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本世纪初《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发掘语文课程资源作了不懈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但在少数地方或个别教学工作者中依然存在一些教学偏差,眼睛向内,只重视教材,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笔者现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飧读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够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与数学、外语等其他课程学习相比较,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小学生就处在汉语、汉字的包围之中,耳濡目染,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专家认为: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鸬鹚》文中有一句:渔人悠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用得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可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敲、赶、挥”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抹”是那么轻巧自如,毫不费力,好像渔人手中拿的不是长长的竹篙,倒是一缕轻纱、一片羽毛,这个“抹”写出了渔人动作的娴熟,也写出了鸬鹚的训练有素。运用类似的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搜集资料、开故事会、办专题手抄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三,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小天地,自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人文等景观,如古黄河风光带、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周恩来纪念馆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走上街头找不规范的字、成语大接龙、我的姓名由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第四,创设多彩班级、校园环境
班级、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教室、校园等场地创设多彩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赋予这些设施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我们以“植养人文气韵,塑造诗化人生”为办学特色,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对学生情感影响的研究》课题活动。在开展这一课题活动过程中,精心打造“经典诗文诵读”氛围。班级布置“诗文诵读栏”,每周一诗(展一首古诗)、一书(写一幅书法作品)、一画(根据诗意作一幅画)、一诵(用一节课进行诵读);校园布置以诗画为主,处处体现“墙壁也是诗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校园诗文气息。让学生在多彩的班级、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第五,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现行的课程教材中,编写者已经关注这一问题: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新颖有趣、形式活泼的校本课程,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人格和伟大精神,无疑是故乡人民作为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由笔者主持的《走近伟人——周恩来精神代代传》校本课程,通过研究周恩来的伟人精神,提出了符合儿童学习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健全人格的精神品质。即:热爱祖国、刻苦学习、艰苦朴素、团结协作的“四大精髓”。通过“每月一讲”,讲周恩来的故事或诵读周恩来的诗歌,领略伟人的豪情壮志;通过组织参观故居、童年读书处、纪念馆,写参观记、观后感,感受周恩来平凡而伟大一生等。这一校本课程,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起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它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为教育岗位的一线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更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3]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够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与数学、外语等其他课程学习相比较,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小学生就处在汉语、汉字的包围之中,耳濡目染,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专家认为: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鸬鹚》文中有一句:渔人悠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用得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可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敲、赶、挥”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抹”是那么轻巧自如,毫不费力,好像渔人手中拿的不是长长的竹篙,倒是一缕轻纱、一片羽毛,这个“抹”写出了渔人动作的娴熟,也写出了鸬鹚的训练有素。运用类似的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搜集资料、开故事会、办专题手抄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三,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小天地,自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人文等景观,如古黄河风光带、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周恩来纪念馆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走上街头找不规范的字、成语大接龙、我的姓名由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第四,创设多彩班级、校园环境
班级、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教室、校园等场地创设多彩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赋予这些设施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我们以“植养人文气韵,塑造诗化人生”为办学特色,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对学生情感影响的研究》课题活动。在开展这一课题活动过程中,精心打造“经典诗文诵读”氛围。班级布置“诗文诵读栏”,每周一诗(展一首古诗)、一书(写一幅书法作品)、一画(根据诗意作一幅画)、一诵(用一节课进行诵读);校园布置以诗画为主,处处体现“墙壁也是诗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校园诗文气息。让学生在多彩的班级、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第五,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现行的课程教材中,编写者已经关注这一问题: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新颖有趣、形式活泼的校本课程,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人格和伟大精神,无疑是故乡人民作为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由笔者主持的《走近伟人——周恩来精神代代传》校本课程,通过研究周恩来的伟人精神,提出了符合儿童学习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健全人格的精神品质。即:热爱祖国、刻苦学习、艰苦朴素、团结协作的“四大精髓”。通过“每月一讲”,讲周恩来的故事或诵读周恩来的诗歌,领略伟人的豪情壮志;通过组织参观故居、童年读书处、纪念馆,写参观记、观后感,感受周恩来平凡而伟大一生等。这一校本课程,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起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它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为教育岗位的一线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更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3]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