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民间体育游戏:拉绳》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课时长:5分34秒
  设计者:黎洪容
  一、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孩子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我发现孩子对自制玩具“绳圈”特别感兴趣。而且随着我园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参与性有了提高,他们敢于尝试、探索各种动作,他们喜欢合作进行游戏。并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大胆的进行各种身体运动,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进行玩耍,并具有调整自己身体运动的能力。于是我想:班上有很多的旧床单,何不废物利用——用旧床单编织成绳圈。用布条编制的绳圈又柔软又结实,安全性高,很适合孩子们游戏。绳圈的柔软性又能让孩子们一物多玩如:占圈、跳房子、拔河等等。因此我设计了以“绳圈”为主的体育活动。希望利用绳圈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发展发展幼儿的肩部、腰部和腿部力量及身体的平衡能力。
  二、活动目标
  1.体验玩民间游戏的乐趣,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2.发展幼儿的肩部、腰部和腿部力量及身体的平衡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演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运动器械“绳圈”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2)跟着音乐热身运动。
  (二)基础部分
  1.花样玩绳圈
  (1)请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用各种方法玩绳圈。
  教师:我们可以用绳圈玩很多游戏。可以一个人玩,可以几个人合作玩。看哪些小朋友花样玩得又多又好。(放背景音乐)
  (2)集中请幼儿演示,相互探讨绳的多种玩法。
  (3)用刚才没有玩过的方法再去玩一玩。
  (4)教师小结。
  2.玩新游戏:拉绳
  (1)老师介绍拉绳玩法:两两一组,幼儿套在绳圈里背对背站立,将绳圈放置腰间,手握住绳圈,事先在每个人的前方二米处,各放一沙包,等信号发出后,各自用力向前拉绳子,尽力去抓沙包,首先拿到沙包者为胜。
  (2)教师示范,强调绳圈放置在身体的腰部,等信号发出才能各自用力向前拉绳子,尽力去抓沙包。
  (3)幼儿两两自由组合进行练习,老师观察指导。
  (4)加深游戏难度,要求3人或4人一组。
  3.游戏:“拉繩比赛”
  再次加深游戏难度,更多人一起参与“拉绳”游戏。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和体力相近的两队,各成横队面对面分别站在绳的两侧。活动开始,两队幼儿交错站立,用双手将绳拿起站在中线两侧。教师发令后,双方各自用力向后拉绳,绳子必须横拉,以绳子的大部分拉过线为胜。(强调:必须在教师发令后,双方才准用力拉绳。)
  鼓励表扬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并坚持到底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
  听音乐做放松整理活动。
  六、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具有自娱性的活动,它形式多样,不但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易学、易会、易传,符合了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活动中老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游戏中,孩子们积极投入,表现出自主探索、乐意合作、挑战自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活动练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展开,满足了幼儿自由自在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欲望,幼儿在游戏中结识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幼儿合群的需要,使得幼儿团结合作、乐于助人、遵守规则等社会性的行为得到了逐步的形成。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良好的作用,为幼儿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是建立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单位的认识基础之上,而且以元、角、分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例1以水果店的销售情况为背景,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小数,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会读写小数。例2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借助分母是10、100的分数,认识1角=1/10元,用小数表示是0.1元;1分=1/
期刊
一、设计理念  以实践行为体现课标理念,追求“常态性、有效率、有生成、有待完善的”课的平实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学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信任的、开放的障碍跑教学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努力进取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着重通过体验过2-3个“人障”学习,感受过“人障”活动时的紧张、兴奋和挑战的乐趣,能较好的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节《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观察物体”中的内容,主要是在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以及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期刊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且对加法的运算法则较为熟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法结合律,为之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由沿用了之前加法交换律学习中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继续学习新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从知识起点上来看,在学习本节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學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
期刊
教学内容: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位置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节内容。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感受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是后续学习《二次函数》、解决函数及综合题的基础。  (二)教材结构  本节通过丰富的实例“花边有多宽”“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问题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习横画的写法以及长横短横的关系;理解用笔轻重和笔画粗细的关系。  2.写好带有横画的字“土、二、丁、上、下、万”,注意字中横的写法。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先读帖,再临帖。  4.继续培养良好的握笔姿势,坐姿。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中,少讲或者不讲抽象的理论,多讲怎样写,在什么地方写。使学生通过记忆、模仿,逐步形成定型动作(即习惯动作)。  2.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本节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揭示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后面学习“零点存在性定理”、“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 、
期刊
设计意图:  “草马龙”是少数民族在办一些喜事的时候,为了烘托热闹的气氛,大人们的脸上都会涂上红色,然后进行一些吹、跳、唱的活动,而我们的草马龙就属于其中一种活动,当地的小朋友会骑着它跑来跑去,场面看着非常热闹有趣。它的制作材料主要用到的有稻草、粗绳等一些绿色环保的材料。根据《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给幼儿创造条件和动手的机会,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
期刊
一次在店里吃馄饨,一位奶奶与我合桌。简单的点头言谈,奶奶却自信地说:“你不是医生就是老师,多数是老师!”我莫名感动,感动于自己从工程师到早期教育再到特殊教育转行十余年,一路磨砺前行、一路温故知新、一路豁然开朗,终于拥有了“为人师表”者特有的温暖光环。  一、在角色转变中磨砺前行、丰厚精神世界,走近特殊教育  从家长到教师的转变,让我拥有了一颗同理的心,更能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记得在自己孩子选择幼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