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洛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xfj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在雷恩的时候,我常常去圣马洛。于是,有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写写圣马洛呢?”
  我常常去圣马洛,当然是因為喜欢。听说米兰·昆德拉也喜欢。他到雷恩的第一天,说了句“雷恩真丑,实在是丑”,就跑去圣马洛。我常常去圣马洛,倒不是因为雷恩丑,而是因为圣马洛美;尤其因为它有夏多布里昂,有他出生的祖屋,有他埋葬的坟墓。要写圣马洛,那就先写他吧。
  在圣马洛海滨,通过一条涨潮时会被海水淹没的暗礁上的道路(圣马洛的摩西之路),到一个名叫“大贝”的无人小岛,岛上有一个花岗岩坟墓,面朝英吉利海峡,就是夏多布里昂之墓。只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铭文,也没有任何装饰。


夏多布里昂

  几乎所有的法国文豪,不是葬在巴黎的这个公墓,就是那个公墓,最了不起的进了先贤祠;却很少有人像夏氏那样,选择在荒凉的海滨小岛,让自己面朝大海,却不再春暖花开。
  这是他自己生前的选择。他于1848年7月4日去世,4天后举行了葬礼。“我说葬礼而不是下葬,因为德·夏多布里昂先生早就在圣马洛近海中的一个巉岩上提前建造了他的坟墓。”在《夏多布里昂》一文中,雨果特意解释说。生前建造自己的陵墓,这是帝王才有的举动,夏氏就这么霸气吗?然而他又不树碑刻铭——也许《墓畔回忆录》就是碑铭?
  似乎怕人们不懂夏氏的心思,坟墓旁的石垣上钉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一位法国文豪希望在此憩息,因其唯愿聆听海涛与风声。过客,请尊重他的遗愿。”
  文豪的遗愿果真如此吗?
  少年雨果是夏氏的崇拜者,说过那句流传甚广的话:“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都不是!”可是说起夏氏的妻子,他却极尽刻薄之能事:“她在家像凶神恶煞……她责骂丈夫、亲戚、朋友、仆人,尖酸刻薄,假正经,讲人坏话,出口伤人……她长得丑陋,脸上有小麻子,大嘴,小眼睛,身材单薄,装作贵妇模样……德·夏多布里昂先生怕她、憎恶她、宽容她、奉承她。”
  雨果下笔如此不留情,是因为他在寒微时登门求见,受够了夏氏妻子的嘴脸;仅有的一次好脸色,也是为了慈善义卖。“天主教的巧克力和德·夏多布里昂夫人的微笑使我花了15个法郎,也就是20天的伙食费……这是卖给我的最昂贵的女人的微笑。”少年时受过的屈辱是可以记恨一辈子的,甚至影响了他对布列塔尼人的观感。
  这也许可以解释,夏氏妻子去世后,夏氏参加完葬礼,回家时却哈哈大笑。一个朋友说:“这是脑子进水的表现。”另一个朋友说:“这是有理智的证明!”雨果自然赞同后者。“我诅咒我的婚姻。这场婚姻使我步入歧途,夺去我的幸福。”在《墓畔回忆录》中,夏氏是发过牢骚的。
  夏氏的婚姻是家人包办的,他最爱的小姐姐吕西尔张罗得最起劲,婚前他对妻子一无所知。他曾有机会改变这段婚姻。1795年,他流亡到英国,寄住在一户牧师家里。那家的女儿叫夏洛特,妩媚而温柔,深深地爱上了他。这也是他的初恋,令他失魂落魄。她母亲代女儿向他求婚——他们家一直以为夏多布里昂未婚。当他说出“我已经结婚了”时,夏洛特的母亲晕倒了……
  “我写作时,她的形象坐在我面前。当我的目光从纸张上抬起来,望着我热爱的形象,好像她真的出现在我面前……夏洛特从一道光线里走出来,统治着我……我青春时代的初恋呀,你带着你的魅力逝去了!的确,我刚才重新看见了夏洛特,但是,这中间过去了多少年?”这是过了27年写下,又过了24年修改的,这中间过去了半个世纪!而修改后没多久,夏氏就瘫痪了;又过了几个月,夏氏便去世了,享年80岁。
  “遗体不能马上运往圣马洛,因为起海浪的缘故,遗体只能在7月18日葬入坟墓。”雨果这么写道。其实,影响下葬的不是海浪,而是潮汐。通往夏氏坟墓所在小岛的道路,一天会两次被潮水淹没;如遇上天文大潮,则整日都会淹在海水中。我每次都登上了小岛,但有人去了好几次,就是没能登上小岛。雨果说的就是这回事,只不知是他没写清楚,还是译者没译明白。
  记起那次从小岛上回来,坐在朝向海峡的堤岸上,吃着一个硕大的“盖吧(肉夹馍)”,看着潮水渐渐涨上来,游人们纷纷撤离小岛。眼看着潮水开始淹没道路,却有几个游人滞留小岛,堤岸上的看客都惊呼起来。几个工作人员涉水过去,拉着游人安全撤回岸边,又引起看客们的阵阵欢呼……
  海峡云淡风轻,游轮进出港湾。小岛重又孤立于海中。岛上只有夏多布里昂,背对他出生的祖屋,面朝夏洛特的祖国。
其他文献
来自瑞士的插画师斯蒂芬·施密茨,画风简约,善用色彩、形狀。他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体会融入画作中,揭示了人们隐藏于心的秘密。
期刊
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自制五頂香叶冠分赐近臣。首辅大臣夏言认为此冠有违祖制,拒不佩戴;严嵩则覆以轻纱,每次进宫都戴着。嘉靖遂喜严而恶夏。夏最终被斩首弃市,原因很多,但拒戴香叶冠这一项,肯定是要列在前面的——在古代,帽子是谁给的,戴不戴,怎么戴,是大问题。  (若 子摘自《今晚报》2018年9月5日)
期刊
据说曹聚仁逛书店有“四不买”:封面扉页有名人显要题签的,不买;开头排列许多名人序文的,不买;标明为必读书的,不买;装上花哨斑斓封面的,不买。  我再来续上几不买:封面标明名人推荐的不买,扉页排列作者許多头衔的不买,畅销的不买,热门的不买,获奖的不买,今日大师的不买,眼前文坛上的不买。如此一来,剩下的可买之书也就没有几本了。书原不必多,好书不厌百回读,有几本,一辈子都够读了。
期刊
一个死人突然复活了,并开始用力敲打棺材盖。  棺材盖被打开了,那人坐了起来。“你们在干什么?”他对棺材周围的人群说,“我沒有死。”  他的话遭到了无声的怀疑。一个吊唁者最后说道:“朋友,大夫和神父已经证明你死了,因此,你是个死人。”  随后,人们按原来的安排埋葬了他。  (夕梦若林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上帝的公式》一书)
期刊
夏季,是孩子们愉快的暑假,也是“《读者》光明行动”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功课,趁着暑期,项目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医院床位,安排尽可能多的贫困弱视患儿入院接受治疗。今年暑期,项目组共安排了164名一对一救助患儿(山东4名、西藏20名、四川23名、云南117名)入院治疗。  小茹和小萱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年12岁。外表相似的她们,让人很难分辨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可是最近,妹妹小萱的右眼上
期刊
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才30出头。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婴儿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甚至到22世纪还是个积极公民。  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显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不是灌输信息,而是教他判断信息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是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比如,如
期刊
姚亚喜同太太吵了一架,悻悻走出家门,在大马路上漫无目的地闲荡。走到勿拉士峇沙,看见许多人挤上巴士,才知道武吉知马有赛马。亚喜心中思量:“反正闲着无聊,不如到马场去寻找刺激,也好将刚才所受的怨气暂时忘记。”于是他掏出荷包,先取出马牌,然后点数一下钞票,还有六七十块,虽然不多,只要存心消磨时间,也可以对付一个下午了。  他跳上巴士,将马牌挂在胸前,买了车票,车子就颠簸着从市区驶往郊外。  半小时过后,
期刊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小鹤(侄女)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将它带到中野的叔母家去。我从叔母那儿拿了两片鱿鱼干当回礼,等我到吉祥寺站时,天色已变暗,雪深达一尺以上,天空还不停地飘着细雪。我因穿着长靴,心情反而相当兴奋,故意挑些积雪很深的地方行走。  一直到家附近的邮筒跟前,我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不见了。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
期刊
哪个办公室没有等级呢?在塞林格的小说《九故事》里有个故事。主人公是位19岁的少年,母亲去世了,他不好意思再待在继父家,于是应聘了一份工作。在办公室里,尽管他是个天才的画家,也不得不“端坐在房间的另一头,穿着蓝制服,打着苏尔卡领带,做出一副既警觉又很有耐心的样子,而且还显得多少是单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似的”。为了取得老板的好感,站稳脚跟,他表现得格外乖巧:“从西服口袋里取出一把绘图铅笔,把它们放在写字桌
期刊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的迈克尔·所罗门教授,在他的《消费者行为学》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自身财富水平的不平衡性:一个牧羊人说,房子从来不是一件值得上心的事,他只需要一个干燥、能储藏食品、让他不容易得病并能保护隐私的地方。但他要穿得很体面。为什么呢?“因为镇上的人会嘲笑衣服皱皱巴巴的人。”牧羊人回答。  一个贫苦的牧羊人为什么那么重视穿着,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于各个人群,某种消费对他
期刊