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北京等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足见各地教育部门对于母语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一丝忧虑——分数的增加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即感受美,认识美。但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往往过度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美感。大多数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只会“生搬硬套”老师教授的“框架”,却无法感知文章呈现出的意境与抒发的情感。针对这种现象,更应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文字中体会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心灵之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境创设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形式,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这就为教学中还原情境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根据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通过图片、影像、音乐等媒介重塑,将学生置于文本呈现的背景之下,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之美。
  二、注重阅读方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多种阅读方式:自由读、集体读、分角色朗读、分段落读、对比读等。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为例,可先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时间自由朗读,对“莎士比亚式”的语言有初步认识;再在课堂上让男女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问题串联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选取重点段落请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文字中起伏的情绪之美;最后与前一课《长亭送别》中委婉含蓄的中国式语言进行对比阅读,由学生总结出“莎士比亚诗化”语言之美的具体表现。合理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既让学生消除了单一阅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又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总结,使学生深深陷入莎士比亚的魅力之中,获得审美的体验。
  三、注重语言表达形式探究
  在学习文本时,还应该注重品味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的美。如,用词的精确、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等,与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美与表达形式美的统一。例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首句与尾句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形式上齐整,“已使”到“尤使”一字之差,却呈现出递进关系,使得整个段落字字铿锵,悲愤之情喷薄而出。通过分析,学生在朗读时仿佛真正成为了“鲁迅”,甚至个别学生情到浓时,激动地拍案而起,真正做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契合,跨越时代相互感应。因此,注重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探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注重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观察与思考,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倾注在塑造的典型形象中。在一些作品中,把握好典型人物形象,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之美。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服务,更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训练是作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议论文训练则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针对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开头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现状,可进行如下针对性训练。  一、观文自省  1.汩汩的小溪汇流成海,那是团结在召唤;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那是谦逊的教导。古往今来,多少贤人先哲则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宣告诚信的魅力。然而,今天我们的诚信在哪里? (学生习作《诚信是衡量人的标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作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作文是他们思想水平和语言表
期刊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得寡助”。也有语:“得道者得天下。”而事实上,晓以行道永远比得道更愉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非智力因素是基础能力、信心体力、智慧刻苦的展现。著名足球运动员孙雯这样告诉人们:一个人在人生低谷中徘徊,感觉自己支持不下去的时候,其实就是黎明的前夜,只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前面肯定是一道亮丽的彩虹,这就是恒心。但生活学习的过程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导语的成功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弹奏出的第一
期刊
材料作文(不包括漫画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材料作文又是考生最感头痛、普遍反映无从下手的命题形式,有许多考生常常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出现较大的失误.  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和立意,审题必须对材料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是“精读”,而非“略读”;是反复揣摩,而非不经意的浏览。立意是文章成败关键,考生要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拿准了再动笔,千万不要仓促上阵,写到“半截腰”发现立意错误再返工。  
期刊
作文需要发挥想象力,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在作文教学中,应放飞学生的想象。  想象与联想需要植根于生活,茅盾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人虽然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源于客观现实,被想象出来的事物定是由已经感知的事物加工改造而来。臧克家说:“想象的丰富与否,
期刊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身焦思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面对作文题,有些学生总会有“说不尽的苦楚,道不尽的忧愁”。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新课标给写作指出了方向,但教学依旧迷茫。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让别人青睐的作文,摆脱“每一次都在徘徊无奈中倔强,每一次作文分数总不闪亮光,不知道表达啥时能长双隐形
期刊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老师深知学生怕文言文,却也无可奈何。然而,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功底非常好。两相比较,仔细推敲,不难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兴趣、迁移和“学以致用”这三个特点,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因趣成习  在调查中,很多文言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阅读文言文,经常细心查阅参考书和字典,敢于尝试简单的文言文创作。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修正和
期刊
一、缘起  200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淮滨高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并逐步构建了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的“三段六块,立体交叉”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规范地应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二、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潇洒走一回》。)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生:《潇洒走一回》。  师:是啊,面对悠悠天地
期刊
阅读方法的整合,包括阅读课内文本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源的方法、整合性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