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地去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会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和创新。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阶梯。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缺失。特别是农村中学,不少学生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阻碍,教育观念的抑制,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态度的偏差,教师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就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做到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关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始解读,课堂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允许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并(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立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关注不同层面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努力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也使学生从配角转变为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2.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学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课堂特定情境,以乐趣、情趣、理趣与美趣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渴求,尽力满足他们梦想成功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扬民主作风,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发问。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允许他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允许他们提出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要营造氛围和给予机会,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潜能,让他们体验到发问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让发问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并且营造竞争的氛围,激起他们争强好胜的心。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连平时上课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会高谈阔论、一鸣惊人。
  3.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要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把课内外连成一个整体,主动自觉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育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的问题意识会逐步增强,并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成长的对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发问,愿发问,善发问,则是这一学习方式的起点,它真正体现了“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定能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川芎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下游信号因子髓样分
中国古代文体学内容丰富,体类繁复.由“文”“文章”“文学”及其相关观念演进到“文体”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等,都对古代文体分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的体裁特点、风格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交通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主题的交通人力资源状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实践表明,高端的交通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考核
一、 优化的意义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教材又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我对优化教材内容的理解如下。  1.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  2.优化教材的策略要基于学生的兴趣,认知发展。  (二)对小学教材内容的现状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后,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自主选用,教材的编写呈现百花齐放的局
一、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重要杰作之一,也是他现实主义风格的顶峰之作,小说非凡的描述和他的坦诚与标新立异令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震惊,并引起太多的争议。小说的主人公苔丝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她的悲剧始于她被年轻的主人亚历克所引诱并生下了私生子。可悲的是,婴儿在襁褓中死掉了。两年后,苔丝去了奶场工作。在那儿她遇到了安琪尔·克莱尔并深深爱上了他,在新婚之夜,
1.1林语堂作家身份的特殊地位 。  作为一位非母语作品比母语作品产出更多的特殊作家,林语堂在海外的影响力大于国内。林语堂先生在国内虽然也是文学名家,但影响力远不及鲁迅、胡适等人,其作品流传也不及前人广,甚至曾受其他文学家的批判。而其英文作品在海外反响极好,多次成为畅销书,流传甚广,也受到《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赞扬,曾一度在海外掀起中国热,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很多西方民众是通过林语堂了解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所以对任何文本的翻译或多或少地都是对原语言所带文化的一种重新构建,翻译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对翻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这一翻译领域的突破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也为翻译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开辟了新道路。  随着对翻译研究的深入,学者们
美国教育学家卡尔汉认为:“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那么设置语文问题的原则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实事求是”的渊源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班固称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在研究学问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从中找出真实的结论。唐代史学大师颜师古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道:“共产党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毛泽东在
当前,在日常工作中的内耗现象引人瞩目。析其根源有四: 一、分配上的“大锅饭”体制,严重地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二、人才管理方面,缺乏竞争机制。“枪打出头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