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启思,以问促教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lono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现代教育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成了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探讨实施之中,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非常重要。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来说,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敢于问,因为一切的创新都源于问题的提出,敢于问就产生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就是创造,就是创新。
  古人云:疑问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问题就成了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探索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就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问的胆识,教会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大胆地问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敢于用怀疑的眼光看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经常问“为什么”,敢于用怀疑的眼光看事物。当年牛顿因为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发现了万有引力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学生则可以通过问“为什么”学会知识,学到本领。有学生问月亮为什么有圆缺之变化?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明白了其中的规律,这不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全无书”,要让学生敢于对书上的内容提出疑问,教育学生“不唯书,只唯实”,如:我在教学填写“波浪滔天”的“涛”时,有的学生填 “涛”;有的学生填 “滔”,我并没有马上指出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查字典对这一个词语进行理解,通过引导,使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语填不同字时的意思与区别,而且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使全班学生对这一词语印象深刻,做到了理解全面。
  二、给予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足够的空间和机会
  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学生都能自己发现并能提出来,做到自主解决问题。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自主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多,丝毫不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教师干脆就给出正确答案。如此循环,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性,不会主动提问、答问,久而久之,学生不去思考,不去回答,那就更谈不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
  其实,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去发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思考,自己发现提出并去解决课文中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逐步树立我能行的自信观念,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更加大胆地去思考、去问为什么。比如,我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有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修建水电站就会导致大瀑布的灭亡这一问题,针对该问题我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原因并讨论补救办法,结果有很多学生都能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补救办法。对这些建设性的补救办法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大增,课后仍有学生在继续讨论。这是一堂阅读课,由于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要敢于放手,要学会期待
  教学中的问题都是从成绩出发,对于学生、教师的评价,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一些独特的标新立异的答案在考试时是绝对不被认可的。教师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只能背诵教条的答案,甚至不用思考为什么。试问,这样的学生能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吗?教师只有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才不会被固有的答案束缚住手脚,不会将仅有的时间耗于背诵固有的答案,才不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敢问的“问题”差异极大,有的问题可笑至极,有的问题显得愚笨,这些都是正常的,那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学会期待。耐心地去引导学生提问,不要轻易地指责学生“问”的不是,也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师只有耐心期待学生的改变,“问”才能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记得在教学《白杨》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白杨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个学生提出了“簸箕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是多么可笑,我当时没有去指责学生“问题”的不是,更没有加以嘲笑,而是告诉学生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告诉他们要留意周围的事物,一段时间下来,当初那两名学生提问更加积极了,问题的质量也提高了。
  四、用心去“问”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心,用心去帮助学生学会问,让学生学会用心问,这似乎有些牵强,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绝没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好事”,况且,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只有学生用心问了,我们的期待才能有收获,给予学生的空间和时间才不会白白浪费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条的过程,一切都只有在“问”中体现,在“问”中解决,在“问”中提高,敢于问就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少儿艺术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出一些体会——二胡演奏中体态律动应该“从娃娃抓起”。本文以教学时段为主线,分别从空弦练习、音阶练习、练习曲和乐曲这四个教学阶段简要论证;围绕呼吸和律动两个体态律动的主要因素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应用到教育学、数学和音乐学等领域相关知识。  关键词:器乐教学;体态律动;少儿教育  少儿艺术教育需要思考,需要创新。笔者在参加各类互学观摩活动中,学
期刊
摘要:“语文难学”的问题常常困扰师生,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为此,不妨以兴趣为切入点,打造一个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乐学、爱学。本文从角色扮演、故事介入、情境铺垫、实践引导、课外阅读等五方面,分别论述了如何打造小学语文趣味课堂,旨在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趣味;兴趣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语文难学”,老师们也往往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的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的地位,明确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体验,积累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过程;发现;解决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
期刊
摘要: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问题;它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生物学在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学好生物;培养兴趣;理论体系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虽然生物学的知识不是很深奥,但许多同学还是学不好。很多同学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学习生物
期刊
摘要: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和法国政治互信,经济互助,文化互通。两国之间的交流很早就开始,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中国的文化标识一直是变幻的。本文研究集中于历史长河中法国人有关中国的主流文化印象,我们把这些印象的大的历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帝国主义时期,现当代时期。  关键词:法国;中国;汉学;印象  一、文艺复兴时期  汉学(la sinolog
期刊
对于“优等生”的理解,我们不能轻易的给一个学生定性为好与不好,对于学生的评价,那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这里主要是指在学习方面优异、心理上有优越感的同学。我这里把问题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了学生的心理上,也就是这些在初中学习中成绩较为优异者,并且初中时很受老师关注的那些自身带有强烈优越感的学生在初升高的过渡过程中由于心理落差而引起的一系列教育问题。  案例:  周某某,男,代耕农,父母以捕鱼为生,生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开始不断深入人心。而在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应首要遵循的原则。而如今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化学学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工作的推动出现了很大的障碍,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才把他们界定为“学困生”呢?所谓学困生就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情绪严重,以致于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那么,这些学困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将受到严重影。  关键词:错题
期刊
摘要: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的多元目标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也应当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学生发展的信息。而单一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探索与多元的目标相一致的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评价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课堂评价的改革,学
期刊
摘要:勒菲弗尔从宏观的文化视角审视译者对翻译的操控,提出了控制“改写论”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受勒菲弗尔“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启发,本文对译者在语言文字转换中隐含的文化意识形态信息进行分析,深层次挖掘操控论中“意识形态”在译文文本建构中的体现,揭示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在译文文本中的渗透方式,分析译者对原文文本及目的语文本的操控作用。  关键词:勒菲弗尔;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文本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