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任何一种育儿建议当圣经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哭了,打人了……该怎么办?四五岁的孩子还在公众场所到处乱跑,到底该管还是该给“自由”?当孩子表现出胆怯,该接受还是纠正?发现孩子撒谎时,该怎么面对?
  这些在育儿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没办法解决,而是不知道该选哪种方法。
  育儿建议的出处大致分为三类:经验总结、理性思维推导、科学研究。这三种建议,哪种更靠谱呢?
  我的观点是: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去努力证明一种育儿建议多么正确无误。
  名人的育儿经验不适用于所有人
  最容易让人信服的是周围朋友和媒体名人的“成功”育儿方法。家长在学习这类经验时,起码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经验是未经“提纯”的,要特别注意经验起作用的背景和环境。比如萧百佑,这位“狼爸”以“三天一顿打”的方法将三个孩子打进北大。但是他接受采访时也说:“我的育儿经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我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家庭氛围温馨。在我们家,尊老爱幼、长幼尊卑都有很好的规矩。即使严厉要求孩子,他们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很好地接受……如果平常和孩子很少聊天,小孩对你就只有畏没有敬,你打他,他肯定逆反”。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每一个经验都有适用范围,比如,对天生温顺的孩子很管用的经验用到天生叛逆的孩子身上,可能就不灵了。那些教育经验需要做出调整才能用到叛逆的孩子身上,因为天生温顺的孩子乐于配合,而天生叛逆的孩子则会不断试探他人的边界,直到对方采取行动,这是天性。
  不必根据理论决定自己的育儿方式
  我们常常会热衷于争论一些看似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观点,觉得论证这些观点想法对于育儿非常重要。比如,孩子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其实类似的讨论没什么意义,因为孩子的本性和孩子的生长环境无法分割。
  再比如,大家都争论的“要不要带孩子去旅游”。你大可不必根据那些理论去决定带不带孩子去旅游,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偏好去选择也许更好。要知道,大哲学家康德一辈子守在他的家乡,也写出了思想史上的巨作;另一方面,不游历名山大川,哪来李太白似锦诗篇?
  育儿这件事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实验过程,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纯理性的思维方式只会屏蔽掉你的真实感受和作为人的直觉。
  注意识别自己读到的信息是否早已过时
  以前的儿童发展理论不断在被新理论所挑战、所补充、所替代。但跟搞学术的专家们相比,老百姓对真正的科学事实了解更少,就导致一些伪科学或一些已经被新理论质疑、替代的理论仍然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和接受。
  实际上,我们在儿童教养的很多方面并没有那么多“科学的建议”。严肃的儿童发展科学家会说: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对儿童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这种研究的难度很大。
  文章写到这儿,显然超过了碎片阅读者的耐心,那就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结束吧。
  你是否认同“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这句话?虽然它已经很深入人心,但严格来讲,它是很片面的说法。
  就这句话来说,由于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单向社会化模型”转向了“家庭系统理论”,所以纽约大学社会学家Stacey说:“经济、教育、社会资源、父母养育质量及一致性、指导、责任和国家的安全等强烈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的福利,这些比父母的性别、性取向、婚姻质量和家庭结构更能影响孩子。”所以,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
  这个观点颠覆吗?还有一个信息: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对心理学贡献巨大,但如今只有少部分发展研究者坚持用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研究儿童发展的理论框架。
  好了,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要学会识别读到的信息值不值得认真对待,值不值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至少,“新奇”或“戏剧化”不应该成为接受某种育儿信息的标准。
其他文献
那天去医院,碰见一个小男孩在做检查。只见他闭着眼睛使劲挣扎,跟上刑一样,三个大人在边上一个按手一个按脚,还有一个带着哭腔劝“宝贝听医生话”,满头大汗如临大敌。最后,那个小孩竟然吓得把医生压舌头的小木片咬断了。  我看,这孩子是让家长阵势吓着了。其实,和孩子约好上完医院,和买水果、去哪里看个小鸟什么的,和平时去菜市场、水果店一样就行,别像战斗一样搞得大家都紧张。我家小孩上医院就和去楼下水果店逛一圈儿
期刊
上期发了《到哪儿都吱哇乱叫的孩子,可能是身体有毛病》文章后,编辑部电话不断,家长们非常“捉急”:原因我们知道了,你倒是给个办法啊?什么办法才是普遍适用的?——按摩!一是按摩没有任何副作用,二是每位家长都可以轻易掌握,三是通过肌肤之亲,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闲言碎语莫多讲,开摸!  小儿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常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在正常范围。自
期刊
进入三岁之后的某天,女儿跟我交流时不再说话,一律用“嗯嗯啊啊”代替,并且晚上非要我抱着才能睡,时不时地尿尿床,美其名曰:“我是小婴儿。”  我吓了一跳。发生了什么?明明长大了又要退回到婴儿时代……我小心翼翼地暂时迎合着她,“好,珩珩是个小婴儿,小婴宝宝好可爱。”  是因为她开始爱上“扮家家”的游戏,喜欢演“婴儿”?还是上了幼儿园之后,庞大的成长压力和冲击让她感到焦虑,所以她想要蜷缩在妈妈的怀中像婴
期刊
爱一个人是一扇门,门,可以开合;爱这个世界是一条路,一旦停止,生命价值也就风化了。  安徒生爱上一位歌唱家,因为小事疏忽,小心翼翼问她恨不恨他,她说:“我怎么可能恨你呢,没有爱,就没有恨。”当爱一个人一次次失败之后,安徒生笃定了对世界的爱,是爱“未来一代”。他写下了那些歌颂或嘲讽的童话,把童心像火柴一样划亮,试图温暖自己。那些体验过彻骨寒冷的灵魂也是有福的。世界在其心里,已经滤去了杂质,变得冰清玉
期刊
前些日子,听说一件事情:一个中学生骑车时不小心刮蹭了一辆路边停着的汽车,因为车上没人,自己又急于上课,于是给车主留了字条,说明原因并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车主看到后,鉴于少年的坦诚,不予追究。多好的事儿啊,为双方点赞的同时,我把这事儿讲给儿子卢同学听,目的就是告诉他,要勇于承担责任。  不几天,同样是自行车和汽车的故事,竟然就那么“巧”地发生在儿子的身上。不过,这回汽车里有人,而且按我教的处理办法
期刊
眼睛没保护好,戴上了眼镜。这回,记得要保护好眼镜哦,不然会让眼睛累,伤眼睛,还破财,俩月换副眼镜只有土豪才玩得起吧。  下面,咱们聊聊那些伤眼镜的坏习惯,以便让你的眼镜长寿一点,再长寿一点。坏习惯一:单边摘下眼镜,很容易损坏镜脚  许多人习惯用一只手单边摘眼镜,两只手从正面拿下眼镜有点麻烦,而如果像男神一样一只手摘下眼镜,露出帅气眼神,多霸气!呵呵,过不久你可能拥有的就是一副惨淡的坏眼镜了!  单
期刊
读者问:我们家自从有了宝宝之后,围绕宝宝吃、睡、教育等一些细节,经常跟老人发生争执。比如说,我觉得宝宝不能吃甜食,婆婆却总喜欢塞巧克力,说这样宝宝就不吵闹了。老公觉得奶奶做的没错,我说的也有道理,完全是在和稀泥。  还有,我觉得让宝宝看电视对眼睛很不好,可婆婆说看电视也是接受教育(老人喜欢看烹饪、综艺类节目),我拿出专家写的书来都没法说服婆婆。毕竟宝宝白天还是得由老人帮着带,为此我很焦虑,担心宝宝
期刊
我的童年一半是在外婆家,一半是在自己家。  在外婆家时,因为我是那里我这一辈第一个降生的小孩,所以所有长辈都比较谨慎。  那几年我几乎没怎么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过。小朋友们叫我去爬山,外婆说山峰陡峭,万万去不得,你要是一不小心脚滑跌了下去,可就再也见不到外婆啦。  小朋友们叫我去游水,外婆说池塘的水那么深,里面还有大蟒蛇,专门盯着你们这些小孩儿,只要你们一下水,大蟒蛇就“嗷”一声把你吞下去啦。  
期刊
多少人选择结婚是为了逃离父母呢?当自己的孩子出生,老人来帮忙照顾孩子,自己与父母那些内心的沟沟坎坎如同退潮之后的海滩袒露了出来,一度淹没的童年伤痛和心结在养娃观点不一致的争吵中,在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回忆自己的童年中,氤氲着潮湿的记忆浮现……亲爱的,没关系,这也许是你一生中与父母最后一段最亲密的相处时光了,借此机会好好面对曾经逃避的真实成长,你终将获得与父母的真正和解。  这是我们搜集来的问题,以及
期刊
最近,身边有好几个妈妈在看同一本书,书名好像叫《无条件的爱》。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大概听说,不过书的大致内容我也了解到了,主要就是帮助各位爸爸妈妈去学习,应该如何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他们不乖、不听话、不可爱,就收回对他们的关爱。  听起来很美。  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心理月刊》杂志上看到过曾奇峰老师的一篇个人专栏。它里面提到说,有一次,曾老师陪着4岁的女儿在院子里面玩滑滑梯,然后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