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年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然而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地方!
  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前后,我正在北通州的一个京兆农工银行里面服务。那时候,北京政府正在亲日派分子的把持之下;他们的活跃,仿佛和前些时冀察政务委员会里的情形差不多。不过在离北平40里的北通州——一个没落的中古时代的都市,当时倒依然过着很宁静的生活。而现在呢,它却是很不幸地变成殷汝耕伪府的所在地了!
  宁静是表面的,我相信每一个有血气的青年,看到了当时报载列强对中国横蛮无理的态度和北京政府的颟顸、黑暗以及种种丧权辱国的情形,尤其是勾结日本帝国主义以压迫国内革命势力的情形,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悲愤填胸、热血沸腾起来几乎要炸破了血管。但是,可怜,他们还没有能够组织起来,把热血沸腾的蒸汽达成了一片风云,把微弱的呼声结成了大地怒吼。因此虽然屋子里零零落落的关着不少在那里为国事叹息、流泪的青年,而表面上还是一个宁静。
  这中间便存在着一个我;在10个数字和13档算盘的生活中间,不断地自己对自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家亡了,难道还要颠颜过奴隶的生活吗?”
  同时中间也不乏热血的人;有些人起初不注意,后来和他们详细说明了,他们也认为奴隶的生活是过不了的。
  但是,怎样做呢?我们却都存这一种陈旧的错误心理:国家大事总得做了大人物才能管得了,赤手空拳的我们是徒然的。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把自己几个人先组织起来,再去汇合那伟大的时代潮流:这些,我们那时都是不知道的。
  霹雳一声,历史的“五四”运动展开了!兴奋得几乎使我发狂!不管报上说北平的空气如何严重,我不能不请了假,到那里去看一个明白。
  在前门车站下了车,步出车站,车站前门就排列着一对不知从哪里来的学生,手里持着写标语的旗子,脸上表现出严肃而悲痛的神奇。
  我看了,莫名其妙地一阵心酸,平素不容易流的眼泪忽然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了!这一对为了要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怕牺牲自己的纯洁青年,使我起了无限的爱慕,留给我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象。
  “谁欺侮纯洁的青年,谁压迫纯洁的青年,谁便是我的敌人!”这句话从此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坎里!
  但是,我当时总还是用一种神秘的眼光看着他们,认为他们是一群配管国家大事的“天之骄子”。也许,那时候的学生也是用神秘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并不曾觉得应该号召一切的人们都来管国家大事。我徘徊在他们队伍的左近,差不多有几十分钟;我不敢近前去,他们也没有理会我。大家都有颗救国的痴心,但是中间却隔着一条无形的鸿沟!前面是一条伟大的时代的巨流,但是我竟想不出来一种方法参加到这个巨流里去!倘使那时候有人想我“援手”一下,我想我是对他感激不尽的。一个救过有心而赴难无路的人,是如何地苦闷呀!
  在北平城里盘旋了大半天,始终找不出来一条通时代巨流的路。于是,我就只好在“望洋兴叹”之后,搭着车废然而返了!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间,青年又不知道受了多少次的屠杀,国难又不知严重了几十倍!想到了国难,总想起了青年。有时候虽然也狠狠地责备他们:“有血气的青年难道都死尽了吗?”
  内心却在惭愧:“有经验的中年人为什么不起来呢?”而每一次听到纯洁的青年受欺侮、受压迫受屠杀,就马上联想到前门车站前面的一队,就感到无限的悲痛。对着这样纯洁可爱的头脑鞭笞,甚至对着那纯洁可爱的一颗心放枪的人,我总认为他是没有人性的。
  但是,传播在报纸上的,依然是一片亲善妥协声!流行在上层社会的,依然是一片歌舞升平声!人类!这是有血气的人类的勾当吗?民族!这还能算是民族吗?我的血管快要爆裂了!我走出门怕看见严重的注视着我们的太阳的光辉!
  毕竟,我们的青年在“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出现了!他们奋不顾身的义勇,使我感激涕零;而他们悲壮的斗争史,却又使我哀痛、惭愧!我几次的一面看报纸,一面痛哭失声!我责备社会上有地位的中年人,为什么不起来站到青年的前面去。只要他们站在前面,既然可以指导青年,同时又可以保护青年;既然可以使青年少耗费许多不必耗费的劳力,同时还可以使青年少流许多不必流的热血。因为我自己也是中年人,而且是有地位的中年人,我当然还要自己责备自己!
  有一天,一个女学校请我去演讲,我看见前面有这许多纯洁的青年伸长着脖子等待我的指示,联想到许多华北的青年正在被别人欺侮,不觉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大哭了一场;在场的青年也都哄堂地哭起来了!过了些时,我才咬紧了牙关,告诉他们:“哭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不必流我们的泪,而应该要流我们的血!你们有一股自然的集团,你们应该先起来,但是你们要努力团结学校以外许多想救国而找不着一条路来参加这时代巨流的人们!我告诉你们16年以前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吧!……”
  这时候,上海文化界已经发表了救国运动宣言,不但我们许多中年人已经准备站到青年的前面去,连几位老年人也下了同样的决心了。
  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民族解放纪念日。我们要收复一切不堪回首的地方!
其他文献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原址为清帝皇行宫,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将行宫中的圣因寺藏经阁改建为文澜阁。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入杭州,本为藏书阁的文澜阁不幸沦为兵营,阁中的藏书也都散佚四处。后来丁氏兄弟主持重建了文澜阁,收集、补抄,散尽家赀,出资赴沪购买散佚之书,使得《四库全书》得以劫后余生。之后又有史称“乙卯
期刊
还不曾见过单只手端一杯热茶,两条腿又迈开大步前行的人。如果您确实是想品茶而不是解渴,你不会手提瓶装茶饮料边走边喝,你必须首先消停下来,不管是坐在客厅,坐在茶馆,还是坐在路旁。你必须让自己的身躯进入外在的某种静止状态——品茶是一种内在的思想活动,活动的开始起于双脚的停止。  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打招呼:来,喝杯茶吧。那么,他或者是她其实是说:来,到我这里来坐一会儿吧。  这是一种善意的召唤。从前日本
期刊
西泠印社是杭州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申报“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重要门类之一,因而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和众多国际友人前来参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员,我也应邀来到了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美丽而华贵的城市”。  西泠印社的人带我们参观了他们收藏在馆里的各种印章。看着展示柜和展示橱窗内的一枚枚小巧玲珑的章印,我很是惊讶,这些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是如何能在这么小小的空间上,雕刻出花样繁多的艺术印
期刊
说起西泠,最先想到的,却是吴昌硕的梅花。  初见时吃了一惊,银钩铁戟,淡漠朱砂,一枝一干一蕊一瓣都仿佛是刻在一方石印上,风过处,满纸金石幽幽生响,有暗香。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一种传说中的奇石,名唤梅花玉。石质淳厚,肌理细腻,常作苍苔烟岚色。内中朵朵金晶暗绽,多为五瓣,如梅花吹雪。宋时为西南名贡,而如今金沙水拍了800年,早也英雄无觅处了。  而他的梅花,不是画,却是石,却是印。从此眉间心上,无计相
期刊
“马图拉”这三个字,已因艺术,由地名变为著名的佛教造像艺术流派代名词。  到印度已是第9天,一早,在马图拉博物馆门前,我们与前两天由胡馆长率领从国内来的另一支队伍会合。  考察、旅游,一路走来,我们希望将对异国及其艺术的想象,给予种种落实或颠覆。印度之行,对佛教石刻造像艺术,或熟悉,或陌生,已触动我连番的认同与惊异;在它的博物馆,在一尊尊石刻造型前,我仿佛总在不断地拥抱艺术,抑或又被艺术的历史拥抱
期刊
今年年初,我就踏上了德里印度艺术博览会的旅程。  艺博会定于几天之后的1月25日开幕,但与此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却已经处于进行时了。豪华的私人预展汇聚了孟买艺术界的各路精英,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艺术家薛堤的双层红巴士雕塑,它还长着一对巨大的银色翅膀。难道这是要把我们带到不胜寒的高处?  印度艺术博览会上新的国际化趋向还是理论大于实践,不过在这些艺术品中仍能碰到一些意外的惊喜,比如柏林阿尔恩特画廊带来
期刊
拉维·瓦尔马是印度第一位掌握透视法、使用人体模特儿来描绘男女诸神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打动了达官显贵,也吸引了平民百姓,在民间广泛流传,使他这个虔信神灵的贵族画家家喻户晓。  拉维·瓦尔马以画印度教男女诸神和印度史诗中的场面而著称。他用人体模特儿为他幻想中的诸神作形体造型,按人世间端庄秀丽的倩女形象创作出克利希那、吉祥天女和娑罗室伐底等天神,既超凡脱俗又平易近人,这些天神肖像画深得人心。  印度人竟
期刊
从布拉格回到伦敦,返港前一天的最后节目理所当然是买书。  来到查令十字口,踏出地铁站时遇上大雨,只好退回站内,看着雨水把我和小女孩阻隔在书店门外。等了5分钟,雨势仍急,但我们的心更急,于是,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大一小奋不顾身地齐齐走到没瓦遮头的街道上,闯过一个红绿灯,再闯过另一个红绿灯,来到一间旧书店门前,闯入去,让书本替我们挡雨。  衣衫都湿了,但在狭窄的书店内,丝毫不觉得冷。  逛过了几间旧
期刊
眼前这菩提树,是前年夏季从印度带回的树籽长大。在时时的浇灌下郁郁葱葱,令人可喜的是,那翠绿摇曳的枝干也天天为我送来遥远印度的气息……浪漫的纱丽、酷热的炎夏和一座座美丽而雄伟的城堡。  最难忘的,是那座无水的胜利城。  去过印度的人仿佛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绝对不会再去!”一种是“想再去一次--不,好想多去几次。”  我是属于后者,不过我也可以理解说出“再去第二次?不,谢了!”人的心情,因为不能以自
期刊
(1)  家巷尾,就是胡雪岩故居。对面石牌上刻着“汪宅——市文物保护单位”。  夫家姓汪,曾祖父汪惟贤,安徽歙县人,当年同乡胡雪岩在杭州初开钱庄时,便跟来学生意,后来做了阜康钱庄的账房总管。  岁月未必回头,凑巧我也姓胡,胡氏与汪氏的纠结,就像当年一样,仿佛难以断开。  不知血脉中是否有你不甘的灵魂,转世附托,我辈兄妹几个胡氏竟然都弃文从商,2 0余年商海跌宕,升过天堂,下过地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