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楼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天上五楼考试,恰逢下雨,我得以一睹只属于高三的雨景。
  曾听人说五层可怖如炼狱。昏暗的教室塞满一具具热血的僵尸,逼仄的走廊上漫着一张张黑脸;书本和卷子遮天蔽日;墙上用泪水和汗珠黏上的红榜和标语以及无处躲避的哭声和叫喊,“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倘若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我还真想一见。可这样的描述却是天底下最拙劣的浪漫,听着便知不实,又如何引人遐想?
  五楼是我见过最光明的一层,即使是阴天,也格外亮堂。与行政楼相连的隔间四四方方,两边的落地窗尽揽夏色。台阶峥嵘有致,栏杆一尘不染。红墙青木,白瓦黄石,一片祥和。
  教室,或者说考场,除了桌与桌间的间隙窄了些,与二层并无二致。只是墙上确有光荣榜,却空空如也;黑板上头也确有标语,却胶带脱节。这样的地方,早已经“沉舟侧畔千帆过”了,新人来了,哪里还容得下旧人旧物呢。
  我的座位靠著高三A8班的第二个窗子。那窗子没有护栏,天然去雕饰。虽然窗台上有灰尘,但灰尘才衬得出窗外的景致:细细的雨丝,薄薄的凉意,更兼一排矮屋犹抱绿树半遮面。我的窗子正对着一间小屋,那屋子是白白的墙,灰灰的瓦,窗子同样开着,只是无人,阳台上隐隐藏着一根晾衣杆。
  如果那屋子里住着一位老奶奶,她一定会在收衣服的时候瞧见她的孙儿,坐在对面的教室里,或正襟危坐,或睡意涟涟。她会在早上把煎好的蛋,温好的奶塞在他的书包里,用无比粗糙的手抚摩他的脸,絮叨着:加油,加油啊!可如果是一位老爷爷呢?他一定咧着嘴唇,在阳台逗鸟,他不会说“叵耐灵鹊多谩语”,因为他喜欢听鸟叫,喜欢听鸟鸣和着雨水打在长街上的声音。

  只是,对面的屋子没有人。
  至少现在没有。
  坐在这样的窗前答卷,是一定考不好的。但无所谓,能听着雨算数学,学生时代还有什么遗憾呢?只是可惜,为了不影响大家做英语听力,我还是得把窗子关上。临收卷前,我瞧着那层玻璃发呆,看着一串又一串的水珠喝醉般摇摇晃晃地滑下,真不知是它们逍遥,还是我自在。
  高二结束了,一年前的这时候,我也说,高一结束了。高一的期末考试,我放肆地在物理试卷上画画,在化学答题卡上写诗。只是画越美,诗越动人,画画和写诗的人才越痛心。那时的我该以为用这种疯癫的方式能讽刺生活对我的恶意,保有人格的清净。只是生活毕竟是生活,你顺从它也好,忤逆它也罢,它始终岿然不动,你始终搔首弄姿。
  来到文3一年了,身边的同学个个才高八斗,又为人温和谦逊。老师们也都文质彬彬,数学老师精通古典文化,政治老师思想深刻自由,我拜服不已。能来到这里,不能说明我优秀,只能说明我幸运,用尽了我一生的幸运。
  对于我即将面对的高三,我心里平静如水。没了波澜壮阔,也并不老气横秋。只是平静,只有平静,正如这两天的雨一样。
  我喜欢五楼,喜欢它的疏离,喜欢它的安稳。哪怕以后的日子真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也无所谓。像我这样的人,究竟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地理考试结束时,天也放晴了。阳光吻着窗台,吻着桌子,吻着每一个向往并热爱光明的人。
  从前我喜欢下雨而鄙薄太阳,现在却觉着,晴天和雨天,到底是一样的。
其他文献
关于长安,关于长安的春天,我一切想法的开端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每次念出这四个字,我总觉得铺开在眼前的长安盛景恰在春朝,正是那最明媚的时节。而这种认知又极其固执,自打出现后便牢牢盘踞在脑海里,分毫不让。于是在我这里,长安、长安春便与《长安古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心里念着的是长安春,于是詩里铺陈开的画卷便不想去分辨说的是哪一年哪一季,我只当它是盛唐时某一年的春深。满目琳琅的颜色,入耳熙攘的人声
期刊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学学科第二届、第三届评议员。2005年3月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资深教授,即终身教授。他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引入北大讲堂,此举亦被视为学术界对通俗武侠小说的接纳与认可。  作家宗璞说,北京大学有两位“大侠”,严家炎便是其中一位。在她看来,严家炎是有侠气的好人,助人为乐,绝不计较一些小事,心胸很大,敢说真话。 
期刊
提到文学的时候,“虚构”这个概念往往如影随形。新闻记者或者历史学家的虚构被视为道德瑕疵,虚构是文学专享的特权。然而,进入文学殿堂内部,虚构的特权并未平均分配。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可以坦然无忌地虚构,散文却禁止分享。前者放纵想象任意地飞翔起伏,后者只能爬行于坚硬而粗糙的地面。对于这种不公的状态,我的开脱之词是——虚构是一种有偿使用。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必须提供某种特殊的品质,散文不存在这种负担。  大多
期刊
家的边上盖起来一座小小的寺庙,青山绿林里,鲜艳的冷色使它的淡黄显得很突兀。  寺庙里的人搬过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雨天,很大的雨,也下了很久。我清晰地看见他们匆忙的脚步,或许是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他们仓皇地从泥泞的小土道上跑过的时候,污黄的泥水被他们的小布鞋踏得争抢着溅起,溅到那些和尚与他们的寺庙同种颜色的裤腿边,然后热切地随他们一起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是不是这样就会沾染他们身上特有的味道?  他们来这
期刊
當前,现实题材热,在中国文坛已成遍及各体裁创作领域的主流风尚。单看表面,这似乎只是近年来高唱入云的理论引导和广接地气的政策扶持所催生的一个特殊结果。实际上,对于现实题材创作的提倡和推崇,既呼应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连接着植根深远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学生活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以及诗可以兴观群怨之说,经历代文人的持续传述和不断阐发,凝练、提升到表征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审美价值观
期刊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千古事”,既是要用笔墨纸砚开创人生事业,以期在百年之后文名长留,为人所记;更是要完满自己一腔为文的情怀,以文传世。然而无论是一篇名作的洛阳金纸贵,还是文脉流传的赢得身后名,相比之下,我更着意创作过程本身的喜乐与欢欣。没有那么神圣,却是那么真切;没有那么伟大,却又那么诱人。  热爱写作是我少年的心事。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读故事。从古希腊的神坛到上古中国的山海
期刊
今年秋,你那细细的枝条终于挑起了我的窗纱——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九年。  九年前的夏天,我读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搬进新居,我拥有了自己的卧室。那时的你甚是矮小,个头还不到二楼的屋檐,和我一样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妈妈说,总有一天,你会长得又高又大,漫过二楼的窗户而把盎然绿意涂满我的窗棂。我半信半疑,每天回家都要站在树下目测你的身高。看看你有没有变胖,有没有长壮。最要紧的,还是看你的树枝有没有听老师的
期刊
大宝,或曰阿宝,是我在黄河幼儿园时的玩伴,亦是我人生可记忆域内的第一个朋友。关于他的记忆,像经年不用的毛笔尖上粘带的陈墨,一旦受了水的浸润,便即刻能在宣纸上晕出一片连亘的温暖。  小时候,我性格不算内向,可同我交好的多是女生。还记得我喜欢看她们穿白裙子,在阳光下旋舞,而我自己却是站不到阳光底下的。男生们常“瞧不起”我的做派,他们聚众摔纸片、扔沙包和躲猫猫的游戏,总不带我的。  那时候惟有大宝肯对我
期刊
老兔寒蟾1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2。  黄尘清水三山下3,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4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  2.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阳雜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
期刊
他走了快半个月了,她依然每晚痴望着窗子。  一只胖鸟好不识趣地停在窗台上,小小的头一下又一下咂着生硬的大理石。那大理石窗台,在夏日的烘烤下格外炽热,好似能蒸干她将流未流的眼泪,使她那张瘦削的脸上总挂着不甘断流的泪痕。  “叽——叽——”鸟儿叫了两声。  “什么?”  “叽——”  她说:“你是说我为什么又站在这儿吗?”  “叽——”  “好吧。没什么。我在想一个人。”她说着,双颊微微泛了红,轻轻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