乡空间组合训练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识空间以及驾驭空间的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城乡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居住城乡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必须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调研新楼盘样板房的方式,通过亲身感受建立完整的居住空间认知,然后再通过搭建模型的方式对比和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要求学生在掌握不同制度空间感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对城市空间的初步认识。
3.3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考核过程
考核虽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最后的评价环节,但是其只是教学过程而不是目的。所以,为了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师在将阶段性成果评价引入城乡规划原理设计教学时,必须同步引进竞争机制,采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PK的形式,由两个小组的队员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专家评委,由高年级学生作为大众评委,为各个小组的成员评分。最终获胜组整组队员的成绩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分。由于高年级学长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他们对方案的评价不受每个学生日常表现的影响,更具客观性。每个组为了获得好成绩,会对本组组员的设计成果先进行评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最大能力进行方案表达,也增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把过程评价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方案汇报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个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城乡设计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和整体规划设计的观念。同时,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观念创新的力度,奖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思维训练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在建立贴近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海迪.城乡规划专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智能城市,2018,409:63-64.
[2]陈娟辉.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山西城乡,2018,4412:248-249.
[3]申志慧,周沿海.基于地域语境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城乡与文化,2017,12:72-73.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设计;教学改革
1、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多个高校都进行了城乡规划专业,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范围较广,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其中,城市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规划设计需要在充分的掌握城乡规划原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设计实践。在实际的教学中,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水平也不断的提升,对于此类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愈加旺盛,在践行城乡设计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设计成功的保证。因此,《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善理论课教学效果是我们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个高校必须加强现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将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公共政策需求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才能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科教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高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城乡原理与设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了解和理解城市理论以及城乡规划知识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解决错综复杂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城乡原理以及城乡空间形态等相关方案的规划。由于学生接受规划专业中有关于城乡教育方面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城乡理论以及城乡设计的基础知识,是学校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以全面锻炼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环节框架的方式,加强低年级学生对于城市认知专业课程的训练,确保城乡规划设计与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站在由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综合认知规律的角度上,提升学生城市规划认知的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城市整体认知以及城市敏锐洞察力的全面提升。另外,职业院校在进行高年级的城乡规划原理设计教学时,应该站在景观园林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解读上,深入的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才能在有效提升学生设调研与分析能力的同时,为其后期的成长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城乡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3.1坚持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城市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高后低、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规律进行。由于传统城乡规划原理设计教学,对任务书的用地范围、退界以及内部空间的大小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学生则因为没有任何的设计条件概念,而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知识,正是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城市或者区域内城乡高度、密度、容积率以及绿地等相关指标的控制和把我,所以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把我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就现代城市规划来说,城乡不仅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而且是平衡城市空间诸多利益的关键,所以其具有相应的客观性。如果站在城乡规划专业所具有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特点的角度分析的话,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掌握设计与分析两者紧密融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处理城乡设计与社会、经济等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点。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帮助学生解决城市城乡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学校在向学生发放设计任务书时,必须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并掌握详细的资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校与分析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3.2城城乡空间到城乡空间组合训练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识空间以及驾驭空间的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城乡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居住城乡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必须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调研新楼盘样板房的方式,通过亲身感受建立完整的居住空间认知,然后再通过搭建模型的方式对比和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要求学生在掌握不同制度空间感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对城市空间的初步认识。
3.3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考核过程
考核虽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最后的评价环节,但是其只是教学过程而不是目的。所以,为了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师在将阶段性成果评价引入城乡规划原理设计教学时,必须同步引进竞争机制,采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PK的形式,由两个小组的队员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专家评委,由高年级学生作为大众评委,为各个小组的成员评分。最终获胜组整组队员的成绩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分。由于高年级学长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他们对方案的评价不受每个学生日常表现的影响,更具客观性。每个组为了获得好成绩,会对本组组员的设计成果先进行评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最大能力进行方案表达,也增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把过程评价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方案汇报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个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城乡设计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和整体规划设计的观念。同时,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观念创新的力度,奖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思维训练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在建立贴近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海迪.城乡规划专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智能城市,2018,409:63-64.
[2]陈娟辉.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山西城乡,2018,4412:248-249.
[3]申志慧,周沿海.基于地域语境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城乡与文化,2017,1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