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充斥着尘埃气息的午后,我从书架上拾起这一本书来,朴实无华的书面上铺满了的是落满余晖的大海,于是几乎是同一时刻,那独属于大海的腥味便占据了我的呼吸,在我的记忆中契合了一方天地,让我下意识地想要缩回手,可我终究没有。我只是肃了眉眼,将手郑重按在了那封皮之上,因为那浩瀚的波涛之间,有一叶方舟,漂泊着,义无反顾。
(一)
“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一个人,可就是打不垮他。”
坦白说,在我还小的时候读这本书,并不觉得有什么动人之处,一个八十四天捕不到鱼,穷困潦倒到需要靠一个孩子接济的渔夫,无疑是一种耻辱。可到今天,我再一次重读此文,却不由得被深深震撼——在那样蔚蓝而不见边际的大海面前,人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却又那么顽强。海明威没有着力去刻画一个威风凛凛的打不倒的英雄形象,因为在这澎湃着的势不可挡的惊涛背后,在这一层层席卷而来勾起你的畏惧之心的骇浪背后,一切所谓的力量都是螳臂当车,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如何的堆砌、渲染都会让人觉得根基不稳,再完美无缺的榜样也似“空中阁楼”,经不起推敲。
所以在海上时,老人会犹疑,会懊悔,而在这样的犹疑与懊悔后,更深的也许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正是因为这敬畏,所以老人的坚定便变得更加感人。
在海上与那样一条大鱼抵死地斗争时,老人的手受伤了,止不住地战栗着,痛楚折磨着他已经老去的躯干,可既然那前八十四天的痛苦时光没有击溃他,那么第八十五天的劫难于他而言,亦不在话下。于是面对这种种的困难时,他选择了坚持。他通过吃金枪鱼来增强体力,想要活络开筋骨,哪怕只是机械的一张一舒。虽然只要松开手中的绳子就可以免除他的大半苦楚,但是他放弃了这种最简单的办法,是为了什么?单纯是为了钱吗?或许有人会觉得是,但我觉得老人是不希望放过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他不想被人嘲笑,他有很强的荣誉感——在我眼中,他有时候不像是一名渔夫,反而更像是一名骑士,经历了太多的风霜、血腥的厮杀,过早地磨光了他的气力,即便他如今已然垂垂老矣,满身病痛,可是他不會忘记当年的意气风发,那是刻在他骨子之中,不可磨灭的荣光。
所有人皆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即便得不到命运的垂怜,可只要你咬住了牙不曾放弃,便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句话或许正是对老人最好的诠释,他或许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哪怕垂垂老矣,无亲无故,只有一个孩子陪着他,可他并没有向命运妥协认输。在大鱼被咬去了四十磅后,他没有怨天尤人,抱怨上帝不庇佑他,而是鼓励自个儿想点高兴的事儿——“虽说那鱼被啃了四十磅,倒让船走起来还轻松些。”在那茫茫的海平面上,老人的话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却又那般的振聋发聩。
(二)
“‘我很想你,孩子。’老人说。”
孩子,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是贯穿了老人一整个漫长记忆的柔声称呼。在举目无亲的困境中,是孩子,在他近乎悲凉的日子里添上一抹温暖的橙色,让饶是刚强如他的老人也温柔了眉眼。在那漫漫的见不到头的征途中,老人从不允许他有一分一毫的懈怠或恍惚,可他却无可救药地思念着孩子——若是有孩子在该多好啊。他反反复复地念,他真真切切地想。在出发前,在归来后,这种思念没有一刻停止过,这是老人暗藏着却又明摆着的无限情思。他长久地思念着孩子,正如孩子长久地思念着他一般。甚至于在与鸟儿偶遇时,他那一句低低的“孩子”,将他的背影铺上了落寞的光泽,再不可抵挡的老人此刻也只能任由思念作祟着,盘桓于他的心尖,再不易主。
所以老人抵上了一身尊严,拼上了满身傲骨,这从海到陆的迢迢路途,终究不能撼动他笔挺的脊梁。可偏又在这重重的磨难之后,在老人终于回了岸,重新回到那厚重地面的怀抱中后,却又苦痛地低喃着说他是彻底被打败了。议论的尘嚣日上,几乎要遮住老人的面容。是因为老人的大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吧,是因为他伤痕累累却又一无所得吧。可是我拨开那层层的迷津,再一次地注视着老人的双眼,透过那饱经折磨的皮囊,望进他的心底——不是的呀,皮囊的安逸或漫天的利益,从不是老人所求。在那波涛汹涌的海上,老人会与小鸟说话,念念有词的模样让那数十载的风霜褪尽,露出安然的温柔乃至于稚气来。这让我忍不住弯了唇角,同时又在沉默中彻悟。老头儿本就是个好心肠,而这几日的颠簸,又让老人与大鱼,由相知一路行至相惜。所以这“打败”里,是挣扎着的无比复杂的愧疚,他在怨啊,怨他为何白白搭上了大鱼的性命,又苦了自身?若没有他,大鱼或许仍旧在那碧色的藏身处自如地畅游着,它身上的鳞片,会在月光下,泛起幽幽的细碎光芒。
众人大多看到老人的坚强与不屈,他们高呼老人是多么的伟大,是多么的坚韧不拔!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可人们是否忘了深究,永垂不朽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余困顿了八十四天甚至八百四十天,其余比老人更壮硕更勇敢的人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永垂不朽”呢?所以我从那些威武的背后去偷窥,在那些一波又一波的围攻之中,在那些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老人除了死死抵住牙关,还想了什么?他想到了孩子,想到了他的老相识,他还认为他住的村子真好,每个人都这么善良。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人在死亡的镰刀几乎逼到鼻尖的关头下,他没有想起出海前那些年轻的渔民对他的嘲笑戏弄,反而是一句真心实意的,“每个人都这么善良”。老人让我想起了苏轼,他们两个人跨越了中外与古今的遥遥路途,如此地相似着,不可救药地乐观着。过刚易折,老人所真正所永垂不朽的,是他的刚柔并济,合情合理;是他永远赤子心肠,怀抱爱与善良。
铁石心肠不代表强大,老人在种种苦难的折磨与考验后的坚韧与不屈,乐观与豁达,才是心灵的强大——也是真正的唯一的强大,历久弥新。
于是,我轻轻闭上眼。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百万雄师当前。可老人,老人只是将他的大手搭在了孩子的头上,眉目里藏着的,是阅尽千帆后的无限温柔。
硬汉的温柔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自己就是一个强者,他参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受伤,他去非洲狩猎狮子、大象,他喜欢西班牙斗牛……总之,他就是美国人心中的硬汉型作家。在《老人与海》中,他也塑造了一个硬汉——渔夫圣地亚哥。在出海时与鲨鱼搏斗到底,虽然最后只带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来。作者在对《老人与海》的赏析中,不是单纯关注老人强大的一面,而是从老人柔软的内心切入,将关注点放在老人的犹疑、乐观和内心的柔软上。看得出作者对老人观察的细致,从他的每一个心理描写、动作、神态而读出他的那份温柔。那份柔软的刚强,才更是圣地亚哥那样一个孤独的老人鲜活的内心吧。(寒云)
(一)
“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一个人,可就是打不垮他。”
坦白说,在我还小的时候读这本书,并不觉得有什么动人之处,一个八十四天捕不到鱼,穷困潦倒到需要靠一个孩子接济的渔夫,无疑是一种耻辱。可到今天,我再一次重读此文,却不由得被深深震撼——在那样蔚蓝而不见边际的大海面前,人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却又那么顽强。海明威没有着力去刻画一个威风凛凛的打不倒的英雄形象,因为在这澎湃着的势不可挡的惊涛背后,在这一层层席卷而来勾起你的畏惧之心的骇浪背后,一切所谓的力量都是螳臂当车,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如何的堆砌、渲染都会让人觉得根基不稳,再完美无缺的榜样也似“空中阁楼”,经不起推敲。
所以在海上时,老人会犹疑,会懊悔,而在这样的犹疑与懊悔后,更深的也许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正是因为这敬畏,所以老人的坚定便变得更加感人。
在海上与那样一条大鱼抵死地斗争时,老人的手受伤了,止不住地战栗着,痛楚折磨着他已经老去的躯干,可既然那前八十四天的痛苦时光没有击溃他,那么第八十五天的劫难于他而言,亦不在话下。于是面对这种种的困难时,他选择了坚持。他通过吃金枪鱼来增强体力,想要活络开筋骨,哪怕只是机械的一张一舒。虽然只要松开手中的绳子就可以免除他的大半苦楚,但是他放弃了这种最简单的办法,是为了什么?单纯是为了钱吗?或许有人会觉得是,但我觉得老人是不希望放过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他不想被人嘲笑,他有很强的荣誉感——在我眼中,他有时候不像是一名渔夫,反而更像是一名骑士,经历了太多的风霜、血腥的厮杀,过早地磨光了他的气力,即便他如今已然垂垂老矣,满身病痛,可是他不會忘记当年的意气风发,那是刻在他骨子之中,不可磨灭的荣光。
所有人皆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即便得不到命运的垂怜,可只要你咬住了牙不曾放弃,便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句话或许正是对老人最好的诠释,他或许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哪怕垂垂老矣,无亲无故,只有一个孩子陪着他,可他并没有向命运妥协认输。在大鱼被咬去了四十磅后,他没有怨天尤人,抱怨上帝不庇佑他,而是鼓励自个儿想点高兴的事儿——“虽说那鱼被啃了四十磅,倒让船走起来还轻松些。”在那茫茫的海平面上,老人的话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却又那般的振聋发聩。
(二)
“‘我很想你,孩子。’老人说。”
孩子,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是贯穿了老人一整个漫长记忆的柔声称呼。在举目无亲的困境中,是孩子,在他近乎悲凉的日子里添上一抹温暖的橙色,让饶是刚强如他的老人也温柔了眉眼。在那漫漫的见不到头的征途中,老人从不允许他有一分一毫的懈怠或恍惚,可他却无可救药地思念着孩子——若是有孩子在该多好啊。他反反复复地念,他真真切切地想。在出发前,在归来后,这种思念没有一刻停止过,这是老人暗藏着却又明摆着的无限情思。他长久地思念着孩子,正如孩子长久地思念着他一般。甚至于在与鸟儿偶遇时,他那一句低低的“孩子”,将他的背影铺上了落寞的光泽,再不可抵挡的老人此刻也只能任由思念作祟着,盘桓于他的心尖,再不易主。
所以老人抵上了一身尊严,拼上了满身傲骨,这从海到陆的迢迢路途,终究不能撼动他笔挺的脊梁。可偏又在这重重的磨难之后,在老人终于回了岸,重新回到那厚重地面的怀抱中后,却又苦痛地低喃着说他是彻底被打败了。议论的尘嚣日上,几乎要遮住老人的面容。是因为老人的大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吧,是因为他伤痕累累却又一无所得吧。可是我拨开那层层的迷津,再一次地注视着老人的双眼,透过那饱经折磨的皮囊,望进他的心底——不是的呀,皮囊的安逸或漫天的利益,从不是老人所求。在那波涛汹涌的海上,老人会与小鸟说话,念念有词的模样让那数十载的风霜褪尽,露出安然的温柔乃至于稚气来。这让我忍不住弯了唇角,同时又在沉默中彻悟。老头儿本就是个好心肠,而这几日的颠簸,又让老人与大鱼,由相知一路行至相惜。所以这“打败”里,是挣扎着的无比复杂的愧疚,他在怨啊,怨他为何白白搭上了大鱼的性命,又苦了自身?若没有他,大鱼或许仍旧在那碧色的藏身处自如地畅游着,它身上的鳞片,会在月光下,泛起幽幽的细碎光芒。
众人大多看到老人的坚强与不屈,他们高呼老人是多么的伟大,是多么的坚韧不拔!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可人们是否忘了深究,永垂不朽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其余困顿了八十四天甚至八百四十天,其余比老人更壮硕更勇敢的人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永垂不朽”呢?所以我从那些威武的背后去偷窥,在那些一波又一波的围攻之中,在那些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老人除了死死抵住牙关,还想了什么?他想到了孩子,想到了他的老相识,他还认为他住的村子真好,每个人都这么善良。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人在死亡的镰刀几乎逼到鼻尖的关头下,他没有想起出海前那些年轻的渔民对他的嘲笑戏弄,反而是一句真心实意的,“每个人都这么善良”。老人让我想起了苏轼,他们两个人跨越了中外与古今的遥遥路途,如此地相似着,不可救药地乐观着。过刚易折,老人所真正所永垂不朽的,是他的刚柔并济,合情合理;是他永远赤子心肠,怀抱爱与善良。
铁石心肠不代表强大,老人在种种苦难的折磨与考验后的坚韧与不屈,乐观与豁达,才是心灵的强大——也是真正的唯一的强大,历久弥新。
于是,我轻轻闭上眼。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百万雄师当前。可老人,老人只是将他的大手搭在了孩子的头上,眉目里藏着的,是阅尽千帆后的无限温柔。
硬汉的温柔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自己就是一个强者,他参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受伤,他去非洲狩猎狮子、大象,他喜欢西班牙斗牛……总之,他就是美国人心中的硬汉型作家。在《老人与海》中,他也塑造了一个硬汉——渔夫圣地亚哥。在出海时与鲨鱼搏斗到底,虽然最后只带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来。作者在对《老人与海》的赏析中,不是单纯关注老人强大的一面,而是从老人柔软的内心切入,将关注点放在老人的犹疑、乐观和内心的柔软上。看得出作者对老人观察的细致,从他的每一个心理描写、动作、神态而读出他的那份温柔。那份柔软的刚强,才更是圣地亚哥那样一个孤独的老人鲜活的内心吧。(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