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争议”想到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所授的是经典选文《我的叔叔于勒》,课堂上同学们对本课主要人物的理解发生了争议,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课后交流时部分同事也提出了关于本课主人公“历来存在着争议”的观点。由于担心自己孤陋寡闻,我就上网查阅了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果然发现他们明确指出:“关于主人公,可以有不同见解,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
  他们之所以认为于勒也是主要人物,原因有三:一是小说的标题就是“我的叔叔于勒”,按照平时的阅读习惯,标题所示人物就是主要人物,如《孔乙已》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已,《范进中举》的主要人物是范进,《老杨同志》主要人物就是老杨。二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引起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没有于勒就没有菲利普夫妇,所以于勒是主要人物。三是关于主人公可以有不同见解,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提倡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对小说题目作用的理解要因文而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题目不在于交待主人公,而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标题不是《于勒》,而要加上“我的叔叔”这样的表示强调的修饰语?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有这么一段话:“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里一再重复强调“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为了表达若瑟夫对叔叔于勒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做法的不满。那么标题加上“我的叔叔”,实际上也正是寄托了若瑟夫这种情感。
  其次,“于勒的贫富变化引起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也只能说明,于勒是起了催化剂作用,没有催化剂,物质照样还是要反应的。假如把“我的叔叔于勒”替换成“我的一个由富变贫的姑姑”或“我们的遭受了家庭变故的邻居”,我想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性格特征恐怕不会变。能替换的角色不会是主角,所以,这篇小说作者极力要表现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通过于勒贫富的变化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虚荣、势利、贪婪、冷酷,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大量描写来极尽刻画他们的丑态。因此,于勒不过是一个道具和舞台,给他们提供了表演的空间和契机。没有于勒,也会有张勒李勒,而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却永远不会变更,正因为如此,课本编者在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我们不难知道,他们肯定是极力讨好、巴结奉迎、想方设法去攀亲。
  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关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应当是作者极力要表现的那个人物,能充分揭示中心主题的人物,而不应当根据标题来形而上学地判断,当然也不能根据所用笔墨的多少来简单地判断,这一点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就是明证,虽然作者把卢进勇的行踪从开头交待到结尾,所用笔墨也最多,但我们感到最感人的最震撼人心的却是无名战士。作者极力要表现的也就是无名战士,卢进勇只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所见所闻者,相当于扛着摄像机的记者,真正的主人公却是他在拍摄报道的人。主人公的确认应当是在真正读通全文,理解作者表现意图之后才能得出的。
  再次,小说阅读是要“知人论世”的,要分析作者生活背景和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写作意图。莫泊桑小说的中心主题大多情况下展示的是现实社会人们卑琐的灵魂,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也说“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小说通过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就是想表达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因此从展示“卑琐灵魂”和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个意图来说,于勒也不是主要人物,他只是一个被动方,是“赶——盼——见——躲”这一系列行为的接受者,所以于勒是不能完成这样的主题展示的,能揭示这样主题的只有菲利普夫妇。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冷酷,充分揭示了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就连亲情也是以金钱来衡量的。
  上述理由,足以说明本课的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而不是于勒。笔者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会在教师中“历来存在争议”?为什么教师会在课堂上不辩是非,模棱两可地“和稀泥”,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阅读教学还要不要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由此看来我们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是教师专业修养不太到位,关于“于勒是不是主人公”,学生存在争议有情可原,因为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水平不足,阅读视野狭窄,对教材和相关文本挖掘不透,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这种简单问题存在争议,是令人遗憾的。二是教学过程背离“授业解惑”的宗旨。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有些理解是客观的、惟一的,却非要来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忘记了“知识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的铭训,让学生在求知中莫衷一是,明明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却允许有“不同见解”,在知识面前丧失原则,只能误导学生,使学生学不到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三是对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有误区。认为课堂上学生争议越多,气氛就越活跃,让学生无节制地对文本衍生理解,放而不收,忘却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多元解读,鼓励学生个性化见解”,但是要注意文本的原意和作者的观念取向,有些问题很客观,明明白白,就不要硬来个“多元化”、“个性化”。让我们牢记美学家伊瑟尔的话:“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价值取向,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对学生错误的“多元化”、“个性化”认识要坚决纠正,不要怕背“扼制学生独特体验”的恶名。
  
  
其他文献
摘 要: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是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分析、研究以及依此采取的教学对策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承认并且正确看待学生音乐能力存在着的个体差异,为之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音乐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教学对策    所谓音乐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才能。音乐能力是学生在参与音乐活
期刊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近几年的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本人也正是以其为已任,下面把自己的认识及做法谈之一二。  一、了解学生,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口语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立足课堂,还要拓展生活,让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走向多样化。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训练 多样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口语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提高。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凡是有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才能有一定的成效。”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为了教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凭借例文的阅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下面就通过阅读教学学法的指导方面,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阅读教学学法指导要讲究灵活性,体现多样性  阅读理解的方法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充分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使他们觉得生活中有许多材料可以成为自己作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找到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学生就能充分放松自己,充分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他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激起了情绪,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要
期刊
摘 要:我们教师能够大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顺应新的课程理念,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就会不断的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状况。  关键词:新课标 素质教育 审美 音乐教育     音乐新课程标准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突出了创造性。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
期刊
摘 要:教师应从学生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面对新颖有趣的现实问题的挑战,运用数学的眼光,发挥思维的潜能,全身心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学生 多种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期刊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成功的导航,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兴趣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因而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至关重要。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数学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有
期刊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隶文教授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问题出在哪里?至今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面对铺天盖地的作业,每月都要面对接二连三的考试,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动手?哪里有精力去创新? 可见,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是因为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育质量评价手段,没有留给学生应有的时间
期刊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眼和诗中眼两种形式。从历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来看,诗眼分析题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下面从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个方面对这类题型的答题技巧进行例说。  一、句中诗眼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