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意视角解读清代朝珠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来源 :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语意视角来看,朝珠传递出哪些信息,暗藏怎样的意义,是否对现代产品设计具启示性,本文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意 清代朝珠 符号
  历经岁月沧桑,存世的东珠朝珠极为稀罕,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仅为5件,因材质极为珍贵,存世量极少,并与清代服饰制度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全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 朝珠的起源
  满族信仰萨满教,也信仰佛教,因此,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着渊源。清代僧尼与佛门信徒们所使用的念珠,有108颗的,称“百八牟尼珠”。当时在佛寺中每日朝暮皆要撞钟108响,被称为“醒百八烦恼”。这与朝珠每盘108颗的形制,有文化内涵上的联系。但在108的形制上,虽根据佛教而来,却又有所不同。不难看出,朝珠的产生是寻求了设计语意的,它吸纳了佛教文化,具有佛教文化中的某些指向意义。它诞生的目的,一开始就有别于普通配饰的单纯装饰性,而具有特殊的符号性。
  2 朝珠的结构形式
  古人追寻与自然合而为一,形神俱备,是中国服饰独具的特性,这个“神”正是语意,除了讲求美的外形,同时还要追求内在意义与意境。传统服饰无不依此进行设计制作,并穿戴配套。朝珠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与信仰的关系皆展现而出,这种关系的呈现即是从语意的角度出发又是对特定语意的把握。
  朝珠有一定的规制,不能越规,每盘都由主体、记捻(记念)及背云三部分组成。也可分身子、佛头、背云、大坠、记捻和坠角六个部分。主体,由108颗大小、材质均一,色泽匀净的圆珠贯串而成,代表一年12个月、24节气和72候,即12+24+72=108。每隔27颗珠子串入一稍大的分珠,称“佛头”,将108颗主珠分为四节,代表春、夏、秋、冬。记捻,悬挂在朝珠主体上,佛头塔两侧三串小珠串,一侧缀两串,另一侧一串。每串小珠串由10颗略小的珠子串成,珠串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统称为记捻。三串珠串共计30颗珠子,代表一个月30天,分上、中、下三旬,一串就代表一旬。这些特定数字都具意义指向性,设计者在设计朝珠时,经过了整体细致的考虑,简单的数字区分,却涵盖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此来表达人与自然的联系,将这些自然规律符号化以贯穿于朝珠的形式之中。
  3 朝珠的佩挂
  朝珠作为清代冠服中的必要配饰,是体现清代冠服制度重要的元素。朝珠除既定结构外,还在材质,颜色上进行了严格详细的规定。利用不同材质的质感、色泽特征,珍稀程度来象征不同的尊贵程度,以不同颜色特有意义来区分佩挂者等级,这是非常系统且明确的语意表达。 清朝皇帝通常有东珠朝珠、青金石朝珠、红珊瑚朝珠、绿松石朝珠四种色彩各异的朝珠,以出席不同仪式祭典配搭不同服饰。例如,东珠的自然特性完美切合了皇权至高无上,极尽尊贵之特征。红色珊瑚火红似温暖阳光,象征日,皇帝在春分时赴东郊日坛朝日,会身着红色朝服并佩挂红珊瑚朝珠。松石似月光,象征月,皇帝秋分时到西郊月坛夕月时会佩戴绿松石朝珠。这种以颜色的相似来进行象征的手法,也是如今设计常用手法之一。不同需求佩挂代表不同意义的朝珠,这些意义来自自然又呼应自然,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与自然的辉映与交流。朝珠的佩挂数量及方式也有严格规定。男子佩挂记捻两串在左,女子两串在右,不可颠倒。可见,设计者除利用材质颜色来表意外,还将欲表达的意图延伸到佩挂方式上,从单项区分方式扩展到组合式区分。
  4 朝珠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款“入耳式”朝珠耳机,创意正源于清代朝珠。非原样复刻文物造型,而是与现代电子产品结合,从产品功能性到整体视觉设计展现,都符合当下渴望尝新、敢于尝新的消费者们对新奇的需求与可接受心理。产品本身又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交融等多重信息。这款产品的诞生除了设计团体的集体智慧外,更应感谢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财产。正是“朝珠”在那个远去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种种象征,以及那一层遥不可及的神秘感,造就了朝珠耳机,使其多了一份追忆,一份对所谓“皇权”的小调侃,既利用了朝珠作为特定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又传递了创新的理念,表述了新时代的新型产品语意。
  结语
  一盘小小的朝珠,为了涵盖诸多意义,设计者们进行了多维考量,这种设计语意的空间维度感,也许只在那个特定时代才会出现。“朝珠”这个早已被定格的名词,于现在而言,不再只是包含那些天地日月,节气四季﹔不再是维护封建礼仪制度的工具,不再是服装的配饰,而是打上了强烈文化烙印的特有符号。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济南:齐鲁书社,1987.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甘肃落后的包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甘肃包装产业落后的原因,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产品包装对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甘肃省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之际,整体上推进甘肃包装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认为甘肃包装业的发展需与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并分析指明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甘肃 文化资源 产品包装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恰好填补了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关键。文章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革,由培养知识型管理人才转向技能型创新人才,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在产品的包装方面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社会倡导经济环保,在这样的局势下景观包装设计中也应当积极的融入绿色设计理念,从而促使设计能实现环保性,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对景观包装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景观包装设计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景观包装设计 绿色设计理念 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期刊
【摘 要】近几年以来,我国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指导方针进行了改革,其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将包装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在高职院校里,机械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教育部也将其进行了改革。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改革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从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以及手段和教材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其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包装工作过程 液压与气压传动 课程改革  在职业
期刊
【摘 要】药品是一种特殊化的商品。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保健、治疗等功能不同的药品层出不穷。而影响药品销售的原因除了质量、效果外,与其外部包装也息息相关,药品的从内到外设计不仅要达到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去讨好患者的心理要求,增加药品的利用价值。所以情感化的药品包装设计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其也是现代衡量药品的一个尺度。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药品包装 包装设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是政法院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而藏书建设则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政法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学科结构和藏书建设的一般性规律,重视法学类书刊的收录整理,认真开展剔旧入新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建设出具有独特风姿的藏书包装系统。  【关键词】政法院校 图书馆 藏书包装 藏书建设  政法院校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政法人才的基地,图
期刊
【摘 要】在可持续背景下,为了满足景观设计的各种要求,对景观格局规划概念也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并结合生态优先、全面性等原则,对规划方法做出了重新拟定,对于城市景观建设事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性 城市景观 格局规划 概念与方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公园、滨水绿带等景观的各方面生态功能,也给予了足够重视。而在强调加强优美景色构
期刊
【摘 要】丰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灿烂的民间文化、绚丽的民族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坚实的现代文化,使甘肃艺术文化资源潜藏着诸多优势。作为艺术文化资源大省,本文从地域文化、城市包装和特色城市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以“城市包装”的角度对甘肃城市特色建设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包装 地域艺术 文化特色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包装是对商品不断进行保护和美化,优化后创造经济价值的
期刊
【摘 要】忙碌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愈发迷失自我,心灵归属感也愈发缺失。本文从城市公交车站的形象包装出发,通过分析城市公交现状以及城市居民心理状态,引入心灵归属感的概念,通过改变公交车站这个城市设施的造型设计,改变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进而帮助忙碌的人们缓下前进步伐,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归属感 城市公交车站 包装设计  1 我国城市公交车站现状  城市公交作为反映城市形象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城市与外界接
期刊
【摘 要】传统漆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艺术文化创造,是漆文化历史悠久的积淀。通过对漆艺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研究,探讨现代包装设计的不足以及传统漆艺文化在当代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传承。  【关键词】漆艺文化 包装设计 文化价值  1 漆艺文化  漆艺,也称为漆工艺,包含了漆器、漆画、漆塑等,漆艺由漆器脱胎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漆绘于陶制或木质的器形上。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算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